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

最新消息

  1. 首頁
  2. 最新消息

產業經濟新聞

2021/03/27
飯店旅館轉生術 危老、建商獵地兩大途徑
 
 
2021/02/27近3年不動產活化成為新議題,不少飯店業者在武漢肺炎襲捲全球之際,把握危老重建時程容獎激勵,一舉投入重建之路,此外,這波疫情並未影響房市,反而讓購屋人勇於錢進房產,使得建商購地腳步不停歇,根據信義全球資產統計,光是近3年來,上市法人買賣旅館類產品總金額達到446.2億元,投入危老重建的飯店也多達9間。
 
根據信義全球資產統計,近3年飯店業在危老重建當中非常活躍,且又以台北市業者最積極投入,像是位於松山區南京東路五段的「台北馥敦飯店」、中山區近四面佛的「六福客棧」,同在中山區的還有老牌飯店「國賓飯店」、「優美飯店」位處內湖五期的「義功工業飯店」、南港中坡北路的「祥大旅社」、士林區「罡美精品飯店」、中正區「洛碁大飯店」等,2019~2020年2年之內即有8間飯店通過危老審議,其中「國賓飯店」則是第一間提出危老申請的五星級飯店。
 
武漢肺炎打亂 飯店逆勢重建轉生
信義全球資產經理林建勛指出,在2008年時開放陸客來台後,外國旅客來台旅遊人次由每年380萬人次快速成長到2015年破1,000萬人次,讓旅館需求快速攀升,當時在蓋新飯店成本高且緩不濟急下,當時市場興起將屋齡老舊的辦公大樓改建為旅館的風潮,不料去年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外國人來台旅遊人次從2019年1,186萬人次銳減到2020年只剩137萬人次,嚴重衝擊旅館業,不少飯店在等不到旅客的狀況下,加上政府開始推動危老改建獎勵政策,反倒讓一些屋齡老舊的旅館擁有誘人重建價值,帶動飯店業者投入危老重建。
 
而北市老飯店在改建後,多半維持飯店、酒店用途,部分改建為商辦大樓,另有一些案例則是會結合飯店及精品住宅之複合式開發。旅館土地價值高 成建商囊中物
除了危老改建,也有不少飯店、汽車旅館是透過建商獵地重生,根據信義全球統計上市櫃法人交易,近3年全台各地皆有飯店、商旅成功出售,區域散佈於台北市、台中市、彰化縣、台南市、高雄市及台東縣,總金額高達446.2億元。
 
以台北市而言,位於松山區、鄰近「文華苑」的慶城福華大樓,由璞真建設以27.1億元買下,附近豪宅區已經成形,未來推案後也有機會加入新興豪宅聚落,近期最大手筆的交易則為富邦人壽用268億元天價買下「王朝酒店」,在台北市以外,又以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旅館類交易最為熱絡,去年三地開發以8.7億元買下台南市中西區的「湖水岸人文休閒旅館」,今年1月獵地王興富發集團則在台中市七期以17.9億元買下知名的沙夏精品汽車旅館。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今年雖然國旅復甦,但是多半在觀光型的度假村或民宿,但部分商旅飯店住房和餐飲狀況仍不如往年,尤其若建物已有一定屋齡,維修更新的成本高,因此思考面臨轉型,而中古汽車旅館或飯店一般而言,基地大小、交通位置都有一定水準,產權也單純,若在開發中重劃區內,就更具頗具開發潛力,因此近年不少開發商,除了著眼素地標售,更把眼光放在這類開發價值的飯店商旅。林建勛指出,建商投入旅館改建轉型主要看準的是土地開發價值,多數由老舊辦公大樓改建的旅館,多具有位在市中心臨近捷運或車站等交通便利的條件,以吸引旅客入住,而這樣的區位條件,對建商而言剛好就是一地難求的一級戰區,具有很大的重新開發價值,而武漢疫情對旅館業的衝擊,剛好也有助建商切入危老重建,將這些在精華區的老舊建築,重新打造成豪宅、甚至是目前市場供不應求的頂級商辦。
 
資產活化蔚為風潮 飯店命運端看疫情
世邦魏理仕估價及諮詢部主管施甫學進一步解釋,不動產資產活化的管理在這3年尤其熱絡,原因有二,其一是近2年商辦需求湧現推升改建商機,其二是疫情觸發投資人趁危入市滿足避險,加上危老申請政策激勵作用,包括重建除容積獎勵上限40%優惠及獎勵項目明確簡單化、經建築結構鑑定符合危老建築資格即可申請重建施工,還可避免走都更審查程序,以上都讓改建、危老申請成為投資人資產活化時心目中最佳解決方案。
 
