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

最新消息

  1. 首頁
  2. 最新消息

2025/06/27
李同榮|科技島起飛!從AI新十大建設看台灣未來的智慧城市

賴政府宣布「AI新十大建設」政策,推動台灣成為AI科技島。圖/本報資料照片

賴政府宣布「AI新十大建設」政策,推動台灣成為AI科技島。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積電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並成為護國神山,近日輝達黃仁勳宣布海外總部落腳台灣台北市的北士科,代表台灣在AI產業已經是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AI產業的發展,對未來台灣產業轉型與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賴政府宣布「AI新十大建設」政策 推動台灣成為AI科技島

賴政府就職滿周年,又適逢美國新關稅政策帶動全球供應鏈重組與移轉,台灣將掌握此一契機,加速導入AI應用,除協助我國高科技產業持續在世界取得領先地位外,更將運用政府最大能量幫助中小微企業進行淨零數位雙軸轉型,進一步打通國內外通路。

賴政府新一輪經濟發展委員會七月將再次登場,預計通過「AI新十大建設」,目標2040年創造十五兆元產值、五十萬個高薪就業機會,打造台灣成為「AI科技智慧島」,這也正是賴政府千呼萬喚,掌握全球時空契機,推出具有爆發力的政策~「AI新十大建設」,AI產業無疑是台灣很重要的新護國神山。

「AI新十大建設」將納入兆元軟體平台產業、產業應用百萬家、全民智慧生活圈、矽光子技術全球領先、進入量子運算領先群、智慧機器人技術發展、主權AI及算力、五十萬人才與千億資金、智慧政府與資料治理、區域AI均衡發展等項目。而在推動AI科技島的同時,我們更應重視AI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才能奠定AI科技島的良好基礎典範。

AI智慧城市的定義 與六大核心架構

AI科技島的未來,對政府與民眾而言,最重要的課題是如何先建構一個AI智慧的城市生活,筆者認為應從多層面向探討出具體的架構方向逐步完成。

(一)什麼樣的城市才稱為「AI智慧城市」?

未來的城市必須結合AI、物聯網、大數據與5G甚至6G的新城市生活型態,應用「數據驅動」+「人本設計」+「環境保護」提升政府的永續治理、城市效率,並促進居民福祉。

(二)AI在智慧城市的核心架構

1.智慧交通:自動化AI號誌管理、行動化車流監控系統導入、未來自駕車導入、不塞車道路系統導入。

2.智慧能源:用電自動化預測、太陽能系統支援管理。

3.智慧醫療:AI行動診斷、遠距行動醫療與照護、高科技醫療設備。

4.智慧社區:

AI門禁辨識系統:提高社區安全、人流監控

智慧電表與水表:遠端抄表、用量數據分析

社區AI助理:語音客服、住戶問題自動化Q&A

智慧垃圾分類:資源有效回收與應用

車位偵測系統:有效監控大社區的公共車位分流

安全預警系統:防震防災預警系統裝置

5.智慧建築:綠化設計與淨零排放能源管理、防震防災安全管理、AI科技建材應用與自動化設備控制管理。

6.智慧政府治理:智慧城市的核心除了須建構上述五大項基礎架構外,更須要政府部門機構的AI智慧全面轉型,重視「數據驅動」+「人本設計」+「環境保護」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與永續治理,進而大幅提升城市競爭力。

圖/理財周刊提供
圖/理財周刊提供

AI智慧城市 將成為台灣AI科技島基礎與典範

筆者認為,在AI新十大建設啟動的同時,應先規劃示範性的AI智慧城市,或許是一個面積寬廣的新興重劃區,透過AI智慧城市的全新規劃與導入,把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醫療、智慧社區、智慧建築、智慧政府治理等六大項核心架構一次性導入,做為AI科技島的典範城市,再不斷的複製到全台各地,AI智慧城市就成為都市再生一個新的里程碑,也為台灣將成為AI科技島樹立良好的基礎與典範。



資料來源: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626701543-430603



2025/06/26
新北捷運3.0再擴八條路線、42站點 蛋白區也受惠

未來八線若全數核定推動,預估將再新增39公里路線與42座車站。(圖/新北市政府提供)

未來八線若全數核定推動,預估將再新增39公里路線與42座車站。(圖/新北市政府提供)


