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

最新消息

  1. 首頁
  2. 最新消息

2025/04/30
李同榮:房市H2進入主跌段

新案價格出現「假性抗跌」,專家建議:建商先降先贏,市場才能活絡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第七波信用管制前後房市量價變化
第七波信用管制前後房市量價變化

房市經過第一季價量俱疲的表現,房市趨勢專家、吉家網董事長李同榮29日直言,去年第四季是台灣房市七年多頭結束的終點,房市已進入「初跌段」,下半年將是房市主跌段開始;而新案房價「假性抗跌」,建商只有先降價先贏,才能使市場恢復活絡正常。

李同榮表示,預期房市呈現「價緩跌、量緩增」趨勢,房價今年第一季已確認進入初跌段,第二季持續緩跌,到下半年房價會有較明顯下滑,進入主跌段,只有價格全面鬆動,觀望買盤才會進場,交易量才會回溫,價跌不是壞事,對市場交易活絡度才有幫助。

各地區域表現強弱分明,李同榮指出,台積宅外溢的超漲區、偏遠鄉鎮、人口外流嚴重地帶,都可能面臨價格明顯修正的情況。

整體來說,北部抗跌力較強,南部修正幅度較大;以產品而言,中古屋房價已明顯下跌,新案房價卻以不同促銷方式,出現「假性抗跌」,以贈送、優惠、輕鬆付等方式掩蓋市場銷售率不佳的真相,下半年預售屋跌勢會更加深。

李同榮表示,短期內如果限貸政策未鬆綁,市場資金斷鏈會愈來愈嚴重,銀行間已盛傳部分建商拿購屋者開立支票尋求貼現,資金斷鏈風險在下半年會浮出檯面。

若銀行繼續維持偏高利率,購屋貸款負擔重,也會抑制剛需部分買氣,銷售率難以上升,加上年輕人對新青安未來負擔能力開始謹慎看待,市場買氣趨向理性。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430000187-260210?chdtv



2025/04/30
企業賣地 精算應稅所得

財政部高雄國稅局提醒,企業出售適用房地合一稅的土地時,應正確計算土地交易所得額,先以土地銷售收入,扣除相關成本、費用及損失後,再土地漲價總數額,算出應稅所得額,若有未能扣除的土增稅,也可列為成本費用。

國稅局提醒,企業在計算可減除的土地漲價總數額時,須使用政府公告土地現值,否則可能導致誤差。

例如,甲公司2024年12月1日出售在2021年10月1日購入的土地,售價1,800萬元,購地成本1,400萬元,費用10萬元,並已繳納土增稅80萬元,在申報2024年營所稅時誤以自行申報成交金額計算土地漲價總數額為400萬元,申報課稅所得為0。

國稅局表示,甲公司應依公告土地現值1,500萬元計算,正確的土地漲價總數額應為100萬元(1,500萬-1,400萬),遠低於自行申報數字,扣除後仍有土地交易所得額需課稅,加上未扣除部分的土增稅,重新核定補徵80.5萬元房地合一稅。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10/8707143?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2025/04/30
建商轉向商辦市場!行銷重心調整應對住宅銷售疲軟

▲▼新莊副都心近期除住宅大樓外,也興起不少商辦新案。(圖/記者賴志昶攝)

▲建商轉向商辦市場!行銷重心調整應對住宅銷售疲軟。(資料照)


隨著住宅市場銷售疲軟,越來越多建商調整行銷策略,將焦點轉向商業辦公大樓(商辦)市場,以彌補住宅銷售的不足。業界指出,部分大型建商已開始加大資源投入,專注於商辦產品的推廣,顯示出台灣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性變化。

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受銀行房貸緊縮及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等政策影響,台灣房市逐漸降溫。儘管2024年全年全台房屋買賣移轉棟數達約35萬棟,較2023年的30.7萬棟成長14.19%,創下11年新高,但下半年買氣明顯回落,第四季六都房價更出現下跌,結束了長達七年的多頭行情。

