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

最新消息

  1. 首頁
  2. 最新消息

2025/09/09
三箭齊發!住宅政策全面升級:老宅延壽、虛坪改革、近零碳建築

114年9月5日,內政部在「當前住宅政策座談會」拋出三大重磅政策:老宅延壽與自主都更、虛坪改革、近零碳建築。這不只是口號,而是一場結合安全、公平、永續的系統性改革。

照片

圖片說明:當前住宅政策座談會各界代表意見交流(內政部提供)

照片

圖片說明:當前住宅政策座談會大合照(內政部提供)

老宅延壽:三年500棟,減碳70%

台灣約有 156萬戶超過30年的住宅,許多位於舊市區。董建宏次長指出,「老宅延壽機能復新計畫」將在114–116年間投入50億元特別預算,目標推動500棟老宅整建。

補助範圍包括:

  • 結構安全性能評估
  • 增設電梯、改善無障礙設施
  • 管線修繕、屋頂防水、立面綠美化

效益不僅止於「宜居」:每棟延壽可減少 60–70% 的碳排放,每年預估減碳35.5萬公噸CO₂e,並創造超過75億元產值,帶動建築維護新產業鏈。

同時,自主都更將獲得金融鬆綁與信保支持,中央都市更新基金將提供信用保證,降低住戶籌資困境。

虛坪改革:坪數回歸實用,停車位可獨立產權

購屋族最怨的「虛坪」問題,這次有解方。內政部擬修正《建築技術規則》第162條,將一般電梯納入免計容積,並設定「基地容積1%上限、不足20㎡可補足」的基準,避免建商濫用設計空間。

更重要的是,針對停車空間,將修正《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 停車位、車道轉為「專有部分」,可核發獨立權狀並單獨交易。
  • 沒買停車位的住戶,不必再分攤車道面積。
  • 公設與停車分離,交易資訊更透明合理。

政策效益在於:

  • 降低公設比,增加實用面積。
  • 讓消費者更清楚「買到的坪數」=「能使用的空間」。
  • 市場將出現更多元、實用的住宅產品。

近零碳建築:119年前減碳6.7百萬噸,綠領人才接軌產業

住宅部門排放量占全國 11.42%(29.674百萬公噸CO₂e),是淨零轉型關鍵。

內政部啟動「近零碳建築減碳旗艦計畫」,三大主軸:

  1. 擴大建築能效改善:新建1,000㎡以上建築須設置太陽光電,預期年減碳223.82萬公噸。
  2. 老宅延壽+社會住宅低碳示範:社宅自2025年起需達能效1級,年減碳11.23萬公噸。
  3. 綠領人才培育:2023–2024年間已辦62場培訓,逾5,000人次;未來將在大專院校開設「近零碳建築」課程,培養跨域人才。

更值得注意的是,綠色金融工具全面介入。截至2024年底,國內已協助建築業取得969億元綠色融資,並促成台積電等企業發行600億元國際綠色債券,讓「資金流」與「碳減量」形成正循環。

照片

圖片說明:內政部政務次長董建宏致詞(內政部提供)

專訪|中華民國都更危老重建協會理事長楊謙柔博士:住宅政策是社會安定與國家競爭力的基礎

Q:您如何看待這次「老宅延壽計畫」?

楊謙柔博士:延壽不是單純的「修修補補」,而是都市紋理的再生。透過結構補強與機能更新,可以避免大規模拆除重建,不僅保留社區的情感連結,更能立即減碳60–70%。都市更新,不只是換新家,更是碳權驅動的能源轉型契機。我認為這將成為危老改建與淨零目標交會的關鍵起點。

Q:虛坪改革影響購屋市場多年爭議,您怎麼看?