新北市捷運建設全面升溫,統計至今,新北已完成通車的捷運路線包括淡海輕軌、安坑輕軌及環狀線,新增26公里、26座車站,正施工中的七大路線合計長達57公里、51站,新北市府近期也啟動捷運3.0階段的「八線並進」藍圖,包含,目前綜合規劃中的路線包含五泰輕軌、代辦三鶯線延伸桃園八德段、台北市民生線;另有正在進行可行性研究的深坑輕軌、八里輕軌、泰板輕軌與中和光復線,林口輕軌則由遠期規劃提前納入優先評估路網,力拚儘速推動。

新北捷運2.0正進入「七線齊發」階段。三鶯線目前已進入上線測試階段,預計明年正式通車;萬大中和線首列車已運抵、隧道全線貫通,中和站轉乘環狀線的地下聯通道也即將成形,轉乘時間僅需2分鐘,預計2027年完工。此外,土城樹林線也於今年4月由新北市府接回自建,並積極推動CQ880B標,預計6月25日上網招標。

環狀線南北環全線施工中,並在原有公園下方打造全台首座地下化捷運機廠,並優化Y22站轉乘設計,未來與五泰輕軌無縫銜接,僅有20公尺距離,汐東線則於今年3月正式開工,優化車廂設計與智慧系統;基隆捷運則在中央核定工程經費前,已展開基北同步高架段設計,待後續核定後將擴充至一車到底;淡海輕軌二期也已啟動先期工程,率先施作淡江大橋路口軌道,以降低交通衝擊。

展望未來,市府也啟動捷運3.0階段的「八線並進」藍圖,新北市市長侯友宜指出,目前綜合規劃中的路線包含五泰輕軌、代辦三鶯線延伸桃園八德段、台北市民生線;另有正在進行可行性研究的深坑輕軌、八里輕軌、泰板輕軌與中和光復線;林口輕軌則由遠期規劃提前納入優先評估路網,力拚儘速推動。

市府表示,未來八線若全數核定推動,預估將再新增39公里路線與42座車站,屆時全市捷運轉乘站數將達33站,形塑出更綿密的捷運生活圈,為新北市民帶來更便捷的通勤選擇。


資料來源:https://estate.ltn.com.tw/article/24659



2025/06/26
企業抗波動 增持商用不動產

信義調查,上市櫃全年交易量有機會挑戰千億元大關

32%企業將提高商用不動產配置比重,視作抵抗市場波動關鍵資產選項。圖/本報資料照片

32%企業將提高商用不動產配置比重,視作抵抗市場波動關鍵資產選項。圖/本報資料照片


信義全球資產25日發布企業對商用不動產布局調查,其中有多達45%受訪企業預期,所屬產業下半年景氣將比上半年差,然僅有8%企業會因景氣影響其不動產購置或處分計劃,且有32%企業將提高商用不動產配置比重,將商用不動產視作抵抗市場波動的關鍵資產選項。


信義全球資產認為,雖然關稅戰衝擊未明朗,但台灣企業多能快速因應調整布局,若需求維持,今年全年上市櫃法人商用不動產交易量仍有機會挑戰千億元大關。

信義全球資產總經理林三智表示,這次調查顯示,企業資產以84%為自有,16%為承租,且63%企業資產持有十年以上,過半有跨縣市布局,提高配置32%、高於降低不動產配置的24%;下半年會購置不動產考量主要為自用需求,也有30%受訪企業擬將不動產變現、聚焦營運。

林三智表示,因應目前變局,企業資產組合與使用效率,應及早因應、靈活布局,透過包括空間需求、賣舊換新、售後回租,以及由租轉買、實現獲利等策略,藉資產健檢持續優化布局策略,為產業開創下一波成長動能。

信義全球資產發展顧問部經理林建勛表示,今年上半年上市櫃企業不動產交易總額為1,192億元,其中土地為662億元、年減31%,土地市場雖受信用管制、住宅市場波動影響,但持續購入土地原料長期布局,自2022年下半年後呈現回升成長趨勢。

商用不動產部分,自中美貿易戰2018年後的半年均量約710億元,比2011~2017年的半年均量571億元高出24%,今年上半年商用不動產交易金額530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但交易額相對穩定,顯示企業需求仍有支撐,也有許多資產重整、活化的案例。

關稅戰後的第二季商用不動產交易金額為285億元,比第一季的246億元成長,上市櫃法人不動產交易中77%站在買方,顯示關稅戰雖影響市場信心,但企業實質居求仍在,預估下半年商用不動產市場有撐。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626000182-260202?chdtv





2025/06/26
政府連政府連續多年打續多年打炒房,台灣房價為何依舊居高不下?