具體來看,根據內政部統計,2024年上半年交易量激增27.2%,達約17.7萬棟,較2023年同期的13.9萬棟大幅增加。然而,下半年因房貸收緊與市場觀望,交易量顯著縮減,部分都會區第四季移轉棟數較去年同期減少約25%,如新北、新竹、台南等地。這反映出市場需求持續疲弱,購屋族因貸款成數限制及負擔能力下降而選擇觀望,投資客則因融資條件嚴格而撤退。

據了解,遠雄、興富發等知名建商已加大商辦產品的推廣,並將更多行銷資源投入,目標是吸引企業及專業人士,尤其是對穩定投資回報有需求的客群。這些建商認為,商辦市場需求較為穩定,能夠在住宅市場低迷時,為企業提供穩定的現金流。

▲▼ 七期,微型商辦, 啞巴兒            。(圖/記者陳筱惠攝)

▲建商行銷主力轉向商辦市場,因應住宅銷售疲軟 。(資料照/記者陳筱惠攝)


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指出,當住宅市場表現不佳時,商用產品成為自然轉向的選擇,「由於國內商辦供需相對平衡,不像住宅市場那樣容易出現賣壓,商辦市場起伏較小,因此在住宅市場疲弱時更顯穩定。近期,微型商辦逐漸成為討論焦點,特別是在國內薪資水準較低的情況下,網紅自媒體、網拍及小本生意等新興業態,對小坪數辦公室的需求逐漸增加,這類商辦產品的投資效益也愈發受到關注。因此,部分建商選擇進軍這一市場,期望以此分散住宅案風險。」


然而,陳炳辰也提醒,由於美國關稅及其他經濟不確定性影響,國內企業對商辦需求可能受到壓力,尤其在擴廠或辦公室成本上,企業會更加謹慎。因此,對商辦市場的樂觀預期仍需謹慎,市場的量價發展有其局限性。

行銷專家唐源駿指出,住宅市場目前處於觀望期,而商辦市場則顯示出顯著的差異。唐專家解釋:「住宅市場已進入僵持狀態,加上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市場對未來走向持觀望態度。與此不同的是,商辦市場屬於B2B(企業對企業)型市場,外部環境影響較小。」

他還指出,隨著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能見度提升,許多台灣企業和國際公司選擇將商辦需求帶入台灣。唐源駿補充道:「台灣的能見度非常高,不僅因為Computex等國際展會,還因為這些展會吸引了許多外商及台商回流,進而帶動了大型商辦市場需求。」這樣的趨勢促使建商加速進軍商辦市場,並將行銷資源重新配置至這一領域。

然而,專家也指出,並非所有建商都能順利跨足商辦市場,特別是以住宅開發為主的建商,仍需面對如何調整品牌形象與行銷策略的挑戰。未來,能否在住商雙市場間找到平衡,將是關鍵。


資料來源:https://house.ettoday.net/news/2951755





2025/04/29
企業房地合一稅 當心五錯誤

房屋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房屋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財政部中區國稅局表示,營利事業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實施至今,仍有營利事業因不熟悉法令或疏忽,未依規定申報導致遭補稅、處罰,國稅局指出五大常見錯誤態樣,提醒企業應正確申報。

營利事業申報房地合一稅,是在每年5月報稅季時一併與營利事業所得申報。中區國稅局提醒,最常見的錯誤是企業未依規定計算、報繳房地合一稅。依規定,企業在2021年7月1日後交易符合房地合一2.0規定的房屋、土地、房屋使用權、預售屋等,應依規定按適用稅率計算應納稅額,採「分開計稅、合併報繳」。

第二,公司以自有土地與其他營利事業(如建商)合作興建房屋,出售土地時,依規定不併計營利事業所得額,應以土地交易所得依稅率20%分開計算應納稅額。

第三,營利事業購入中古屋整修後出售,應依持有期間所適用的差別稅率計稅,也就是兩年內45%、超過兩年未逾五年35%、超過五年20%,分開計算應納稅額。

第四,營利事業出售不動產的所得歸屬年度認定,應以所有權移轉登記日為準。常見錯誤是當建設公司與地主合作興建房屋,未於所有權移轉登記日當年度列報收入、成本及費用並認列損益。