楊謙柔博士:虛坪改革的核心是「公平」。多年來,購屋者常被高公設比綁架,買到的實用空間不足。這次把一般電梯納入免計容積,並把停車位轉為專有部分,不只是技術修法,而是讓消費者信任重新回到市場。建商過去習慣靠「華麗公設」包裝產品,未來必須回歸居住本質。

Q:近零碳建築對產業的意義是什麼?

楊謙柔博士:這不只是建築節能,而是國際競爭力的壓力測試。碳關稅時代已經到來,如果建築業無法跟上淨零標準,會直接影響出口產業與投資信心。都市更新不僅包含「重建」,更涵蓋「整建」與「維護」的龐大商機。透過節能設計、綠建材、太陽能光電板等技術,都市更新不僅可提升建築效能,還能創造穩定的碳權收入,讓永續不再只是成本,而是具吸引力的投資商機。政府這次透過社宅、老宅與新建案三軌並進,再加上綠色金融的引導,可以說是「產業轉型」與「社會公平」兼顧的一步。

Q:您如何總結這次三箭齊發的政策?

楊謙柔博士:住宅政策不只是安居問題,更是國家競爭力的一環。老宅延壽保障安全、虛坪改革重建公平、近零碳建築邁向永續。三箭齊發,是結構性改革的開始,能否成功,關鍵在執行與跨部會整合。

照片

圖片說明:中華民國都更危老重建協會理事長楊謙柔博士(楊謙柔提供)



資料來源:https://www.peopo.org/news/819987



2025/09/09
「新青安」開大水龍頭 專家:信用.收支比仍影響成數

「新青安」開大水龍頭 專家:信用.收支比仍影響成數


行政院拍板新青安放寬貸款利多,銀行房貸放款將不受30%的法定限額,政策上路第一個週末,台中沙鹿一處預售屋銷售中心,4個接待包廂預約全滿,不少民眾一上門就問可以貸多少?就連總價相對比較高的市區預售屋,也開始出現看屋民眾,但不動產專家認為,核貸撥款趕不趕得上交屋?這都要納入評估。

    新建案的模型,呈現出未來大樓模樣,台中海線沙鹿區這個預售建案,剛好在行政院拍板新青安貸款放寬房貸額度的第一個週末,作為開案第一天,就有民眾來探聽。

    記者林建鋒說:「台中海線新推建案,開案的第一天,預售中心四個包廂,滿滿都是人。」民眾打破,農曆七月不看房的迷思,到處比較、多看房,最重要的是鎖定,新青安貸款,水龍頭要開大一點的利多消息。看房民眾說:「畢竟就是有需求,自住的需求,所以一定,多少還是會來看。」海線建案價還有3字頭,台中市區的建案則是因為地點,每坪65萬起跳。

    記者林建鋒說:「市區的坪數比較小,總價比較高,那跟海線比起來,看房情況,怎麼樣呢。」新建案代銷公司專案副理伍家慶說:「消息面出來的時候,其實預約數是有提升的,明顯就是多了,比平常的三四組這樣,像今天剛剛,來電就來到了三通這樣。」看房民眾說:「銀行貸款有給得比較足,所以現在就是比較敢出來看房子。」但不動產業者認為,新青安單只有放款額度鬆綁,不完全是開綠燈。

    大台中不動產開發公會秘書長白洪章說:「水龍頭開了,但是我們不知道,水能流下來多少,何時流下來,還是未知數。」雖然政策面開窗,讓符合新青安資格的民眾,多了一點信心,但專家提醒,個人信用狀況、其他貸款尤其是收支比,還是會影響貸款成數,另外還有何時核貸撥款,需不需要排隊,趕不趕得上交屋,下手買房前都要評估。



    資料來源:https://news.cts.com.tw/cts/general/202509/202509062510457.html



    2025/09/09
    啟動22縣市巡迴座談》 從基隆出發 賴承諾改善通勤問題

    民進黨昨由兼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領軍,啟動全國22縣市巡迴座談,首站來到基隆七堵慶濟宮參拜並與地方黨公職閉門會議。(記者陳逸寬攝)

