Recom

最新消息

  1. 首頁
  2. 最新消息

2022/04/08
下半年房市 四個變數

329逆勢開紅盤,疫情也擋不住,顯見今年上半年房市依然熱,然而國際進入升息循環趨勢,原物料持續上漲,缺工問題未解等,若加上內政部打炒房措施7月1日「禁止預售屋換約」政策正式上路,預期下半年房市真正的考驗才要來。專家分析,下半年房市受地緣政治、通膨、貨幣緊縮、房市政策四大變數影響。

全球居不動產情報室總監陳炳辰表示,近期升息幅度尚難撼動房市熱潮,較有機會造成動盪的應為內政部的打房政策,不過由於還有包括立委版本等變數,預期在政策未上路前房市保持恆溫。至於疫情雖又見嚴峻,相比去年疫苗難以覆蓋的危機來得小,且全球面對疫情都走常態化,應不至再起波瀾,短期內房市熱度不減。

永慶房產集團業務總經理葉凌棋表示,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正常化,但俄烏衝突目前仍持續中,地緣政治風險高,全球通膨壓力遽增,將加速貨幣緊縮與拉高升息幅度;日前美國聯準會宣布升息1碼,台灣也跟進,當全球資金退潮將讓金融市場有大幅震盪風險,連帶也衝擊今年的房市表現。

陳炳辰說,若通膨日益嚴重,物價繼續上漲,民眾「現在不買,以後會更貴」的恐慌心理也會持續走強,房市熱度可能就不會減緩;而下半年,倘若內政部打炒房政策拍板定案,禁止預售屋換約一事,將成為最直接影響房市的黑天鵝。

葉凌棋則指出,房市政策方面,不管是「內政部五重拳打炒房」,還是土地銀行破天荒下令「停接土建融新案」,都對投機炒作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目前也能看見土地追價現象減緩。

資料來源:https://house.udn.com/house/story/11066/6215237



2022/04/08
成本太高 中小型建商急換手

金融圈人士透露,近來因為造價成本太高,使得都更危老建案已在建商之間掀起「換手潮」。

業界人士指出,換手潮主要是在中小型建商與大型建商之間,近二年多來由於疫情導致缺工,以及鋼筋水泥等建材上漲的問題,使得建案裡的「造價成本」大幅攀升,以台北市及新北市的平均行情來看,三、四年前原本一坪造價成本大約10萬元,但近來造價成本已傳出已超過每坪25萬元的數字,中小型建商根本無力負荷。

金融業者分析,這波建商對都更危老建案轉手的原因並非銀行縮減其土建融成數,而是造價成本太高讓中小型建商不得不縮手。

行庫主管表示,由於都更危老是政府重要的政策,因此不論是央行多次加碼房市信用管制力道,或是金管會大舉拉高不動產放款風險權數,都更危老都得以「豁免」,但即使如此,不斷攀高的造價成本也讓中小型建商傷腦筋自身的財務狀況無力負擔,同時擔心「未來造價成本能在建案反映多少」。

中小型建商接觸的大型建商集團當然也會評估相關問題,但業者指出,大型建商至少因本身財力較雄厚、口袋較深,較有能力去平衡造價飆漲所帶來的壓力。知情的金融圈人士指出,上述中小型建商想脫手的都更危老建案,地坪規模從數百坪,甚至上千坪的都更案都有。

金融圈人士分析,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都更危老建案的時間變數太大,從申請到核准執照下來再到動工執行,可能要六、七年,也就是當被核准動工時,原先所評估的造價已完全「與現實脫節」,尤其近三年各類營造工程造價飆漲,對投入都更危老執行的建商衝擊更大。

金融圈人士進而指出,倘若中小型建商願意整個退出,連同「都更實施者」都由大型建商出任,此時大型建商較願意承接;但若中小型建商不願意全放,只願意找大型建商出來當「新股東」出資者,這時較難談成。


資料來源: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6%88%90%E6%9C%AC%E5%A4%AA%E9%AB%98-%E4%B8%AD%E5%B0%8F%E5%9E%8B%E5%BB%BA%E5%95%86%E6%80%A5%E6%8F%9B%E6%89%8B-201000919.html



2022/04/08
業者示警 爛尾樓海嘯恐來襲

房市示意圖。記者朱曼寧/攝影

房價地震、爛尾樓海嘯要來了,房市政策嚴打、原物料漲、缺工嚴重,房地產者指出,這三個關鍵因素恐將造成房市出現兩個極端現象,包括房價大漲二成,以及「爛尾樓」快速增加。