胡偉良分析4大原因:年輕人依舊買不起

政府近年頻打炒房,為何台灣房價幾乎降不下去?(資料照/洪煜勛攝)

政府多年來一連串的打房之下,房市確實產生了顯著的變化,央行希望達到房市軟著陸,但其成效與合理性如何,胡偉良從總體經濟、金融市場、房價結構與政策效果面進行全方位評估如下:

一、央行觀點的政策動機是否合理?政策效果是否達標?

1.金融穩定性考量

不動產放款集中度達37.1%(截至2025年5月),顯示銀行資金過度流向房市,若房價驟跌可能引發壞帳風險。

央行認為,即使房價上漲使集中度自然提高,但37%仍高於過往合理水準(如35%-36%),需防範系統性風險。惟目前國內資金集中房地產係因閒置資金明顯過剩,銀行存放比超過70%,顯示國內資金明顯過剩,長期處於「資金找不到出路」的狀態。

2.抑制投機性需求、協助首購族取得貸款資源

第七波信用管制限制第二戶以上貸款成數(如第二戶限貸5成、第三戶3成),旨在減少槓桿炒房,使資金轉向實體經濟或其他產業,惟實施以來,資金並未自動轉入實體產業,僅轉向股市或閒置。

當前的信貸政策雖強調首購優先,但實務審核標準仍嚴苛,首購族若無家人支援、年收入未達門檻,即使名義「鼓勵首購」,實質上仍被排除貸款市場,首購仍買不起。

3. 反轉房價預期

短期有效、長期無感。

雖然交易量下降,但房價下修幅度有限,民眾預期並未明顯扭轉。

4.政策目標部分達成

房市交易量已明顯下滑(2025年Q1年減32%),投機需求受壓抑,首購族占比提升。

但房價僅緩漲或局部修正,未見大幅下跌,顯示政策對價格的影響有限。

二、政策的潛在問題與爭議

1.供給面未根本解決

台灣房價高漲主因是供給不足,尤其都會區老屋更新緩慢,信用管制無法直接增加住宅供給。

我即曾多次撰文指出,凍結市場非長久之計,應加速都更、危老重建以擴大供給,但看來只是狗吠火車。

2.誤傷換屋族與自住需求

第七波管制取消寬限期、嚴格限制第二戶貸款,影響換屋族資金調度,後雖有鬆綁(如1年內售舊屋可豁免),但仍增加交易成本。信貸政策無法區分「投機炒房」與「合理改善型需求」,反而造成混亂與不信任。

3.資金未明顯轉向其他產業

儘管房貸集中度微降(從37.5%→36.94%),但企業融資並未顯著增長,顯示資金可能停泊於金融體系而非實體投資。而房市之所以吸金,是因缺乏其他有效投資通道。

4.預售屋交屋潮的潛在風險

2025-2026年預售屋大量交屋,若買方因限貸成數不足違約,可能引發建商資金鏈問題。

三、替代方案的可行性

1.增加供給導向政策

擴大社會住宅、獎勵都更、放寬容積率,並簡化行政程序,加速老屋更新。

例如日本透過「都市再生特別措置法」促進再開發,值得借鏡。

2.稅制改革

提高囤房稅、空屋稅,促使閒置資產釋出,而非僅依賴信用管制。

3.差異化貸款政策

對自住、首購提供更低利率與更高成數,但對多戶持有者嚴格限貸,避免「一刀切」影響剛需。

支持必要需求,不懲罰改善型購屋人。

四、結論:政策得失評估

金融風險:降低銀行不動產曝險,避免泡沫化;但資金未有效引導至其他產業。

房市穩定:投機需求減少,交易量降溫;房價修正有限,部分區域仍居高位。

社會公平:首購族貸款資源增加;換屋族、中小建商受衝擊,換屋更難。

長期供給:無直接助益。老屋更新遲滯,供需失衡未解。

信貸管制:可作為短期工具,但不應作為核心政策,它無法根本解決供需失衡,只會延後問題爆發。

胡偉良的綜合建議:

央行政策在短期金融穩定上有其必要性,但長期需搭配供給面改革(如都更、稅制調整),否則僅靠信用管制可能加劇市場扭曲,甚至延後房市健康調整的時機。都更、危老政策應結合金融工具,配套鼓勵更新。