最後,營利事業出售2016年1月1日後所取得之土地,應依房地合一稅制課徵所得稅。但仍有營利事業在辦理結算申報時,將其列報為「免徵所得稅之出售土地利益」項下減除,導致錯誤。

國稅局提醒,企業應依規定設帳並按帳證紀錄計算所得額申報納稅,其興建房屋過程及出售房地交易,須記錄相關投入成本及費用支出,以掌握自身營運狀況及獲利。

若自行發現有違反相關規定致短漏報所得,依規定,在未經檢舉、未經稅捐稽徵機關指定調查人員調查前,可主動補報、補繳所漏稅款,才可加息免罰。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10/8704524?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2025/04/29
114年房屋稅2.0新制5月1日開徵 民眾權益報你知

房屋稅差別稅率2.0新制將於今(114)年5月1日首度開徵,繳納期限至5月31日(遇例假日順延至6月2日)截止,本期開徵的房屋稅所屬課稅期間是113年7月1日至114年6月30日。

臺北市稅捐處表示,中央增訂房屋現值在一定金額以下之全國單一自住稅率為1%,臺北市房屋現值為284.2萬元以下始為適用。另以往因臺北市全國單一自住有稅基折減機制,今年折減後實質稅率將由原0.6%調升為0.7%,雖稅額略增,惟實質稅率仍為全國最低。

今年房屋稅2.0新制最大變革為自住房屋增訂辦竣戶籍登記要件,財政部考量今年是2.0新制實施的第1年,將114年期自住房屋辦竣戶籍登記及申報期限由3月24日放寬至6月2日;又非自住房屋採「全國歸戶」並適用差別稅率3.2%至4.8%,所以部分民眾稅額會增加。

該處進一步表示,自住房屋所屬地上停車空間被改以非自住住家用稅率2%計算部分,將於5月下旬重新寄發更正後繳款書;部分原屬全國單一自住稅率1%,若因新增持有戶數致不符單一自住,須改按自住稅率1.2%課徵者,或新符合全國單一自住房屋者,系統需再設定調整,會重新寄發繳款書。前述如果已先行繳納,稅處會主動辦理退稅。

稅捐處提醒,為方便民眾繳納稅款,除可使用行動裝置或透過電子支付機構、開辦行動支付工具繳稅業者APP,直接掃描繳款書上QR-Code線上繳稅外;另可登入地方稅網路申報作業網站之「線上查繳稅及電子傳送服務」,進行線上查繳稅。此外,亦可下載支援臺北市智慧支付平台(pay.taipei)繳稅業者APP或台北通APP,掃描繳款書上三段式條碼完成繳稅。稅捐處提供多元便捷的繳稅方式歡迎至該處網站首頁「房屋稅開徵專區」查閱。

民眾如果有任何對房屋稅2.0有任何疑問或繳稅問題,可聯絡繳款書上的經辦人洽詢,或透過「稅務視訊服務雲平台」諮詢或是就近向該處任一所屬分處洽詢及利用該處網站查詢相關訊息。



資料來源: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announcement/news/ENzVrJM



2025/04/28
超高齡來了!養老地產大爆發 連日本都來搶大餅

多元發展下,出現渡假型銀髮養生村、青銀共居宅、舊旅館改造的高齡友善出租宅

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養老地產類型

養老地產類型


2025年台灣正式邁向超高齡社會,KPMG旗下畢馬威不動產公司董事總經理陳文正表示,台灣養老地產市場朝多元化發展,繼傳統的老人公寓、安養長照機構,還出現不少渡假型銀髮養生村、青銀共居宅、舊旅館改造的高齡友善出租宅、以房養老,甚至國營事業、金控集團也紛紛投入,連日本銀髮經營管理團隊近期也來台投石問路,尋求經營管理know-how輸出來台的商機。


未來發行養老地產REITs趨勢,甚至「公私協力」開發模式,以降低高齡住宅的土地開發成本,都可望是養老地產的新趨勢。合勤健康事業宣布插旗桃園,全台第二個服務據點「桃園共生宅經國館」25日正式開幕營運,打造為智慧長照旗艦基地,接下來還有新莊、樹林、苗栗、金門等多處據點,擴大養老地產版圖。