    民進黨昨由兼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領軍,啟動全國22縣市巡迴座談,首站來到基隆七堵慶濟宮參拜並與地方黨公職閉門會議。(記者陳逸寬攝)


    民進黨昨天由兼任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啟動全國廿二縣市巡迴座談,首站來到基隆七堵慶濟宮參拜並與地方黨公職閉門會議。議員張之豪轉述,賴清德承諾將責成交通部門改善基隆通勤族客運班次問題,並關注基隆捷運進度,強調中央會在地方建設上全力協助。另張之豪建議賴清德到社宅「住一晚」,賴則說可作為參考,但也希望地方民代一同投入。

    賴清德昨天上午赴慶濟宮進行參拜,並借廟方的會議室與基隆黨公職進行座談,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副秘書長何博文、立委王正旭、基隆市黨部主委林明智與多位議員進行閉門會議。

    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說「台灣頭在基隆,所以我們從基隆出發是個最好的契機,其實他(賴清德)是萬里人,兒時也很常來基隆,所以基隆是他成長的地方,從基隆出發是最好的。」

    民進黨基隆市議員張之豪表示。「我們作為地方的民代,就是要扮演這個角色,希望能夠跟府跟院還有黨更連成一線。」

    張之豪表示,基隆市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台北通勤上班上課,每天通勤族面對的就是班次不足、司機員額不足等問題,「基隆通勤族的交通問題需要改善」,賴清德也承諾將責成交通部門路協助處理。另針對社宅他建議賴能到社宅「住一晚」,賴清德回應可作為參考,也希望地方民代一同投入,透過短影音等方式加強宣傳。張後續也向黨中央強調,總統才是最佳男主角,應親自下鄉與政策連結。


    資料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723176



    2025/09/09
    屋頂光電補助申辦 11縣市開跑

    經部獎勵最高30萬 地方政府另有加碼

    經濟部攜手地方政府推動「家戶屋頂設置太陽光電加速計畫」,單案最高補助30萬元,已有11個縣市啟動申請作業。(資料照)

    經濟部攜手地方政府推動「家戶屋頂設置太陽光電加速計畫」,單案最高補助30萬元,已有11個縣市啟動申請作業。(資料照)


    經濟部推動「家戶屋頂設置太陽光電加速計畫」,每瓩補助三○○○元、單案最高三十萬元;經濟部能源署昨說明,全台二十一縣市已加入計畫,並核定近二年約十三億元經費,須向各地方政府申請,目前已有十一個縣市啟動申請作業,十個縣市則是進行地方程序,民眾可向各地窗口申辦與諮詢。

    各地行政程序不同 可向窗口諮詢

    該計畫獎勵對象為屋頂面積一○○○平方公尺(約三○二坪)以下的屋主或光電業者等,每瓩獎勵設置民眾三○○○元、每案最高三十萬元,由經濟部撥款,地方政府執行。

    地方政府也有加碼獎勵,目前有十個縣市自行提撥補助方案,其中高雄市、台北市與彰化縣各提撥一千萬元設備加碼,中央及地方積極鼓勵家戶參與。

    能源署表示,屋頂型光電補助受到民眾歡迎,不少人致電到能源署洽詢,不過實際是由地方政府執行;目前經濟部已核定並撥款十三億元經費,但各縣市行政程序不同,能源署特別彙整申辦與諮詢窗口名單,提供民眾參考。

    能源署表示,全台二十一個縣市加入此計畫,截至九月一日,有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屏東縣與台東縣等十一個縣市已正式啟動申請作業;基隆市、宜蘭縣、新北市等十縣市目前還在地方議會審議中,並陸續展開預算墊付作業。