施甫學認為,商用不動產價值走升唯一關鍵無非就是區位優勢,以自有資產的投資人而言,申請危老重建除了可順勢調整營運體質,自有資產也不存在產權整合疑慮,以購買取得資產的投資人而言,土地開發價值是左右此類投資人出手的關鍵,也因為如此觀察市場上改建、危老申請案例有許多是位於精華地段的飯店類型資產。
 
然而未來飯店、旅館是否將持續改建出售風潮,林建勛點出關鍵在於,國外疫情是否能緩和,若外國旅客無法來台,市區型旅館如果有經營壓力,改建轉型可能仍會是選項之一,但在需符合危老條例下,以產權單純、或屬於自有資產的旅館可改建轉型機會較高,不過,觀光景點的旅館則可能有些不同,因國人在疫情無法出國下,國內旅遊反而趁勢興起,位在熱門觀光區域的老舊旅館為爭取國旅商機,則有可能藉此機會將原本老舊的建築物,重建打造為新穎的旅館,有助更長期經營。資料來源:https://estate.ltn.com.tw/article/11268


2021/03/27
房貸、土建融餘額 元月雙創新高
2021/02/27 工商時報 呂清郎2020年房市不畏疫情,買氣旺到年底,雖然12月政府啟動打炒房,但根據中央銀行公布的2021年1月全體銀行購置住宅貸款(房貸)及建築貸款(土建融)餘額統計,房貸達8.105兆元,土建融為2.498兆元,仍續雙創歷史新高,且年增率各為9.17%及18.70%,分別創172個月及115個月以來新高。
 
央行官員指出,每年12月都是第四季購屋旺季的高峰,雖然央行2020年12月8日啟動新一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但主要是針對投機炒作躉有多戶的投資客,並不影響自住購屋人,因此對餘額的影響較預期來得小。加上房貸及過戶,作業時間往往均逾一個月,及基期因素,即2020年農曆年落在1月,2021年落在2月,工作天數較多,因此餘額年增仍維持向上不變。
 
統計顯示,1月房貸餘額已連續48個月創歷史新高,餘額月增634.61億元,低於2020年12月的929.56億元及11月的724.56億元。央行官員認為,房市管制影響,後續是否擴大,應觀察整個第一季的變動,比較能完全顯現,因為2月又有農曆年假期,工作天數僅16日,同樣會產生季節性因素的影響。
 
供給側的建商土建融,1月也與房貸同步衝高,已連續23個月創歷史新高,餘額月增365.63億元,低於2020年12月的510.55億元。銀行授信主管表示,2020年台商回流效應,廠房及商用不動產炒熱,加上疫情引爆全球推出史上最大寬鬆,造成資金外溢,閒錢浮氾嚴重,紛紛轉進房市,造成住宅跟進漲風,經過新一波管制後,1月已顯現降溫。
 
央行官員強調,這次為杜絕投機炒作,適時祭出的新管制,加上各主要房貸銀行落實風險控管,如各主要房貸銀行承作的房貸總量,不少均已接近規定上限,陸續展開自行管控,均有利引導房市重返相對健康的方向。
 
回顧房市買氣在2019年及2020年熱滾滾,才二年間房貸餘額就連續衝破7兆元及8兆元大關,合計就增加達1.065兆元,觀察過去要跳一級、增加1兆元,通常需要4~8年的時間。銀行房貸主管說,從餘額快速膨脹來看,政府超前部署打炒房,可說打得有理、打得即時,否則等陷入前一波一樣的飆漲之後,再啟動打炒房,恐怕結果就是「回不去了」。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227000125-260202?chdtv


2021/03/06
在家上班慣了 僅四分之一勞工願回辦公室
 
 
2021-03-06聯合報 / 記者顏伶如/綜合報導
 
疫情發生前,十萬餘民眾在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市中心商業區上班,商圈裡的餐廳、酒吧及體育賽事,生意蓬勃;疫情出現後,大批員工改為在家遠距上班,原本熱鬧繁華的商圈,只剩一片寂靜黯淡。
 
過去一年,某些企業嘗試讓員工重回辦公室上班,但遭遇各種挑戰;五三銀行去年秋季要求員工恢復進辦公室,旋即取消規定。
 
富國銀行回辦公室上班計畫數度延遲,日前通知員工五月一日之前都將繼續遠距上班;杜克能源九月才要求六千名員工回企業總部上班,屆時公司員工的子女,應該都可以回到學校上課。
 
夏洛特區域商業聯盟資深副主席麥克申指出,員工是否可以繼續維持在家上班,取決於工作類型,但遠距上班引發的關切為,從事初階工作的勞工如何能融入企業文化?
 