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楊玉全表示,40年來沒遇過如此嚴重情形,若趨勢不變,一年內新案開價恐直接跳漲兩成,而中小型建商也可能有二成倒閉,出現「爛尾樓成堆」的結果,買屋小百姓是最大苦主。

大型建商元利建設指出,政府打炒房連續出招,包括央行限縮土建融貸款成數、土銀停止承做土建融等,已經讓建商相當難受,尤其是資金不夠雄厚的中小型建商,不僅要面對成本上漲壓力,還要準備更多資金,生存空間遭到壓縮。

楊玉全指出,政府鐵腕已初見成效,市場上投資客逐步漸退,但房價因為通膨、物價上漲等關係降不下來,尤其基期低的蛋白區,是最直接反映成本上漲的區域,近三、四個月以來,已經出現小建商負擔不了成本上漲壓力的問題,出現「申報開工,卻不動工」的情況,最後超過法定工期,最後恐演變成俗稱的爛尾樓。

楊玉全說,目前市場上有些大型建商自行吸收成本,像是台東地區有建案完工交屋,但後來賠售3,000多萬元的案例。

資料來源:https://house.udn.com/house/story/11066/6217104



2022/04/08
歐美瘋Ebike 自行車廠爭搶
歐、美兩大E-bike主力市場一覽台灣自行車廠對高毛利、高單價的E-bike均寄予厚望。圖/曾麗芳

著歐、美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市場持續熱銷,根據國外專業市調公司預估,到了2025年,歐、美兩大E-bike市場年銷量將達千萬台!包括巨大、美利達、愛地雅、明係等四大自行車廠,為爭食歐美E-bike市場大餅,紛紛將力拚E-bike產銷量列為重要營運目標,E-bike營收占比甚至上看五成。

根據台灣自行車公會調查資料顯示,台灣E-bike出口量自2018年起,每年均呈現雙位數成長,2021年已大幅成長至98.7萬台;其中,歐盟是台灣E-bike最大的出口市場,而美國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

法人分析,歐洲在後疫情時代,隨著預防醫學觀念興起及環保意識抬頭,歐洲政府積極補貼自行車與興建基礎設施,預估歐洲E-bike銷售量,在2019至2025年的複合年成長率達19%,銷售量在2019年首破300萬台大關,預估到了2025年將達到850萬台。

此外,美國2020年開放在非一般道路上也可使用E-bike,美國對E-bike騎乘法規的鬆綁,預料將迎來新一波銷售成長動能。法人預估,美國E-bike銷售量,在2019至2025年間的複合年成長率將可達25.2%,銷售量從2019年的43.31萬台,預估到了2025年將逼近167萬台。

由於歐、美E-bike市場銷售熱度不減,已成為自行車廠重要的成長引擎!巨大集團執行長劉湧昌表示,E-bike的未來想像空間很大,對於未來幾年的需求與榮景抱持樂觀。

巨大2020年E-bike占集團營收26%、2021年提高到31%,未來將以年增5%的速度,逐年提高E-bike的營收占比。

美利達表示,專攻歐美中高階自行車、E-bike的台灣廠,在缺料、塞港等問題逐步舒緩下,預估今年E-bike出貨占比將達到50%,營收占比更將提高到六成的水準,可望帶動台灣廠今年營收逐季攀升。

中高階自行車專業代工廠-明係事業,2021年E-bike營收占比約26%。明係總經理黃慶忠表示,E-bike依關鍵技術分為電池、馬達及電控等三控電機系統,明係除使用德國大廠及日本大廠的三控電機系統外,為建立核心的關鍵技術,也自行設計電機系統,目前已具有與德、日電機系統套件相同的功能,期許未來三年內,E-bike營收占比可逐年提高到五成以上。

資料來源:https://wantrich.chinatimes.com/news/20220329900056-420101



2022/04/08
預售屋1字頭房價 恐成絕響

營建成本大漲、買盤追價,全台預售屋1字頭版圖快速消失,目前全台各縣市預售屋單價僅剩苗栗、屏東、雲林三縣市還在1字頭,且這三個縣市平均單價約在18~19萬元左右,若後續房價漲勢未歇,全台預售房價全數站上2字頭並非不可能。

若以各行政區來看,根據統計,全台超過百件預售屋交易的129個行政區,只剩下25個行政區平均房價還有1字頭,比例僅不到19.3%;若以全台48個超過500件的預售交易熱區來看,更僅有桃園觀音、新竹湖口以及台中梧樓三個行政區還在1字頭,比例更低至6%。