    經濟部表示,此次獎勵可追溯至今年一月一日後取得設備登記案件,有意參與的民眾可把握時機提出申請。



    資料來源: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723148



    2025/09/09
    房貸荒「免死金牌」只給2種人 專家:非房市轉向訊號

    「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精進方案」(新青安)排除在銀行法第72之2條不動產放款比率限制之外,被視為一劑定心丸,預期能解緩房貸荒的問題,讓首購族貸款申請更為順暢,但專家點破,這項政策目前僅適用於公股銀行,且僅排除新青安案件,不代表其他貸款全面解禁。

    正心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市場研究室協理陳孟筠指出,目前因關稅衝擊已造成實質經濟與購屋信心下滑,新貸款措施雖提供局部紓困,但不足以撼動整體市場低迷現實。

    士林、劍潭站、房市、街景。圖/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攝影

    新青安貸款雖鬆綁,但關稅造成的實質經濟衝擊與購屋信心下滑,才是更大考驗。圖/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攝影


    台北市不動產仲介公會理事長蘇金城表示,新青安排除在72之2條主要是展現政府兌現新青安政策支票的決心,這也有助於減輕年輕購屋族的資金壓力,並避免市場信心動搖。

    新青安鬆綁對房市影響。圖/正心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提供

    新青安鬆綁預期能解緩房貸荒的問題,但不代表其他貸款全面解禁。圖/正心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提供


    但更重要的是,新青安的免死金牌僅限於公股行庫、真首購,但無益於房貸荒乃至全球大格局的對等關稅之亂,以及對於產業的衝擊等不利現象。他認為,此舉僅屬於降低風險的必要措施,並不代表鬆綁打炒房一系列政策,更不能視為市場轉向的訊號,未來房市走勢仍需觀察政策後續與市場反應。 陳孟筠認為,目前唯有出口景氣回穩、整體購屋需求與貸款條件同步改善,並搭配中央銀行及政府在財政、利率、就業等多方面向具體介入,房市才能擺脫短期循環冷卻,進入真正的復甦軌道。



    資料來源: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689966472697.html#news-article



    2025/09/09
    央行放寬換屋族出售原房屋時間 專家:房市不會大復活

    房市示意圖。 記者朱曼寧/攝影

    房市示意圖。 記者朱曼寧/攝影


    央行8日宣布換屋族「出售原有房屋期限」從1年延長為18個月, 對此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根據先前央行提供資料顯示,2023年6月至2025年5月,本國銀行辦理換屋協處案件共2,142件,等於每月大概先買後賣切結一年出售的件數不到100件。

    曾敬德指出,雖說央行放寬換屋族出售原有房屋至18個月,但從每月先買後賣、簽切結一年出售的件數不到100件的數據來看,顯示真正跟銀行簽切結的數量很有限,此舉的確可以讓換屋族鬆一口氣,但不會讓房市大復活,但當前銀行可放款的資金有限,多選擇優先承作首購,這也是影響換屋買氣的關鍵因素。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8991509?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2025/09/09
    商辦需求空間超過百萬坪 內科、南港、北士科為三大重點園區

    商辦需求空間超過百萬坪。商辦示意圖。記者朱曼寧/攝影


    商仲業者宏大國際資產彙整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資料發現,近四年全國新增5.45萬家公司,其中四成為製造業、六成服務業,以每家公司需要10坪辦公空間估算,預估國內至少有50萬坪商辦面積需求,若加上企業擴充、舊大樓更新短少面積,預估國內至少有超過100萬坪辦公空間需求。

    宏大國際資產總經理陳益盛分析,過去鮮少建商規劃商辦出售,直到2018年前後台商加速回流後,商辦需求才提高,不少建商投入商辦出售或出租市場。

    陳益盛指出,目前土地難求,尤其都會區市中心,以台北市為例,市中心土地供給少、需求呈外溢現象,以內科、南港、北士科為三大商辦供給重點,為近年企業設置商辦重心。

    資料顯示,自2021年至2024年,全國公司登記家數由736,889家增至791,478家,四年新增54,589家。宏大國際資產調查,新增公司中,製造業占40%、服務業占60%,以每家公司需10坪空間估算,初估全國至少有50萬坪商辦面積需求。若加上企業擴充、老舊大樓都更和重建的短少面積,預計全國企業對商辦、營業空間需求將超過100萬坪。