辦公室安全諮詢公司卡斯特系統針對全美三千六百棟辦公大樓統計數據分析發現,與疫情前相較,如今全美只有四分之一勞工持續進辦公室上班,許多仍為空盪盪的辦公室繳租金的企業,非常希望員工恢復進辦公室;主管認為員工們一起上班有助增進團隊合作,協助年輕員工發展並且弘揚企業精神。
 
紐約時報分析,就在疫情逐漸改善的同時,全美各地企業高層主管開始傷腦筋如何重啟辦公室,雖然勞資雙方都有意願回歸昔日的正常生活,但是世界已經變得不一樣,許多主管與員工也都承認,遠距上班確實有其優點。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811/5298101


2021/03/04
三大科學園區營業額 去年首度突破3兆
科技部長吳政忠3日宣布,三大科學園區2020年營業額首度突破3兆元,達到3兆0276.25億元,較2019年成長15.03%,其中光護國神山台積電的營業額占三大園區高達41.9%。
 
另全年整體出口額2兆4,016.06億元,較2019年成長16.19%;就業人數增加到28萬8,237人,較去年成長3%。營業額、出口額、就業等三大指標同步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科技部表示,受到5G、AIoT,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造成遠距上班等需求,帶動半導體產品需求旺盛,使三大科學園區營業額首次突破3兆元。
 
目前護國神山台積電營業額占竹科17.1%、佔中科49.26%、佔南科54%。光是台積電營業額,就佔了三大科學園區的41.9%。南科是最直接受惠於台積電5奈米和3奈米製程的園區,2020年營業額為8,477億元,大幅成長14.06%。
 
預估2021年在半導體需求帶動下,三大科學園區營業額將提升至3兆1,900億元,成長5.36%。
 
在產業別方面,積體電路產業全年成長19.51%,電腦及周邊產業成長51.06%。
 
但光電和精密機械產業全年則有分別微幅衰退1.10%及衰退12.85%。
 
科技部強調,光電產業著重在多元化發展,以及全球景氣復甦帶動企業增產需求,刺激精密機械產業發展,這兩項產業在2021年都可望微幅正成長。
 
另外,吳政忠特別頒獎表揚友達、群創、東台機械等3家公司在設置太陽能發電設備的努力,這3家公司合計在科學園區內設置53 MW的太陽光電容量,預估年減碳量達3萬1,807公噸,他期盼帶動其他園區廠商,設置更多綠能設備。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news/tech/423907.html


2021/03/04
3大園區創3高 去年營業額破3兆
出口額、營業額、就業人數創新高
三大科學園區營運再創佳績!科技部昨公布去年三大科學園區營業額達三兆○二七六億餘元,較前年成長十五.○三%;整體出口額兩兆四千多億元,較前年成長十六.一九%;就業人數也增加至廿八萬八二三七人,成長三%。三項指標皆創下歷史新高。
 
根據科技部資料,竹科去年營業額一兆二四三九億餘元、成長十三.九五%;中科九三五九.七九億元、成長十七.四%;南科八四七七.三一億元、成長十四.○六%。
 
科技部分析,竹科傳承累積多年所奠定的基石,IC設計及晶圓製造動能強勁,再加上電腦網通營收創新高;中科受惠於遠距商機、5G及高效能運算晶片需求,晶圓七奈米製程出貨暢旺;南科則因全球半導體供不應求,以及全球最先進五奈米製程逐步在南科放量而成長。
 
從六大產業來看,電腦及周邊成長五十一.○六%最高,積體電路成長十九.五一%居次,生物技術成長十六.七%、其他成長十三.五三%、通訊成長五.六七%,精密機械及光電則分別衰退十二.八五%及一.一%。
 