台灣65歲以上人口達20.1%、逾470萬人,衍生龐大銀髮商機,帶動可觀的養老地產需求,除過去傳統單一以醫療照護為主的機構,市場上也興起一些以服務導向的渡假式養生村、及價格合理的老人公寓、創新型態的青銀共居宅,及政府推動的社會住宅,都是台灣養老居住的新選擇。

最近還有新的開發商正陸續投入養老地產,包括國營事業、金控集團等,如台糖台南案、中信金旗下台灣人壽養生園區案等;連日本銀髮事業也持續來台投石問路,尋求經營管理know-how「登台」的商機。

展望未來發展趨勢,畢馬威不動產副總經理林昇恒表示,台灣的養老地產有機會跟著日本經驗,不動產投資基金REITs也出現養老地產的趨勢;甚至「公私協力」開發模式、以降低銀髮宅的土地開發成本。

以台北市「信義兒福A1公辦都更案」來說,即由台北市政府與投資者順天建設合作,採公私合作模式,提供6成65歲以上長輩住戶在地老化,共融養老。

此外,陳文正透露,近年收到日本養老地產來台物色合作對象的需求,為日本銀髮族尋找在台的Long Stay據點,也有日本經營管理團隊有意know-how輸入台灣,尋求合作對象;台灣養老地產市場的樣貌,預期將愈來愈多元化。


資料來源: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426700109-439901



2025/04/28
申請房貸 40%法則提高成功率

首重借款人償債能力,並搭配擔保品屋齡及生活機能等進行綜合評估,提供客製化利率條件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一般自住購屋者申請房貸注意事項

一般自住購屋者申請房貸注意事項

中央銀行去年下半年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後,銀行對房貸控管更為謹慎,根據金管會統計,3月國銀承作房貸餘額達11兆1,156億元、月增494億元,但今年首季新增932億元、年減49%。銀行業者指出,一般客戶多為自住需求,購屋前應提前評估財務狀況、房產條件與貸款用途,建議控制房貸月付金不超過月收入40%,才能提高核貸成功率並爭取較優貸款條件。


國泰世華銀行表示,首重借款人的償債能力、與各家金融機構往來情形及個人財資歷狀況,並搭配擔保品坐落區域、屋齡及生活機能等擔保品價值與流動性因素一併進行綜合評估,以提供客製化的最適利率條件。

銀行業者建議,在審核房貸申請時,會依據借款人條件、貸款用途和房產條件來評估,如薪資證明、扣繳憑單或所得稅申報書,確保有穩定收入可支付貸款,以及房貸、車貸、信用卡債務等總負債不得超過月收入的一定比例;貸款用途若為自住較易核貸,若為投資、出租或公司用途,可能需提供額外財務資料,且利率可能較高。

房產條件亦影響貸款核准與否,包括房屋估值、屋齡、地點及市場流動性。例如,位於市中心或交通便利地段的房屋,因轉售市場較活絡,貸款條件較寬鬆,但若房屋位於偏遠地區或屋齡較高,可能影響核貸條件與利率。

申貸前可從三方面進行準備,以提高核貸成功率和貸款條件優勢,一是自我財務評估,先計算可負擔的房價與貸款額度,並評估每月還款能力,例如若房價1,000萬元,自備款可能約200萬~300萬元、貸款700萬~800萬元,一般建議房貸月付金不超過月收入的40%,若月薪10萬元者,較理想的房貸月付金應控制在3萬~4萬元以內。

其次是準備完整的申請文件,如薪資單、扣繳憑單、所得稅申報書及存摺明細,以及房屋相關資料(如不動產權狀、買賣契約等)也應事先準備妥當;三是試算貸款條件,透過銀行網站上的房貸試算工具及購屋能力試算,可幫購屋者評估適當的房價範圍,避免負擔過重。

有關房貸審核時間,中信銀行說明,一般約1周~3周,但依個案狀況和申辦類型而有差異,建議提前備好所需資料,減少文件往返時間以加快申請流程。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428000322-260208?chdtv