建議央行與內政部跨部會協作,導入「信貸引導+建設誘因」雙軌制,不僅維穩房價,更提升國土安全與都市品質。


資料來源:https://www.storm.mg/article/11047547



2025/06/25
工廠房屋稅減半 三點留意

工廠房屋想要享有營業用房屋稅減半優惠,並非自動適用,必須同時符合三項條件。台南市財政稅務局提醒,申請人須注意「合法登記工廠」、「直接生產使用」及「自有房屋」三項要件,缺一不可,且須在房屋稅開徵日前40日(即每年3月22日前)完成申報,才能自當期起適用優惠稅率。

財稅局說明:

第一,「合法登記工廠」指的是依《工廠管理輔導法》完成登記的工廠,若廠房是違建或尚未取得使用執照,即使實際作為工廠使用,也無法享有房屋稅減半待遇。

第二,「直接生產使用」是指該建物須實際用於生產活動所需空間,例如生產線廠房、倉庫、冷凍廠、研究化驗室等,不包括辦公室、守衛室、餐廳或閒置空間。

第三,「自有房屋」則與所有權人有關,公司或法人必須登記於法人名下;合夥或獨資事業則應登記於工廠營業負責人名下,才符合資格。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10/8828751?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2025/06/24
房市關鍵數據全向下!下次理監事會議前…房市回溫無望?

雖然央行未再推第八波信用管制,但第七波管制重拳打炒房加上各部會房市政策,已讓房市明顯降溫!觀察央行最新公布的今(2025)年五月份五大銀行(台銀、合庫銀、土銀、華南銀、一銀)新承作房貸金額為722.22億元,月增94.92億元,不過包括房價漲幅趨緩、房價上漲預期心理下降,以及不動產貸款集中度與房貸年增率都下滑,央行官員表示,都顯見房市降溫;此外,5月份建築貸款餘額月減破百億,也可見建商態度保守、審慎。

在央行信用管制、銀行房貸緊縮之下,已逾半年時間房市都走弱,今年4月五大銀行新承作房貸金額月減192多億元,今年前四月新增房貸也去年同期年減達635億元;而今年5月新增房貸722.22億元,月增94.92億元,主要因5月份六都買賣移轉棟數小幅月增1.9%,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則年減達36%,今年1~5月六都買賣移轉棟數更年減破25%,房市買氣衰退明顯。

林口新市鎮後段329檔期將有矚目新案推出,打炒房之下,可觀察公開銷售後的市況如何。圖/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攝

房市降溫!房價漲幅趨緩、房價上漲預期心理下降,以及不動產貸款集中度與房貸年增率都下滑,建商態度也很審慎。圖/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攝

另外,今年5月新增房貸利率為2.282%,與4月份持平,央行經研處官員說,5月份因為有較多整批分戶貸款,以及新青安房貸占比上升,該兩項貸款的利率又較優惠,而讓新增房貸利率持平。至於新青安貸款部分,5月新青安房貸占整體國銀房貸餘額比例為11.97%,比4月又上升,且5月新青安房貸占五大銀行新承做房貸比重降至37.4%,也比4月略上升,符合央行希望信用資源留給無自用住宅的民眾。 


而5月份房貸餘額為11兆2,697億元,年增率為8.01%,為2024年3月以來新低。另外5月建築貸款餘額為3兆4,296億元,年增率再降至2.51%,前次低點是去7月的年增率1.89%,建築貸款餘額年增率這兩年都是長期向下,顯示建商對市況保守,購地與推案都更謹慎,加上土建融收緊、利率提高,使得建商更保守以對。


住展雜誌企研室總監陳炳辰表示,直到央行下次理監事會議前,利率應都是維持高水位,而因為第三季恐怕受到颱風、鬼月等利空影響,房貸餘額有可能再降,加上央行也樂見此況。


 陳炳辰分析,至於如果9份月有機會降息,當然讓利率走勢有所變動,是否帶動房市則不一定,時值年底可能又逢交屋時節,屆時導致貸款水位走揚,恐再觸動央行敏感神經,全年房市回溫則應是無望。



資料來源: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297408466491.html





2025/06/24
設科學園區 環評新變革

新設科學園區政策環評將有新變革。環境部彙整國科會所提新設園區政策環評徵詢意見,配合淨零排放政策,未來廠商進駐園區,用電方面應提高自用發電比率;用水方面應訂定用水回收率及再生水使用率逐年提升。

配合淨零排放、低碳政策等國際環保趨勢,初審通過的修正版本中,要求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前,要求國科會宜充分考量淨零排放等國際環保趨勢,並訂定分期推動規劃。