根據永慶第二季房市前瞻報告針對去年全台預售市場的調查顯示,去年全台預售市場相當火爆,不僅六都預售平均總價均站上千萬大關,包括新竹縣市、嘉義市、基隆市也都超過千萬元,即使房價較低的澎湖、屏東、雲林等縣市,平均總價也都在700萬元以上。

永慶房產集團業務總經理葉凌棋表示,三年前預售屋僅有雙北市總價超過千萬元,在這一波雙北以外預售總價普遍漲幅達28~44%下,如今已有愈來愈多縣市總價站上千萬,以前只有台北是天龍國,現在全台都是天龍國。

以各縣市單價來看,台北市均價站上9字頭、新北市達每坪45萬元,新竹市及台中市均價都站上3字頭,平價、低價的都會區漲勢更兇猛,多數原本1字頭的縣市預售單價,紛紛跨越2字頭,目前全台各縣市僅剩苗栗、屏東、雲林三縣市還在1字頭,不過這三個縣市平均單價約在每坪18~19萬元左右,若後續房價漲勢未歇,尤其營建成本上漲對低房價區影響更大,全台各縣市預售房價全數站上2字頭,並非不可能。

以各行政區單價來看,全台預售屋1字頭單價已相當稀有,雙北市已全面看不到預售1字頭房價的蹤跡,桃竹地區亦僅剩如觀音、大溪、湖口等地;台中市亦僅剩梧樓、外埔、大安等極少數海線行政區還有1字頭房價。

台南市在蛋黃區、甚至部分蛋殼區如善化房價站上3字頭下,亦僅剩如麻豆、佳里、新化等蛋殼區房價還在1字頭,高雄則有大寮、小港、林園等地還在1字頭,非直轄市縣市在愈來愈多精華區房價陸續站上2、甚至3字頭下,1字頭房價區也正快速消失。

資料來源: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9%A0%90%E5%94%AE%E5%B1%8B1%E5%AD%97%E9%A0%AD%E6%88%BF%E5%83%B9-%E6%81%90%E6%88%90%E7%B5%95%E9%9F%BF-201000330.html



2022/04/08
打炒房效應 建商封盤不買地

四波政策打炒房,見到成效。 報系資料照/記者林伯東攝影

政府重拳打炒房的後作用力來了,歷經四波政策打炒房後,據悉,新潤機構決定暫緩集團旗下所有土地投資計畫,開出營建業「封盤不買地」第一槍,後續效應如何,值得密切觀察。

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同時旗下擁有上櫃建商新潤興業的新潤機構董事長黃文辰指出,一年的時間、銀行放貸成數緊縮25%,對專注土地開發、不囤地、追求高周轉率的建商來說,經營風險瞬間大增。

他指出,擁有祖產土地的地主要賣天價,建材、造價又一直漲,這一波光是鋼筋價格就大漲超過四成,銀行也緊縮放貸資金,做為一個經營者,「我只能啟動封盤不買地策略」、去因應目前大環境的變化,接下來只做都更、合建案。

黃文辰強調,面對銀行一年之間放貸成數資金缺口落差高達25%,公司還有過去奠定下來的基礎支撐。

不過,若政府啟動「限制第二戶貸款成數五成以下」,對買房習慣以先買後賣的換屋客來說,殺傷力非常大。

他分析,因買方預售購屋當時房貸成數還有75%,但一、二年後房屋完工交屋時,銀行告訴你只能貸五成,中間落差的25%,若以總價1,500萬元試算,自住客瞬間要再拿出375萬元,你要一個家庭如何面對,解約退屋案照合約要被沒收15%約225萬元,交屋則要再給近400萬元自備款差額,自住客陷入進退維谷困境。

他強調,政府一連串收緊房市的政策,目的是為了要打擊短線炒房客,從市場的交易來看,這幾波政府打炒房政策相當有效,已經把短線投資客逼出市場,政府的房市政策不需要再緊縮下去了。

黃文辰表示,就他所知,像是新莊一筆今年要完工交屋的新建案,預售屋換約比率已低到僅剩3%左右,顯示短線投資客已退場;以該社區規模逾300戶、換約率3%來算,也就是說,該建案只有十戶上下投資客換約(不含二等親之內旁系血親),打炒房政策確實已嚇阻短線投資客干擾市場。