    以北市內科、南港、北士科三大園區辦公室空間看,陳益盛指出,內湖園區開發土地比率約95%,南港經貿園區約80%,北士科園區開發度僅約30%。

    陳益盛表示,十年前內科較受青睞,五年前為南港園區,今年因輝達亞洲總部設在北士科,成為最詢問度最高區域,光是7月輝達公布前後,周邊商辦每坪成交價就提高5%至10%。

    陳益盛指出,三大科技園區以南港商業機能及交通運輸最佳,商辦行情價格最高,目前辦公室每坪成交均價60萬至140萬元。內湖供需近飽和、區內商辦價格較穩定,每坪成交均價約50萬至80萬元。北士科開發屋齡較新,每坪成交均價約65萬至85萬元。

    陳益盛分析,三大園區最大差別在於規模不同,以及土地使用分區,其中內科面積約150公頃,供做辦公區域約九成屬於科技工業區,進駐業者以電子科技及製造業行政及研發為主,如光寶(2301)、鴻海(2317)、研華(2395)等;南港園區範圍約86公頃,土地使用分區包含工業區、商業區,可進駐業種較廣,代表企業如IBM、台灣高鐵(2633)等,未來東區門戶計畫範圍則可擴大到440公頃。北士科土地範圍約94公頃,辦公區主要為產專區,少部分為商業區,可設立產業別接近南港園區,目前有中鼎工程(9933)、友華生技(4120)、金仁寶等。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8991961?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2025/09/09
    工廠遊引爆新藍海

    「工廠遊」成暑期旅遊黑馬,食品、汽車、建材工廠轉型觀光,吸引大量遊客並帶動收入,但安全、體驗及營運挑戰仍存。

    圖╱中新社

    圖╱中新社

    今年以來大陸工業企業獲利情況

    今年以來大陸工業企業獲利情況


    新聞提要■隨著戶外旅遊受極端天氣影響,愈來愈多消費者將目光轉向室內行程,意外帶動製造業結合文旅體驗的「工廠遊」迅速竄紅。這些工廠透過低價門票、科普性質以及高互動體驗,吸引不少民眾走進工廠「尋寶」,創造今夏文旅市場新藍海。


    大陸社群媒體上近日掀起「工廠遊」的熱潮,各種旅遊攻略五花八門,不論是食品飲料、農產加工到汽車製造領域的車間工廠,都成為今夏暑期旅遊的黑馬。甚至如小米汽車等網紅工廠的參觀券更是一票難求,想要進場還得先拼手速。

    與傳統印象工廠的「髒亂差」不同,隨著製造業向文旅轉型以創造商機,如今很多廠區已成酷炫的代名詞。食品加工是最早轉型觀光工廠的行業,早在2021年,飲料品牌元氣森林就在湖北咸寧打造觀光工廠,透過低價門票、贈品與現場新品體驗,讓消費者有吃有玩又有拿,提高品牌黏著度並刺激飲品銷量。

    此外,廣西柳州的螺霸王螺螄粉工廠,門票僅人民幣(下同)36元,遊客不僅能實地體驗生產環節,還可享用螺螄粉自助餐,讓消費者直呼物超所值,快速成為當地的網紅景點。此外,北冰洋、新希望等食品、飲料工廠透過DIY活動、互動式操作,延伸消費場景。

    工廠搖身變打卡聖地

    工廠遊的風氣也吹到傳統製造業,汽車工廠紛紛變身熱門打卡地。2024年,蔚來的合肥工廠接待超13萬參觀民眾;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也成新晉熱門景點。小米汽車工廠今年初首度開放參觀,報名網站開放首日,短短1小時就有2.7萬人湧入,換算下來拿到參觀券的機率僅0.08%,其火爆程度比春運搶票還要激烈。另,宇樹機器人春節開放500個參觀名額,1小時即售罄,足見市場之熱。