廠商關切的能源規劃上,未來國科會應盤點科學園區最大電能耗用量,推估各科學園區未來電力使用需求,且因應「2050 淨零排放」政策架構與階段性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能源來源優先考量低碳或零碳能源,並納入購置綠電及訂定綠能使用之最低比率。

能源規劃上最大的調整就是國科會未來在規劃進駐廠商時,有機會要求廠商裝設自用發電設備、節(儲)能設備,或其他符合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或自治條例所允許之方式,提高自用發電比例;另規劃園區用電大戶需裝設用電契約容量10%以上比例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

用電方面,國科會宜規劃使用園區內事業用地作為設置相關能源設施用地,配合未來新設園區可引進相關綠能產業進駐,進而鏈結及整合進駐廠商可能運用之能資源,穩定電力供給。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8826260



2025/06/24
小動作年省千元!對抗六大家中吃電王這樣做

炎炎夏日將至,冷氣搭配循環扇使用,可讓冷氣循環更均勻,不僅節能也更舒適。(圖/特力屋提供)

炎炎夏日將至,冷氣搭配循環扇使用,可讓冷氣循環更均勻,不僅節能也更舒適。(圖/特力屋提供)


天氣已開始轉熱,又到了居家用電量最多的季節,再加上近期的關稅貿易戰及5月報稅季,不少民眾已開始準備「節流」,而夏季節流首要便是「節能省電」。

專家提供「節電懶人包」,從空調、照明、冰箱、除濕機及日常用電等家中主要的吃電怪獸,和民眾分享實用且簡易的日常節電撇步。

節電錦囊 對抗居家五大吃電怪獸

怪獸一:空調冷氣省電小撇步

根據工業技術研究院統計,空調冷氣佔家庭夏季用電約47%,是居家吃電最巨大怪獸,省電關鍵就在於冷氣的心臟-壓縮機,除了選用「變頻冷氣」,以高功率運轉快速達到冷房效果,同時搭配DC電扇或吊扇可使冷氣在室內分布均勻,維持整體舒適感。根據特力屋省電達人精算,以夏季電費為基準,每戶每日使用1台空調8小時,同規格一級能效變頻冷氣依能源標示約713度,與定頻冷氣相比差異約847度,每度依台電平均電價3.4元計算,一年約可省下2,880元;此外,電扇建議使用省電的DC電扇,同樣以夏季電費為基準,每戶每日使用1台DC電扇12小時,經實測後與一般AC電扇相比,差異約48度,每度依台電平均電價3.4元計算,一年約可省下163元。

燈光照明占全年家庭用電約10.8%,更換LED照明節能省電且環保。(圖/特力屋提供)

燈光照明占全年家庭用電約10.8%,更換LED照明節能省電且環保。(圖/特力屋提供)


冷氣每調高1度可以省6%電,台電建議室內溫度維持在26度-28度之間最省電。冷氣搭配風扇使用,可使冷氣在室內分布均勻,維持整體舒適感。近期消費者對於吸頂吊扇燈詢問度很高,其中LED吸頂燈結合循環吊扇節能省電又省空間,且對比一般居家使用23W省電燈泡3顆,每天開燈12小時的話一年約可省下289元(96度)。

1.勤清洗冷氣的空氣過濾網,建議2週1次,維持出風順暢。

2.避免開關頻率過於頻繁,因為冷氣剛運轉時,最耗電。

3.室外機加裝遮陽設備,避免太陽直射,有助於機器散熱。

4.冷氣安裝在室內通風處,高度避免陽光直射。

DC直流吊扇不僅風量大,運轉安靜又省電,搭配遙控器可精準控制,是近年節能家電新寵。(圖/特力屋提供)

DC直流吊扇不僅風量大,運轉安靜又省電,搭配遙控器可精準控制,是近年節能家電新寵。(圖/特力屋提供)


而搭配政府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即日起將家中老舊冷氣機換新1級能效標示的新機,每台新機可申請補助最高3,000元。

怪獸二:居家照明省電小撇步

工研院統計也指出,燈光照明佔全年家庭用電約10.8%,是家中最常被忽視的吃電怪獸之一,舉例來說,居家室內LED 9W燈管對比18W傳統燈管,1天使用16小時為例,一年約可省下157元(52度);9W LED球泡燈對比12W省電燈泡,一年則約可省下192元(64度),若從小細節開始逐步調整,更換能源效率更好的LED照明,節能省電又環保。