既然打炒房措施已見效,希望政府就讓房市回歸市場機制。

資料來源:https://house.udn.com/house/story/5886/6222906



2022/04/08
都更危老案 陷停滯潮

都更、危老案爆停滯潮,缺工問題比想像中嚴重,中小型建商因為找不到工人,案子無限期暫停,或將手上的都更、危老案件盤給大建商,房市衍生新危機。

專家分析,中小型建商通常資金不夠充裕,因此前幾年積極參與危老改建案,沒想到碰上造價大漲,在不敷成本下,恐將「白忙一場」。

營造業者透露,移工進不來,國內年輕人多數不願投入工地,電焊工日薪1萬元也找不到人,以前住宅大樓14天就可以做一層樓,現在要21天才做一層樓,甚至更久,已有一些建商難以應付危老開工期壓力,將案子盤給大建商,盤不出去的案子,未來也會面臨一延再延的狀況。

資料來源:https://house.udn.com/house/story/11066/6217109



2022/04/08
2050淨零碳排概念股

政府推動2050淨零碳排的政策,其中能源以及運輸的轉型,更是兩個最重中之重的指標項目,有了政府政策撐腰,相關的概念股肯定不會寂寞!

二○五○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繼去年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上總統蔡英文向全世界承諾台灣也要在二○五○年達成淨零後,千呼萬喚,今年三月三十日國發會終於公布了「台灣二○五○淨零排放路徑」規劃,首次全面揭露台灣在二○五○年達到淨零的方法與目標。隨著全球各國陸續將淨零碳排列為國家主要發展目標,台灣勢必也要跟上全球的腳步,近年來,也確實可見政府加大力道推動相關政策,而這次的二○五○淨零排放路徑政府更是進一步從各個層面著手,向產業界、企業界乃至於一般大眾宣示台灣淨零轉型的決心。

台灣淨零排放路徑規劃出爐

攤開規劃書來看,台灣二○五○淨零排放路徑選定「建築」、「運輸」、「工業」、「電力」及「負碳技術」五大路徑著手,依階段里程碑設定目標,並會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四大轉型策略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來推動;依照路徑圖,從低碳邁向零碳分為兩階段,自現在到二○三○年以現有技術落實減碳,二○三○到五○年則以新技術漸進走向零碳。

為了達成二○五○淨零的目標,亦將輔以氫能、節能、碳捕捉、電力系統與儲能等「十二項關鍵戰略」來實行,其中,包括二○二五年不興建新燃煤電廠、二○三○年風力光電累積裝置容量達四○GW,二○四○年燃煤、燃氣電廠依碳捕捉與封存(CCUS)發展進程導入運用,且二○四○年電動車、電動機車市售比達一○○%等,同時力拚二○五○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超過六○%、智慧變電所布建率達一○○%。

此外,政府也規劃未來八年(二○三○年)內將編列近九千億預算以協助產業、各部門轉型,這是台灣有史以來,針對氣候、淨零最龐大的預算規模,而國發會也估計,至二○三○年淨零計畫將可望帶動近四兆元以上的民間投資,同時可減少對石油及煤的依賴,預計至二○五○年進口能源依存度可望由二一年的九七.四%降至五○%以下;此外,二○三○年空汙量也可望比一九年減少三成。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減碳是維持出口競爭優勢一定要做的事。」確實,近年國際對於碳排要求越來越嚴格,像是蘋果宣布要在二○五○年前百分之百轉用再生能源,並於二○二○年七月宣示,將在二○三○年達成淨零碳排放,而蘋果的供應鏈潔淨能源計畫也讓許多台廠供應鏈積極響應;另外,歐盟將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也讓不少業者如臨大敵,紛紛啟動綠色轉型。

台灣從政府到民間企業正全力朝淨零碳排邁進,尤其能源轉型更是重中之重,也同步推升綠電相關概念股成為市場寵兒,加上近期俄烏戰爭、全台大跳電等事件,亦都使綠電概念股熱度不滅,包括安集、元晶、茂迪等太陽能股,上緯投控、世紀鋼、新光鋼等風電概念股,以及伴隨再生能源趨勢浪潮快速起飛的儲能及電力系統相關個股如台達電、中興電、華城等亦都可見買盤進駐跡象。

值得一提的還有綠色運輸,為減少運輸部門的碳排放,政府也規劃公共運具先行,預期城市公車將會在二○二五年就要有三五%的電動化,二○三○年全面電動化;另家庭代步用車則訂出二○三○年電動車及電動機車新市售占比要達到三○%及三五%,二○四○年兩者皆要達一○○%。電動車本就是大勢所趨,亦是台股中投資主流之一,如今政府再次重申電動車發展方向,無疑再度為電動車概念股注入一劑強心針,相關個股如二極體的德微、強茂、台半,導線架的順德、界霖,電池材料的康普、美琪瑪等股價也多有反應利多上漲。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851/6221292