科技部指出,光電產業衰退主因為去年初受疫情影響,出貨遞延,但下半年宅經濟需求強勁,衰退幅度已從上半年十.九三%縮小。
 
另在出口額部分,竹科出口額一兆三五四九億元、成長十三.四%;中科五三七五.二六億元、成長廿.二五%;南科五○九一.八億元、成長十九.七九%。園區整體進口額八九一六.三九億元、成長廿.一一%。
 
科技部認為,雖然美中貿易戰未歇且疫情持續,然隨著疫苗施打率提升,將帶動全球經濟逐步成長,而5G應用、AIoT、車用電子及新興應用與遠距商機陸續擴散,皆有利維繫出口續航力,預估今年園區表現仍將較去年成長。


資料來源: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34797


2021/03/03
亞翔 今年營收拚新高
無塵室暨機電工程廠亞翔(6139)受惠於台積電、旺宏及中國半導體廠等擴產需求不斷。法人推估,亞翔截至2021年上半年在手訂單金額有望上看500億元,將可望推動2021年全年合併營收再度改寫歷史新高水準。
 
半導體晶圓代工、封測及記憶體產業需求持續成長,部分大廠近期甚至出現產能全面供需吃緊狀況,並開始出現擴產需求,讓無塵室建置供應鏈訂單持續升溫,舉凡台積電、旺宏及華邦電等半導體廠都有相關規劃。
 
隨著台灣半導體供應陸續開始啟動擴產計畫,法人預期,亞翔將機會卡位進入台積電、旺宏等半導體廠無塵室建置工程供應鏈,拓展業績規格。
 
法人指出,亞翔在台灣、中國半導體供應鏈接單暢旺並有擴廠需求效應下,預期2021年上半年在手訂單金額有機會上看500億元規模,替未來兩年營運動能打下深厚基礎。
 
事實上,台灣半導體廠除了台積電不斷擴建新廠之外,近期包含旺宏、華邦電及日月光投控等大廠出現擴產需求,讓無塵室及機電工程等委外訂單持續看增。法人預期,相關委外工程訂單將可望在2021年進入大規模成長期,且訂單動能可望讓供應鏈至少一路進補到2022年。
 
不僅如此,中國不斷扶植半導體產業,期望能擴大自給率,因此仍持續祭出多項補貼方案,如長江存儲及中芯等半導體廠擴建需求仍不斷提升,且市場預期中芯禁令將有機會在2021年獲得部分解禁,因此亞翔後續接單動能有望升溫。
 
據了解,雖然亞翔目前在手訂單客戶主要為中芯、長江存儲及聯芯等半導體廠,其他如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等面板廠亦為亞翔客戶群。
 
亞翔1月合併營收達14.84億元,相較2020年同期明顯成長58.6%。法人預期,亞翔由於在手訂單規模有望上看500億元規模,因此看好合併營收業績將可望至少維持1月水準,使第一季合併營收繳出年成長雙位數成績單,後續在營運逐季看增情況下,全年業績有機會挑戰雙位數成長,並且再創歷史新高可期。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news/stock/423412.html


2021/03/03
聲寶龜山總部動土 明年Q1進駐
聲寶集團位於龜山工四工業區的總部大樓2日動土,將整合旗下聲寶、瑞智精密、東源物流、盛寶建設、頑味國際餐飲等旗下關係企業,興建地上四層、面積約3,000坪的總部大樓,預計今年底竣工、2022年第一季集團進駐,後續推動4萬坪林口廠資產活化土地開發,目前積極投入滯洪池工程,預計完工後山坡地可獲解編。
 
聲寶繼去年台南廠風光落成後,再度宣布興建「聲寶集團智慧科技總部」,該總部占地1,640坪,聲寶集團預計投入4億元,整合分散桃園觀音、龜山、林口各地的旗下企業共同進駐,有效運用集團資源,增添營運動能。
 
總部建築以「創新思想盒」概念出發,採用矩形盒體造型,一樓特別挑高6米,將設置聲寶家電商品展示中心及日本「莞固和食」中央廚房,二樓以上為辦公大樓。
 
聲寶總裁陳盛沺表示,企業總部大樓落成啟用後,從上游的關鍵零組件、家電的研發與製造,到後端的銷售、物流配送及售後服務等一脈相連,提供更完整的服務。
 
此外,聲寶林口廠4萬坪土地未來將開發為產業園區,總規模達300億元。
 
陳盛沺表示,聲寶持續投資桃園,興建企業總部只是第一步,占地4萬坪的林口廠,目前積極投入滯洪池工程,預計完工後山坡地可獲解編,土地開發計畫將可快速進行,解除容積率限制後,林口廠「科技新創園區」規劃更有彈性,可望吸引企業進駐。
 