2025/04/28
強震頻率升 耐震建築5大重點教你挑

強震頻率升 耐震建築5大重點教你挑

全台老屋數量多,若發生強烈地震恐造成嚴重災情。


台灣位處地震帶上,多次強烈地震也造成區域災情,近年國際間強震發生頻率增加,讓更多人重視房屋結構安全,購屋時該如何挑選?各種抗震住宅有何差別?本期《地產天下》教大家如何聰明選擇、住的安心。

重點1、選擇921震後興建的建築

台灣過去建築法規標準不嚴謹,但在921大地震後,大幅修正「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之後也逐年調整修正,對於新建物的抗震要求更加嚴格,也因此,在921大地震申請興建的建物,比起過往老屋更具耐震能力,建築的抗震設計更有保障。
不過,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表示,國人常有「挺過大地震房子就耐震」、「地震房屋受損 補強後就安全」兩大迷思,這些觀念其實是不對的,還是要多注意房子的耐震性。
劉永昌表示,事實上,結構強度是損耗品,特別是台灣早期建造的房屋大多耐震係數都不高,歷經多年多次地震後,耐震係數都會耗損,如果發現「龜裂、漏水」等問題就是一大徵兆,房屋過去不倒,不代表可撐過下次大地震,因此建議老屋屋主,如果對於房子居住安全已產生疑慮,最好先請結構技師加以評估,或者考慮加速進行都更或危老重建,而且,蓋的新房子一定要強化「耐震性」,對於居住生命安全才有保障。

近年新建案更加重視耐震結構,大多訴求有制震或加強耐震係數。近年新建案更加重視耐震結構,大多訴求有制震或加強耐震係數。

重點2、抗震工法「數量」夠多才有用

由於國人對建築建構安全更加重視,不少新建案往往會訴求耐震宅,到底制震、隔震有何區別?臉書粉絲專頁「生活中的結構工程」曾提到,「制震」就是在主結構之外加裝了一些「制震元件」,包含常聽到的制震壁、斜撐型阻尼器等等,這一些元件除了可以在遭遇地震時,減少結構物的搖晃幅度,也可以幫助主結構吸收一小部分的地震力。而「隔震」在台灣較少見,基本理解就是透過犧牲一整個樓層改為隔震層,離隔大部分的地震能量傳遞,保護上部大樓結構的安全。
至於哪種工法較佳,專家認為,主要是要有足夠的「量」,而非只是使用而已,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戴雲發就表示,假設20層大樓只裝2片制震系統,效果就很低,而隔震若只是一種噱頭,沒考慮完整基礎、倒塌風險等,反而更危險,建議購屋前要確認各項抗震設計細節。
而一般住宅常見的RC構造,其實在地震時搖晃的程度相對較小,專家直言,再加裝制震器的效益其實不高,如果真的很重視結構耐震安全,應該是回頭看「耐震等級」、「結構系統」、「設計技師」、「營造廠」,這些比有沒有裝設制震器還要重要的多。

重點3、挑選優良建商、營造廠

政府有推出建物「耐震標章」,作為民眾觀察建物是採用鋼筋、鋼骨還是鋼筋混合鋼骨等結構方式,而民眾在購屋時,也要留意所在地位置,若是在山坡地、河岸水景或海濱住宅,就要特別觀察地質、施工和相關防護措施是否完整。此外,選擇有信譽的建商也相對重要,除了建築品質更有保障外,日後若不幸發生問題,品牌建商也較能有能力處理。

重點4、別選大L、大T、大U型社區

觀察進幾年強震後災情,可以發現若社區呈現大L、大T、大U型,倒塌風險較高,購屋時應盡量避免挑選在921前設計興建的此類社區。也可在購屋前先確認建商是否有針對扭轉部分作加強施工,戴雲發表示,像是加強柱體尺寸與鋼筋設計強度,以及是否針對騎樓柱尺寸加大、鋼筋用量強化等。
至於購買中古屋的民眾,則在購屋前可實際觀察建物條件,像是牆壁梁柱有無出現45度斜裂縫,或觀察有無嚴重掉落磁磚,另外也可藉由「房屋登記權狀」查看建物是RC還是鋼骨結構。