    貴州的興達興建材公司更是直接將工廠改為遊樂園。砂石堆場變身為卡丁車賽道,水塘升級為生態垂釣,還設有高空彈跳、攀岩、迷宮、餐飲等設施。今年5月2日試運營以來,已吸引近10萬人次遊客。

    工廠遊的興起,除了營造品牌影響力,亦希望創造更多業外收益。尤其近年大陸經濟增長乏力,大陸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七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年增率繼續下滑至-1.7%,企業不得不另覓商機活水。

    熱門工廠遊的高流量,直接反映在業績上。例如青島啤酒博物館,春節期間接待4.63萬人次,實現近400萬元營收。柳州螺霸王產業園2024年單靠門票與現場銷售進帳2,000萬元,實現名利雙收。

    商機上看人民幣千億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公布的「2023-2028年中國工業旅遊行業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大陸工業旅遊在旅遊總產值的占比僅不到5%,與全球平均超過10%的占比相比,還有極大增長空間。報告還指出,2025年,大陸工業旅遊市場規模將突破450億元,未來數年內,該市場複合增長率將維持在18%~22%之間;預估到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000億元。

    不過,商機背後也隱藏著諸多挑戰。隨著遊客數量激增,部分工廠旅遊項目因安全設施不足、體驗流於表面、價格與價值失衡,導致遊客滿意度下降,甚至出現虛假宣傳等問題。對於企業來說,亟需建立嚴格的安全與遊客管理機制,確保生產與參觀活動互不干擾,並加強現場體驗的規劃和導覽專業度。此外,部分企業開發旅遊專案若盲目複製網紅模式,內容雷同,則遊客重遊率較低。

    此外,工廠本身的生產流程、技術細節,一旦對外開放,需保護企業的機密資訊與生產線穩定性。如何在提升文旅營收的同時,維持品牌信譽、保障生產安全、加強人員培訓,將是業者持續布局工廠遊的關鍵課題。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908000409-260209?chdtv



    2025/09/09
    聖水洞 都市再生典範

    首爾聖水洞原先為衰敗的傳統工業區,直到被年輕世代發掘,將閒置工業倉庫改造成為畫廊、咖啡館,漸漸重獲新生。

    圖╱中新社

    圖╱中新社


    新聞提要■聖水洞,是首爾都市再生的代表性地標,也是IG熱門打卡景點,更是瞭解韓國MZ世代生活觀的最好方式。


    精句選粹■The neighborhood wasn’t always this snazzy.

    韓國首爾的聖水洞,可以說是集新潮、扎根傳統與文化的地方。在這裡會看到最有創意、最具潮流的時尚,也會看到相當古老的舊式修鞋店。

    聖水洞也是到訪首爾旅行的必遊聖地之一,不只是對遊客、即使是對韓國人而言,聖水洞都充滿著驚喜!

    聖水洞到處都是熱門打卡景點,走在聖水街區有如穿梭在IG的最新動態裡,每月都有約90家的快閃店、潮流時尚與美妝工作室,不時有名人出沒,因為這裡也是韓國最大的流行音樂經紀公司之一SM娛樂的所在地,還有韓國最貴的豪宅之一的Acro首爾森林。

    然而,聖水洞並不是一直以來都是這麼的時尚、如此的充滿著驚喜。

    被年輕世代發掘

    1960年代,聖水洞就只是個逐漸衰敗的製鞋等工廠林立的傳統工業區,當整個工業區到處是閒置工業倉庫、工廠的1990年代,被年輕世代發掘,將工廠改造成為畫廊、咖啡館,漸漸的開始有藝術家們進駐到這個幾乎被閒置的舊工業區裡。