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工四工業區早期被劃定為山坡地,樓高14米成為限制了產業投資的天花板,桃園市政府積極推動工四工業區龜山區部分的山坡地劃出工作,解編後讓工業區內企業投資意願提升且發展更具彈性,形成新的產業聚落,吸引更多優秀企業投資及人才進駐,帶動桃園發展。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303000226-260204?chdtv


2021/03/02
疫後時代 居家工作比率將倍增
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打亂全球經濟,也徹底改變人類工作習慣,根據研調機構IDC調查顯示,在疫情爆發前,全球員工居家工作(WFH)時間超過五成以上者,僅6%,但到去年下半年快速提升至43%,而在未來疫苗接種普及後,居家工作將成為不可逆的趨勢,預估比率將自疫情前翻倍、達到12%。
 
隨著未來居家工作人數的上升,勢必衍生出新型態工作模式,從辦公環境設計的改變,企業硬體如列印設備、筆電的替換,到導入新型人工智慧(AI),甚至是更彈性的人力運用方式等。
 
疫情不斷地衝擊並考驗企業工作環境上的靈活度,未來在這樣的新常態環境下,企業是否能建立擁有開放、靈活的環境與團隊將是未來因應新常態的生存之道,此將促使未來的辦公環境走向更為「混合」的概念。
 
IDC分析,包括工作場域上將突破傳統,有更多跨時間、空間的場域設計,人才運用上同時考慮內部與外部人力運用的可能性,工作流程及文化也將更彈性包容。
 
為了建立這樣的能力,預期企業將導入新的科技以逐步過渡到混合式的工作環境, 包括5G、AI、IoT、AR/VR(擴增實境/虛擬實境)、IPA(智能流程自動化)都將是關注的重點。其中AR/VR因為應用直覺,預計將大幅應用在現場環境體驗,遠端教育訓練、視訊會議等。
 
IDC預測到2023年,全球將有70%的服務導向企業會使用AR作為私人助理、工作知識的接受與傳遞的應用;此外,預計將有50%以上的企業會支持更多混合辦公場景的應用,讓員工進行更多即時、跨越現實障礙的合作模式。
 
疫情加上全球政經衝突不斷,這些非預期的事件使得預測客戶需求與行為也變得更加困難,為了取得先機,可協助企業掌握現況且輔助決策的新世代解釋型AI應運而生。
 
新世代AI可因應不同應用情境提供跨學科的多元分析結果,預期企業採用率將於2021年達到53%,金融、健康、製造與零售等將是先行導入的重點產業。
 
除加重軟體投資外,硬體設備也跟隨新型辦公環境改變。在疫情下,許多辦公室都暫時關閉以減少群聚感染機會,導致列印需求降低,因此預期今年全球將有35%的大型企業將減少一半以上的列印設備架構。未來紙本印量將逐步下滑,而雲的角色在列印管理生態圈中越發重要,IDC預估2023年全球將有60%的企業將利用雲端管理列印。
 
而在新常態下的關鍵角色─筆電,在疫情掀起居家工作、遠距教學需求之下,帶動去年全球PC市場出貨量達到約3.03億台,年成長達13.1%。
 
其中,扮演出貨要角的Chromebook,儘管目前大多應用於教育市場,但業界看好其挾帶IT管理便利性與建置成本低廉優勢,有機會逐步在商用市場大展拳腳。
 
此外,為了確保新常態工作環境下的靈活性與穩定性,企業已開始關注與投資建置5G工作環境。預期2022年將有三成的企業將會提供5G PC,以確保遠距工作下作業流程可以無縫接軌。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8888/5282406


2021/03/02
打破限制 生技中心將設創投基金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生技中心,DCB)突破20年的限制,今年將成立20億元創投基金,在「財團法人法」限制之外,獲得排除條款,可望在4月成立管理公司,已有國內外資金有意投資,預估今年可開始運作。
 
據了解,中研院、國衛院也關注這項學研單位成立創投的新機制;業界認為,若未來上述兩大指標科研機構也跟進成立投資基金,可望為台灣迎來新一波生技投資熱潮。
 
生技中心日前召開記者會,執行長吳忠勳說明今年新計畫,除了要架構台灣生醫產業平台「創業工作坊平台(Venture Studio)」來孵育新創公司,也要推出生技投資基金「生鵬一號基金」,初期募集20億元。
 