LED球泡燈壽命長、耗電低,是居家照明升級的節能首選,每顆功率僅15W,省電效果立竿見影。(圖/特力屋提供)LED球泡燈壽命長、耗電低,是居家照明升級的節能首選,每顆功率僅15W,省電效果立竿見影。(圖/特力屋提供)

LED燈泡怎麼挑:省電效能可以參照「發光效率」(lm/W),發光效率越高越能省電。

將家中省電燈泡換新為LED燈泡:選擇相近的流明值,舉例:約1,000流明21-23W的省電燈泡,相似亮度的LED燈泡僅約8-9W,因此差不多的亮度所需電費卻較少,且LED燈泡更耐用。

怪獸三:冰箱省電小撇步

冰箱是家中24小時運轉的家電,當打開冰箱拿東西時,因冷氣散逸讓冰箱運轉而使耗電量再增加,特力屋省電專家建議,冰箱外部溫度25度且穩定運轉時,冰箱冷藏區食品放7分滿,可以省下約10%電力。

多使用玻璃保鮮盒保存食物:若都用塑膠袋包裝食物,會造成冰箱內冷氣不流通,冷氣降不下來,導致冰箱更耗電。

日常家電如微波爐、氣炸鍋應妥善收納並定期檢查電線與插座,減少待機耗電與用電安全疑慮。(圖/記者張瀞勻攝)日常家電如微波爐、氣炸鍋應妥善收納並定期檢查電線與插座,減少待機耗電與用電安全疑慮。(圖/記者張瀞勻攝)

1.冰箱中的保存食物不擋住出風口:冰箱中的食材擺放宜保留些許空隙,以利冷氣流通。

2.不頻繁開關冰箱門:開關冰箱門讓冷氣散逸,容易造成耗電。

3.選用1級效能冰箱:優先選擇1級效能冰箱,相較於5級效能冰箱,一年約可省300度電力。

怪獸四:除濕機省電小撇步

台灣為海島型潮濕氣候,家家戶戶必備除濕機,選用除濕機除了選用具1級或2級能效機種,不僅能有效省電,今年至6月14日前可申請最多2,000元的貨物稅減免;平日使用上也須注意無形中的耗電誤區,只要留意使用習慣,輕鬆就能做到節電。

開機時不打開門窗:門窗打開時,除濕機要處理的溼度遠超過可以負荷的空間,所以在使用時需關上門窗,才能持續降低該密閉空間的溼度。

1.使用時放在房間中央位置:讓乾燥空氣可以均勻擴散至房間各角落,加速除濕。

2.搭配循環扇使用:與空調開機時同理,同時使用循環扇可縮短除溼時間,節省電費。

選用保溫效果佳的熱水瓶,可減少頻繁加熱耗電,同時保持飲品溫度,是日常節電好幫手。(圖/記者張瀞勻攝)選用保溫效果佳的熱水瓶,可減少頻繁加熱耗電,同時保持飲品溫度,是日常節電好幫手。(圖/記者張瀞勻攝)

3.水箱滿水盡快倒掉:若除濕機水箱滿了未盡快倒掉,機器仍處於待機狀態,繼續耗電。

除溼時間不宜過長:除濕機平均耗電量250W-350W左右,使用大約3-4小時即為一度電,使用一整天都不關機的話,每台除濕機即耗費3、40元電費,一個月則可能多繳1,000多元電費。選擇有濕度偵測顯示或定時關閉功能的除濕機,待房間濕度降到設定值後,就按關閉或自動關閉;若沒有濕度顯示,建議平均使用4-6小時即可。

怪獸五:日常居家省電

除了養成離開該空間時隨手關燈、家電開關以外,通常家中每個房間會用轉接器延長線,同時讓電腦、電扇等多種電器插電待機,即便機器電源關閉沒有使用,但插頭插著處於待機狀態還是會耗電,建議可選用加裝具分切開關的轉接器,在未使用電器的狀態下隨手關閉分切開關以確實省電。

依照電器使用狀況,應隨手關閉省電更有效率。(圖/特力屋提供)依照電器使用狀況,應隨手關閉省電更有效率。(圖/特力屋提供)

怪獸六:容易被輕忽的吃電小怪獸

即使天氣逐漸轉熱,許多家庭仍習慣使用電熱水瓶煮水泡茶或沖泡飲品,但你知道嗎?電熱水瓶其實是耗電量驚人的「吃電小怪獸」!台電提醒,只要掌握幾個使用小撇步,不僅能有效節能,也能延長電器壽命。