    聖水洞出現改變的情形,開始引起區與市政府的注意,並在首爾市政策架構下,透過引導型都市更新,提供創業補助、空間媒合、公設改善與交通優化等誘因。更重要的是,聖水洞的都市更新,不訴諸全面拆除,而是在保留原有的紅磚歷史建築與工業景觀特色的基礎上,引入創意產業與設計品牌,實踐文化導向的再生模式。

    就以「Onion 聖水」咖啡館為例,這間咖啡館是座落在1970年代的金屬工廠,咖啡館的特色是保留了風化紅磚、鏽蝕鋼板與原名招牌,呈現出歷史與工業風格的交融,不但成為IG打卡熱門景點,也成為都市再生的代表性地標。

    事實上,在聖水洞處處可見保留工業建築風貌的餐飲、藝術表演中心與空間,藝術家們也開始進駐這裡,甚至具有創意的年輕企業家們也願意到這裡創業。當然,一些古老、有著扎根傳統的手工製鞋店等,至今仍有保留。

    城市紳士化 租金速飆漲

    只是當一個城市重新再生、出現生機後,就會出現紳士化(Gentrification)的現象,聖水洞也不例外。聖水洞主要商業街區的租金已翻了一倍。

    儘管曾在2015年首次實施了紳士化預防措施,將部分街區指定為「可持續發展區」,並限制特許經營和集團品牌的經營,但租金仍然大幅上漲。

    於是聖水洞區政府在2023年向國家層級倡議修法,並公開呼籲國會修訂《商業建築租賃保護法》、《區域商業區法》與《不動產交易申報法》,以防範過度商業化導致首爾都市再生的指標案蒙上了紳士化的陰影。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經過多年的努力,聖水洞已經從衰敗的工業區轉化為是充滿活力與創意的文化藝術中心,也是一個城市再生的故事。聖水洞更是最好、最快瞭解韓國MZ世代生活觀的地點。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908000407-260209?chdtv




    2025/09/09
    中小企業永續轉型 標竿學習/華生打造一條龍飲水循環

    華生水資源董事長胡端圓堅守66年永續信念,自建回收體系、導入AI物流,實踐高達九成容器回收率,打造一條龍循環經濟。記者蔡宗儒/攝影

    華生水資源董事長胡端圓堅守66年永續信念,自建回收體系、導入AI物流,實踐高達九成容器回收率,打造一條龍循環經濟。記者蔡宗儒/攝影


    我們只賣水,不賣瓶子。」華生水資源董事長胡端圓語氣堅定,但是這一句簡單的話,背後卻是一條66年來始終如一的永續之路。

    走過一甲子 推產業革新

    華生成立於1959年,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包裝水公司之一,由胡端圓的父親一手打造。當年他從空軍退伍,看見了「水土不服」的市場缺口,讓華生切入專為外僑與美軍供應蒸餾水的生意。這一賣,就從玻璃蒸餾水一路走到數位物流和ESG時代,見證了台灣產業的變遷,也默默引領台灣飲用水市場的循環革新。

    走過一甲子,華生的服務對象逐漸擴展到企業、機關與家庭用戶。如今,華生每年的活躍客戶約有4至5萬戶,累積超過數十萬名客戶,其中,企業用戶占比高達八成,包括台積電、文華東方與香格里拉等五星級飯店,都是老客人。

    對胡端圓來說,永續並不是從ESG熱潮才開始的議題,而是公司經營最根本的信念。他重申:「我們從來不賣瓶子,只賣水。」這句話說得容易,但要實踐,卻需要獨立且完善的經營體系支持。

    生產到回收 全都靠自己

    華生自設工廠、生產線與配送系統,採取一條龍經營,從製水、送水到瓶桶回收與再製,全靠自家團隊完成。公司超過九成的容器回收率,早在「循環經濟」這個名詞流行之前,就已經是日常營運的標準。