2022/04/08
危機入市科技股享甜頭 AI機器人相關基金靚

全球股市遇戰爭危機後步步走高

台新SG全球AI機器人精選ETF基金經理人王嘉豪表示,烏俄危機和通膨預期升溫,對於經濟可能有些微程度影響,但不至於衍生為大型系統性風險,Fed 3月已正式升息1碼,市場預估至2022年底會升息5-6次至1.5%,股市已充分反映鷹派升息;另觀察歷史經驗,地緣政治風險對全球股市影響短暫,第2季全球股市有望震盪打底並迎來反彈。投資人應保持冷靜,眼光放遠,利用股市急殺或錯殺時,逢低危機入市科技股,往往可享有後續波段反彈的甜蜜行情。而在「破壞式創新」持續滲透到各產業下,AI機器人相關基金將有不錯的表現。

王嘉豪表示,未來烏俄情勢將有更清楚發展,不確定性解除下,股市有望震盪打底並迎來反彈;而貨幣政策正常化前期,股市多震盪,但升息的背後少不了經濟與企業獲利支撐,正式進入升息後,多頭往往能主導風險性資產攻勢。根據美國科技股上季財報與展望來看,雖不少公司提及供應鏈影響短期難解,毛利或營利率承壓,但隨著通膨於第2季放緩後,此次保守的展望反而提供獲利上修契機,建議可利用烏俄戰爭短線的急跌逢低布局美國科技股。

類股操作上,王嘉豪表示,股市震盪期間,破壞式創新趨勢未變,破壞式創新持續滲透到各產業,顯示破壞式創新為資產配置必備。根據Richard N. Foster 的Innosight著作,不創新就淘汰將大大影響S&P 500指數成分股的生命週期,在過去十年中,S&P 500指數中約50%的公司已被替換,按照目前的淘汰速度,S&P 500指數成分股大約每兩週被替換一次。

由於人類追求進步的本質不變,帶動破壞式創新的滲透速度越來越快,破壞式創新與科技革命帶來的新增經濟動能相當強勁,未來3~5年持續為企業帶來新的業績成長切入點,AI機器人即是受惠的主要領域,看好軟體(服務)、半導體相關互動式媒體服務、網路行銷和零售、電動車等類股。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223781?from=udn-catelistnews_ch2

資



2022/04/06
「花」落星展三大觀察點!星展443億收購花旗,一躍成台灣最大

「花」落星展三大觀察點!星展443億收購花旗,一躍成台灣最大外商銀行

「花」落星展,終於塵埃落定!經過激烈的標售過程後,在1月28日,趕在2022農曆新年假期的最後一個上班日,花旗集團和星展集團同步宣布,花旗台灣消費金融業務將以約443億元新台幣出售予星展銀行。整併完成後,星展銀行在台灣的業務發展將至少加速10年,並成為台灣最大外商銀行。 

這起交易內容包括零售銀行業務、信用卡業務、房貸及信用貸款業務,涵蓋約3500名消金部門及支援業務的員工;此外將支付花旗台灣消金業務淨資產轉讓的現金對價約245億新台幣,外加198億新台幣,相當於 7.15億美元的溢價。

花旗集團和星展集團同步宣布,花旗台灣消費金融業務將以約443億元新台幣出售予星展銀行。張智傑攝。圖/花旗集團和星展集團同步宣布,花旗台灣消費金融業務將以約443億元新台幣出售予星展銀行。張智傑攝。

花旗賣星展 3500位員工留任三年 

花旗自1985年在台灣推出消金業務後,目前擁有45家分行和270萬信用卡戶即無擔保信用貸款帳戶,以及50萬存款及財富管理客戶。截至去年9月底,其消金盈利性資產規模(包含放款及投資資產管理)約4219億新台幣,總存款3140億新台幣,超過七成為穩定且低成本存款。

亞太區執行長Peter Babej 表示,花旗在台灣深耕57年,在台灣為700多家跨國公司、1600多家中小企業和100多家本國頂尖企業集團及金融機構提供銀行服務。此次交易將使花旗能夠將資源聚焦於核心和競爭優勢,並專注於遍布全球的企業金融業務。而台灣是花旗優先發展的市場,未來將持續投資並專注企金業務。