首先,水溫控制是節電關鍵。若僅需泡牛奶或沖泡飲品,可將保溫溫度設定在60℃至70℃,相較於98℃大幅省電。再者,善用「定時省電」功能也是一大利器,讓電熱水瓶依照生活作息加熱,不需全天候啟動。

此外,若僅於早上或晚間特定時段使用,建議「要用時才插電」,用畢立刻拔除插頭或搭配定時器使用,更能精準控電。水煮沸後也可轉入保溫壺或保溫杯,減少插電時間、降低耗電。

同時,水量不宜維持滿水位,依實際需求加水至約半滿即可,避免不必要的加熱損耗。而定期清潔水垢更是不容忽視,否則不僅煮沸效率下降,也會增加耗電。若習慣立即使用熱水的民眾,也可考慮改用快煮壺,即用即煮,節能又便利。專家強調,只要聰明使用電熱水瓶,日常節電其實很簡單,讓每一度電都用在刀口上。

簡約現代風臥室設計搭配自然採光與LED間接照明,不僅美觀更兼具節能效益。(圖/記者張瀞勻攝)簡約現代風臥室設計搭配自然採光與LED間接照明,不僅美觀更兼具節能效益。(圖/記者張瀞勻攝)


資料來源:https://estate.ltn.com.tw/article/24620




2025/06/23
置產需求燙 上市櫃企業搶買工業地產

近年上市櫃公司工業地產交易金額

近年上市櫃公司工業地產交易金額


住宅不動產市場儘管低迷,不過工業地產交易仍熱。根據信義全球資產統計,今年5月上市櫃公司工業地產交易量達169億元,寫下近34個月以來單月次高紀錄,顯示工業地產需求居高,具發展潛力的物件更炙手可熱。


今年5月大型工業地產交易不斷,和碩以56.38億元買下宏達電龜山工業區廠房,豐興鋼鐵以32.6億元取得彰濱工業區廠房,大宇紡織以21億元購入台中大雅區自強段廠房,合正科技以12億元取得觀音工業區廠房等,此外,包括大成、群聯、家登等上市櫃企業,近期也都有入手工業地產。

信義全球資產統計顯示,自去年第三季工業地產曾出現一波高潮,隨後沉寂了約三季,今年5月在關稅戰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盪趨於穩定後,上市櫃公司在國內工業地產交易量大幅成長至169億元,不少工業區都可見大型企業入手資產。

信義全球資產表示,在AI智慧升級、生產線整合、淨零排碳等趨勢下,帶動小企業置產需求,法人積極進駐,尤其成交的大型工業地產交易,多為土地面積千坪以上的大基地,企業轉型升級需求更大的廠區空間,資產布局也朝向廠房小換大,或是購併鄰近廠房以滿足擴廠營運需求,編訂工業區相關法規明確,對進駐企業來說可降低營運風險,且具備產業群聚效益,加上有利於員工通勤、人才招募。

此外,企業面對近期金融市場波動,調整經營策略,也會盤點旗下不動產的使用效率,重整資產布局、汰弱留強,經由處分閒置資產、重建開發等方式,達到資產活化目的,也有具備豐沛資產的企業跨足不動產開發,走向多角化經營,為集團成長注入新動能。



資料來源: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623700138-439901



2025/06/23
久坐傷害心血管,上班族要怎麼辦? < 3/4 >

錯誤姿勢讓骨盆傾斜、骨刺形成 復健科醫授1口訣維持正確坐姿

正確坐姿示範 圖/123RF

正確坐姿示範 圖/123RF


根據調查,台灣超過七成上班族每天坐超過六小時,尤以辦公室族群如金融、科技與行政從業人員最為明顯。久坐除了對腰椎造成壓力,還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癌症及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耕莘醫院安康院區復健科醫師陳佩岑指出,脊椎長期負荷不當,嚴重者甚至需手術治療,影響生活品質與家庭經濟。因此,學習正確坐姿與養成間歇活動習慣,對健康維持格外重要。

椎間盤長時間受壓,可能導致疼痛與行動困難。

現代人工作型態,「久坐」已成常態,但人類的脊椎原本是為活動而設計,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會帶來相當負擔,支撐脊椎的核心肌群容易無力,血液循環也隨之降低,進一步影響椎間盤的健康。