    傳統的飲料與市售瓶裝水,把水和瓶子一起賣,製造了大量一次性塑膠垃圾。而華生的做法,則是將瓶子回收清洗後重複使用十幾次到數十次,甚至破損後還會粉碎賣回原料供應商,實現原料回收再生,形成閉鎖式的循環經濟。

    「你口渴的時候去便利商店買一瓶飲料,那是短期飲水,但是我們做的是長期飲水。」胡端圓以市場區隔說明商業策略,這樣的市場定位,不僅避開了價格敏感的短期瓶裝水競爭,也與永續價值形成了深度連結:長期訂水的用戶,更能支持回收機制的穩定運作。

    這套模式與ESG緊密結合,尤其在「E」(環境)與「G」(治理)兩項表現突出。企業透過長期飲水服務,避免一次性瓶裝水的浪費;自產自運與高回收率,則大幅減少碳排放與垃圾量。此外,華生也導入ERP系統與AI物流管理,持續數位轉型,提高配送效率與資源利用。

    2018年,文華東方酒店為落實永續政策,尋求玻璃瓶裝水供應商,但全台遍尋無果,最終找上了華生,不過,當時尚無該產品線的胡端圓,坦率地拒絕了。

    但文華鍥而不捨,甚至提出:「不然你賣我簡單設備,我自己做。」不料,這個提議最終還是被胡端圓拒絕了。

    「我是水公司,又不是機械廠,怎麼賣設備?」後來,他遇到適合的設備供應商,經過一番思考,他決定砸下2,000萬元投資新設備,終於在2019年,推出符合高端飯店需求的玻璃瓶裝水。

    豈料這個計畫剛成形就遇上新冠疫情,飯店用量大減,新產線一度幾近停擺,「我們那時候真的差點收掉。」胡端圓苦中帶笑地說。

    難題全克服 技術更成熟

    其實,這項新計畫初期產品問題重重,還包括瓶蓋鋁片容易割手、瓶身設計不夠穩固等,都需一一克服。胡端圓說:「光是為了解決鋁蓋割手的問題,我們改了好多次。最終研發出現今的瓶蓋設計:沒有安全扣環、改套收縮膜,搭配瓶身回收再利用,每年可供應近百萬瓶。」

    然而,即便技術成熟,這條產線至今尚未回本。胡端圓無奈地表示。雖然已有文華東方、香格里拉等五星級飯店支持,但有更多飯店仍因成本或習慣選擇一次性寶特瓶。

    「做ESG,真的要看老闆有沒有決心。」胡端圓語重心長地說。

    挺循環經濟 少用寶特瓶

    他強調,華生的生產模式本身就是落實歐盟循環經濟六大環境目標之一。公司自動化程度高,導入ERP與AI物流系統;在能源面方面,也已裝設太陽能板與節能設備;即使碳足跡還無法做到全面淨零,但至少,華生每天都在做「真正能少用一個寶特瓶」的事。

    這樣的理念,也延伸到企業社會責任(S)面向。除了定期捐款支持基金會,華生最大的社會貢獻,是讓數萬家企業與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減塑。「今天很多企業去淨灘;我們是每天回收自己的產品,天天減塑。」胡端圓說。

    儘管玻璃瓶裝水產線尚未損益兩平,華生仍持續推動產品創新。例如自行開發一台「占兩個停車位大小」的瓶裝水製造設備,瞄準海外市場與飯店內製水點。

    推廣新應用 須政策配套

    胡端圓甚至構思接洽便利商店,想推行玻璃瓶裝水的循環使用機制,「像循環杯一樣,喝完拿去便利商店退瓶。」不過,胡端圓也清楚,若沒有政策配套與大眾意識轉變,這條路不會輕鬆,「我們做的事,曲高和寡,但期待有人能看見」。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76/8988436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目錄

    • 房地產新聞
    • 產業經濟新聞
    • 區域相關新聞
    • 園區快訊
    • 公司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