重點5、耐震係數這樣看

戴雲發表示,「耐震係數」也稱為「防震係數」,指震區水平加速度的係數,亦即預估地震時該地區可能發生的最大地表加速度值,因地表加速度值與建築是否倒塌息息相關,因此地震震度會以地表加速度值來分級,例如0.08G以下屬於4級以下中震,0.08G~0.25G屬於5級強震、0.25G~0.4G屬於6級烈震,0.4G以上則是7級劇震。
在921大地震後,建築本身規範的「耐震係數」逐年修改調整,各地的耐震係數都不同,有些因為是否靠近斷層、是否鄰近山區,耐震係數就會有所不同。以雙北而言,建築的耐震係數規範為0.24G(可耐5級強震),不過,同樣的耐震係數,即便是同樣樓高的建築,也不代表房屋的結構會是完全一樣的,例如台北盆地土壤軟弱,結構設計規劃時則應考量土壤液化及盆地效應問題。

民眾購屋要多觀察建物有無嚴重龜裂、傾斜、磁磚掉落等結構問題。民眾購屋要多觀察建物有無嚴重龜裂、傾斜、磁磚掉落等結構問題。

內政部放寬老屋改建容積獎勵 提升參與意願

而內政部在4月也通過「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建築容積獎勵辦法」修正草案,適用對象由現行針對實施容積管制前已興建完成合法建築物,放寬為實施容積管制前已掛號申請建照的建築基地,預估全國8,216棟6層樓以上合法建築物約27萬戶可透過危老重建方式進行重建,且適用原建築容積獎勵,增加921前耐震不足的建物重建誘因與提高建築物所有權人參與重建意願,有助於提升全國建物耐震設計及保障民眾居住安全。


資料來源:https://estate.ltn.com.tw/article/24046



2025/04/28
傳房產給子女怎麼做?代書:買賣、贈與、繼承各有眉角

傳房產給子女怎麼做?代書:買賣、贈與、繼承各有眉角才不會被課爆稅

不動產、房產示意圖/ingimage

不動產、房產示意圖/ingimage


郭彥廷代書於Dcard發文,針對民眾在不動產傳承規劃時常見的疑問,詳細解析「買賣、贈與、繼承」三大主要方式的課稅差異、操作流程與風險注意事項。

郭彥廷表示,沒有一體適用的通則,「買賣、贈與、繼承各有優劣,應依照實際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做法」。

一、買賣移轉:節稅效果佳但審查嚴格

郭彥廷代書指出,透過買賣方式進行不動產移轉的最大好處,是能夠墊高將來出售時的「取得成本」,減少房地合一稅的負擔。

舉例來說,一間房屋以1,000萬元賣給子女,5年後若售出價格為1,200萬元,僅需就差額200萬元課徵20%稅金,即40萬元。

不過,若買賣雙方屬於二親等內親屬關係,則須經國稅局審核,包括金流來源、貸款能力等,且買賣價格需合理接近市價。

郭彥廷提醒:「金流須以親屬自有資金支付、貸款條件必須與報稅收入相符,否則將遭國稅局否決,甚至無法完成過戶。」

若是非二等親間買賣,則可比照一般不動產買賣程序,無須送件至國稅局審核。

二、贈與方式:流程快速但稅負高風險

郭彥廷提到,贈與方式雖然手續簡便、平均3週即可完成,但在課稅上相對不利。一來房屋登記成本是以當時的政府公告現值為準,不論市場行情;再來受贈者未來出售房屋時須承擔高房地合一稅。

舉例來說,若受贈房屋市價1,000萬元,但公告現值僅300萬元,未來賣出1,200萬元,就需對900萬元增值課稅20%,共180萬元。此外,郭彥廷也提示「這遠高於利用買賣方式墊高成本後的稅額,應謹慎考量」。

假如贈與發生於贈與人過世前兩年內,該贈與將併入遺產計算並課徵遺產稅。另外還需繳納一般土地增值稅,且不適用自用優惠,並視贈與金額而定是否需補繳贈與稅、限額抵免等問題。