陳佩岑說,當核心無法有效穩定脊椎,椎間盤受壓時間一長,容易出現突出而壓迫神經,造成下背痛與下肢麻木、無力,進一步可能演變成慢性疼痛或行動困難。這些脊椎問題不僅影響個人生活與工作能力,嚴重時還需負擔高額醫療費用。

傷害累積多年、症狀出現,需投入長時間復健。

許多民眾習慣性彎腰駝背、翹腳、身體歪斜,卻未察覺其危害。陳佩岑提醒,這些錯誤姿勢會讓骨盆傾斜,脊椎長期處於非自然彎曲狀態,導致肌肉不平衡、慢性痠痛,甚至造成脊椎滑脫、骨刺形成。

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肩頸僵硬、偏頭痛及手腳麻木。她強調「許多患者發現症狀時,問題早已累積多年,復健治療需投入相當時間與耐心。」因此,提早養成良好坐姿習慣,才能避免慢性脊椎病變悄悄找上門。

脊椎有依靠、肩膀放輕鬆、雙腳平放地。

正確坐姿與適當活動,有助減少椎間盤長時間受壓,降低久坐對脊椎造成的負擔,正確坐姿的關鍵,在於讓身體各部位保持平衡穩定。

陳佩岑建議,上班族坐著時應讓背部完整貼靠椅背,讓脊椎有良好支撐;髖關節、膝關節及手肘保持約90度彎曲,雙腳平穩踩地或踩踏墊,避免吊腳或翹腳。肩膀自然下垂、手肘放鬆,有助減少肩頸肌肉緊繃。她提醒,可以記住口訣「脊椎有依靠、肩膀放輕鬆、雙腳平放地」,幫助自己在每天工作時隨時自我檢查姿勢。

螢幕中央略低於視線15-20度,避免拉扯頸部。

除了坐姿,電腦螢幕與滑鼠擺放位置也攸關上半身負擔。陳佩岑指出,螢幕應置於正前方,距離眼睛約50至70公分,螢幕中央略低於視線15至20度,避免因低頭或歪頭觀看而拉扯頸部肌肉。滑鼠與鍵盤建議與手肘齊高,前臂自然平放桌面,手腕呈中立姿勢,避免懸空與過度彎曲,減少滑鼠手、肩頸痠痛的風險。她提醒:「工作空間小小調整,就能大幅降低慢性疼痛的發生。」

筆電外接鍵盤、螢幕最佳,或配合支架使用。

對使用筆電工作的族群來說,螢幕與鍵盤合併設計常使人無法兼顧頸部與手部姿勢。陳佩岑建議,若條件允許,可外接鍵盤、滑鼠與獨立螢幕,筆電本體則可墊高至視線適當高度。

若無法外接設備,也可利用簡易筆電支架或書本墊高螢幕,配合外接滑鼠鍵盤,減輕頸肩負擔。她說:「長時間低頭使用筆電,對頸椎負擔非常大,是許多年輕上班族提早出現肩頸僵硬的元凶。」

準備小靠墊或毛巾捲,善用工具改善坐姿。

辦公室若無法提供專業人體工學椅,仍可透過簡易工具進行輔助。陳佩岑表示,可在腰部後方放置小型靠墊或毛巾捲,強化腰椎支撐,減輕腰部壓力;腳底則可放置穩定腳踏墊,幫助雙腳自然平放、骨盆穩定。此外,她建議每30至60分鐘起身活動三至五分鐘,進行肩頸轉動、背部伸展、腿部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疲勞積累。她強調「固定久坐」才是最大殺手,間歇性活動是簡單有效的自救法。

矯正坐姿卻越坐越痠?搭配拉筋伸展或復健。

不少人初期矯正坐姿時,會出現「越坐越痠」現象。陳佩岑說,長期不良姿勢讓部分肌肉已經緊繃、萎縮或代償使用,短時間內調整,反而讓身體覺得吃力。

此時建議搭配拉筋伸展、核心肌群訓練,必要時也可尋求復健科專業介入,進行物理治療或儀器治療,幫助身體重新建立正確姿勢記憶。同時,適當營養補充與充足水分攝取,有助於肌肉關節維持彈性,為長期脊椎健康打下基礎。

耕莘醫院安康院區復健科醫師陳佩岑  記者李定宇/攝影
耕莘醫院安康院區復健科醫師陳佩岑 記者李定宇/攝影






資料來源: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7/8789765?from=udn-search_ch1005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目錄

  • 房地產新聞
  • 產業經濟新聞
  • 區域相關新聞
  • 園區快訊
  • 公司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