只是,在雙方官宣前兩日,花旗才傳出第二次勞資協商破裂,雙方尚未達成共識。如今交易拍板,也考驗資方與勞工溝通的誠意。對此,買家星展台灣也已承諾,將留用上述3500位員工3年,且待遇不變。

「我們也會與買家攜手合作,善盡與員工溝通之職責,尋找雙赢結果。 」台灣區總裁暨花旗(台灣)銀行董事長莫兆鴻在最新發出的聲明稿中強調,這樁交易具有正面意義,將極力確保星展銀行延續相關員工的聘僱合約跟勞動條件,同時確保我們的客戶在未來能得到同樣品質的產品與服務。

左為星展銀行(台灣)消費金融處負責人孫可基,右為星展(台灣)商業銀行總經理林鑫川。張智傑攝。圖/左為星展銀行(台灣)消費金融處負責人孫可基,右為星展(台灣)商業銀行總經理林鑫川。張智傑攝。

星展換十年大補丸 成外商最大 

星展銀行方面,則是從1983年進入台灣市場,並於2012年成立子行,目前擁有35家分行。星展集團執行總裁高博德在記者會上指出,儘管疫情衝擊,但集團仍保持看好亞洲的策略,並透過併購拓展規模,如2014年併購法國興業銀行在新加坡、香港及杜拜的財富管理業務;2017至2018年完成併購澳盛銀行在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及印尼的財富管理及個金業務;2020年也併購了印度LVB銀行,大幅拓展在印度的營運據點。

「對我來說花旗並不陌生,我第一張信用卡就是花旗銀行發出的,我在美國求學時候的第一本帳戶跟支票簿也是花旗的,很多同事也是花旗出身。」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林鑫川說。

星展(台灣)商業銀行總經理林鑫川。張智傑攝。圖/星展(台灣)商業銀行總經理林鑫川。張智傑攝。

林鑫川表示,此次併購案思考的策略性因素包括以下四點:

第一、台灣對於星展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場,因為財富管理這塊業務我們認為可以大力發展,有錢人真的很多,此外,台灣科技業表現非常突出,這次併購可以有效擴大星展台灣的業務規模,協助發展契機。

第二、花旗銀行台灣也被視為最好的消費金融銀行,疫情爆發前兩年,每年平均繳出50億新台幣的淨利,股東權益高達20%,具有優質客戶族群、一流經營管理團隊和高績效員工;

第三、這次至少能加速星展在台灣10年的成長;

第四、為股東創造實質價值。

那麼,台灣消費者又是如何看待這樁交易呢?目前包括幾位人氣部落客都已呼籲網友趕緊花掉手上花旗信用卡的紅利點數及累積哩程,免得移轉到星展銀行後,還失去未來申辦星展旗下卡片的新戶權益。但也有網友表示,「每個人的紅利累積計畫不一樣啊,反正要到2023年以後。」

值得注意的是,花旗頂級卡Prestige信用卡在日前公布全新尊榮禮遇內容,相較2021年還增逾兩成,也確保卡友權益會持續到最後一刻。而正式移轉到星展後,這張卡片必須更名。

林鑫川也回應,目前據內部了解,花旗和星展的信用卡用戶重疊性並不高,且花旗客戶非常忠誠,「不一定會用別家的信用卡,但至少未來他們(客戶)進來的第一天不會改變,我們會再去思考怎麼規劃跟整合。」

併購後三大觀察點 

「花」落星展,接下來仍有三大觀察點,值得密切注意:

觀察點一:這是樁划算的生意嗎? 

現在的星展台灣業務過度偏重企業金融,存款企金占75%,放款占近70%,買下花旗消金正好可互補,產生綜效。這也是林鑫川一再強調,並給出相當大誠意的緣由(近450億台幣)。

觀察點二:併購後的綜效有多強? 

根據星展總部提供的英文簡報指出,信用卡、財富管理及私人銀行三大消金業務裡,雙方互補最強的是信用卡,合計發卡量可超越300萬張,且花旗卡的簽帳金額比星展銀高20%,高資產客戶人數可成長3.7倍,對財管手續費的挹注應相當可觀。

再者星展擁有自己的零售金融業務後,存款利差可望擴大,進入升息循環後每年增加淨利更可觀。

觀察點三:併購後續的課題。 

全案接下來仍要等到2023年才會完成交易,包括主管機關的審核、員工留任成本及爭議以及客戶信心等,都是經營團隊的課題。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86690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目錄

  • 房地產新聞
  • 產業經濟新聞
  • 區域相關新聞
  • 園區快訊
  • 公司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