三、繼承方式:節省土地增值稅、適合長期規劃

若不動產並無急迫轉移需求,郭彥廷建議可透過預立遺囑方式進行財產規劃,「公證遺囑可指定財產歸屬,立下遺囑執行人後,即可直接辦理不動產過戶,無需取得所有繼承人同意或證件」。

繼承方式最大優勢是免繳土地增值稅,對於長期持有、地價成長幅度大的不動產最具節稅效果。不過此方式須等繼承事由發生才能啟動,且仍須遵守「特留分」規定,以避免財產爭議。

不同方式 適用情境大不同

郭彥廷表示,民眾應根據自身經濟能力、家族成員、資產配置等因素綜合評估:

若不急於處分,建議以繼承搭配公證遺囑規劃,合法避稅又保障財產分配。

若長輩希望事前轉移部分資產或排除特定繼承人,可依照金流狀況選擇贈與或買賣。

有報稅收入與自備款能力的情況下,買賣方式可有效降低未來出售時稅負。

他也補充說明,「未來若符合自用住宅條件,房屋出售時尚有400萬元免稅額可用,超出部分課稅僅10%,不動產處分的所得稅也能進一步壓低,需一併評估整體稅負策略」。

面對不動產傳承,關鍵在於事前溝通與策略布局,才能在節稅與家庭和諧中取得平衡。提早部署,選對方式,是繼承不動產的致勝關鍵。


資料來源:https://house.udn.com/house/story/123589/8698430



2025/04/25
國泰房地產指數:北北桃房價 Q1跌幅逾2%

國泰全國價量指數趨勢

國泰全國價量指數趨勢


中央銀行第七波不動產信用管制實施逾半年,最新出爐的第一季國泰房地產指數顯示,房市明顯衰退,其中台北、新北、桃園三都房價季跌2%~3.68%,全台六都及新竹有高達86%預售案銷售率不到15%,尤其以桃園6.55%最低,總體表現呈「價穩量縮」。


2025年第一季國泰房地產指數公布調查研究數據指出,全台六都及新竹共七大城市,平均房價續攀史上高點,每坪達57.91萬元,較前季「價穩量縮」,房市表現偏弱,較去年同期則呈「價漲量縮」,表現待觀察。

國泰房地產指數分析,央行於去年9月第七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實施以來,已造成大部分地區連續兩季成交量明顯減少,雖價格因成本因素仍有支撐,然交易明顯降溫,符合央行政策預期。

進一步觀察七都表現,桃園不論價、量都明顯受衝擊。房價表現方面,雙北、桃園等三都下跌,季跌幅2%~3.68%;新竹、台中、台南、高雄較前季上漲,其中台中季漲3.85%較多。

目前台北市季跌3.44%,每坪達120.41萬元;新北市季跌2%,達68.50萬元;桃園季跌3.68%,至44.78萬元;新竹季漲3.7%來到56.27萬元、為全台第三高;台中季漲3.85%至54.49萬元;台南季漲1.89%至36.66萬元;高雄季漲3.27%,仍在全台六都及新竹中敬陪末座。

在30天銷售率方面,全國普遍下滑,高達59%新案平均銷售率賣不到1成,銷售率10%~15%的只占27%,合計高達86%預售新案平均銷售率不到15%,顯示買氣衰退嚴重。其中台南銷售率15.84%最高,桃園6.55%最低,雙北市、台中則持穩,桃竹南高銷售率均為中大幅減少。

在成交量及戶數方面,全台普遍衰退,其中新竹成交量季減逾7成最嚴重。

從四季移動趨勢觀察,全台成交價均超過前波高點;成交量部分,台北市近三季接近前波高點,中南高地區超過前次波段高點3成至1倍。

展望第二季,美國於4月提出對等關稅政策,對全球經濟影響程度仍充滿變數,房地產受其間接影響預期無法避免。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425000276-260210?chdtv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目錄

  • 房地產新聞
  • 產業經濟新聞
  • 區域相關新聞
  • 園區快訊
  • 公司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