吳忠勳表示,基金來源除了台杉投資以及其他國內民間資金外,也將邀請國發基金一起成立「生鵬一號基金」,其餘包括日本及新加坡投資基金也表態將投資,未來將鎖定醫材和新藥開發領域,結合生技中心現有資源,協助新創團隊走向國際市場。
 
生技中心預計今年4月先經董事會核准成立管理公司,獲經濟部核准通過就可開始募資並進行投資。
 
生技中心想成立創投基金的構想已整整20年,至今只差臨門一腳,格外引人注目。據了解,早在2000年,生技中心即提案成立創投基金,但並未獲政府同意;之後前經濟部長何美玥推動生醫政策時,為了促成台灣完成18件成功案例,也曾鼓吹中研院、國衛院、工研院及生技中心與民間金融及創投業合組基金團隊,多年來始終未成行。
 
生技中心副執行長陳?暉表示,中心歷任執行長都想成立創投基金,想結合生技中心400多人的研發、技術評估及商業化的專業能量,更有效率的扶植台灣生醫產業開發花結果,但是不論是法源依據、或是角色定位上,一直未獲經濟部同意。尤其「財團法人法」上路之後,規定政府成立的財團法人單位,對外投資僅能占總資產5%以內,致生技中心扶植新創公司的功能仍嫌不足。
 
直到去年7月,經濟部頒布「經濟部主管財團法人管理監督作業辦法」,在安全、可靠、不違單位成立原始目的,且經濟部許可等前提下,為「財團法人法」的限制解了套,開放生技中心發起成立管理公司,並對外募集創投基金。
 
吳忠勳指出,近十年來生技中心已成功推出20項新藥技轉業界,其中11項已申請IND或進入臨床試驗項進,三項進入臨床二期階段,更有一項新藥上市。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161/5284525


2021/02/27
生技中心設平台 催生新創獨角獸
2021年2月27日【時報-台北電】生技中心26日宣布,將再度扮演生醫產業領頭羊的角色,整合新創的成功方程式與關鍵元素,架構台灣生醫產業Venture Studio平台,協助台灣生醫新創團隊發展為獨角獸企業。
 
執行長吳忠勳指出,生技中心近10年來已經成功推出20項新藥技轉業界;其中有11項已申請IND或進入臨床試驗;3項進入臨床二期階段,更有1項新藥已進入上市查登許可階段,亦促成5家衍生公司在台灣生醫產業鏈中扮演關鍵角色。
 
掌握全球朝向次世代抗體藥物、細胞治療及核酸藥物的技術突破成為新的藥物形態趨勢,生技中心已開發一套專有IP的Trimannosyl ADC平台,促成與國內學研單位及與新加坡的跨國合作,分別開發出不同標靶之次世代抗體新藥。
 
吳忠勳表示,看準全球在2025年將達到344億美元的細胞治療市場,生技中心鎖定CAR-T及iPSC兩大細胞治療領域,透過與三總、北榮、高醫及慈濟各大醫院的合作,加速細胞治療技術的開發與驗證,並同時導入AI與大數據。
 
核酸藥物部分,則已經由COVID-19疫苗開發驗證其可行性與潛力,生技中心早先已選定專一標靶展開核酸藥物開發,並投入建置核酸藥物之製程與劑型研究,以在新興藥品市場取得先機。
 
吳忠勳表示,今年生技中心更將架構生醫的創新Venture Studio平台,將新創公司成功要素包含場域、人才、技術及資金的缺口補足,加強新創公司成功機率。
 
初步統計,生技中心近年商業服務超過1,266件,促成授權及合作共65案,1-1 partnering達657場,累計生技產業投資金額高達1,600億。(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資料來源: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7%A7%91%E6%8A%80-%E7%94%9F%E6%8A%80%E4%B8%AD%E5%BF%83%E8%A8%AD%E5%B9%B3%E5%8F%B0-%E5%82%AC%E7%94%9F%E6%96%B0%E5%89%B5%E7%8D%A8%E8%A7%92%E7%8D%B8-083613042.html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目錄

  • 房地產新聞
  • 產業經濟新聞
  • 區域相關新聞
  • 園區快訊
  • 公司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