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

最新消息

  1. 首頁
  2. 最新消息

2025/09/03
房地合一稅 免納暫繳稅額

營所稅暫繳申報已於9月開跑,財政部北區國稅局表示,今年暫繳有一項新制,企業申報暫繳時,採用「一般暫繳」方式(即以前一年營所稅半數為暫繳稅額),分開計稅的房地合一稅,可免納入暫繳稅額計算。

北區國稅局表示,今年這項新制,主要是為避免營利事業因一次性房地交易,而面臨暫繳資金壓力,今年9月申報暫繳採「一般申報」方式者,去年房地合一稅2.0分開計算的應納稅額,無需納入暫繳稅額計算。

國稅局指出,企業辦理營所稅暫繳,可選擇「一般申報」或「試算申報」。一般申報是依去年結算應納稅額的一半作為暫繳稅額。

「試算申報」必須符合帳冊完備,使用藍色申報書或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並如期辦理申報。採取試算方式者,應以2025年上半年實際營業收入為基礎,依所得稅法相關規定推算上半年所得額,再依稅率計算暫繳稅額。

國稅局補充,包括境內無固定營業場所的營利事業、獨資合夥組織及經核定的小規模營利事業等免辦暫繳。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10/8979792?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2025/09/02
首場「再生家具特賣會+無痕餐車市集」

9/7內湖再生家具場開學季特賣會 綠色登場


為迎接開學季,臺北市環保局將於9月7日(日)上午9時0分至下午4時在內湖再生家具展示場舉辦一年一度的「舊愛新生 循環再生」再生家具開學季特賣會(活動內容詳見附表)。活動現場提供上千件再生家具與腳踏車,包括書桌、衣櫃、置物櫃、腳踏車等學生族群實用的熱銷好物,讓民眾以親民價格購得高品質二手家具,實踐綠色消費理念。


此外,今年首度將有多台人氣餐車進駐特賣會現場,提供豐富美食。環保局今(1)日指出,為推動無痕飲食,現場餐車將不提供一次性餐具,民眾只要自備環保杯或環保容器,到場享用由該局資收隊打造的「永續循環BAR」,即可免費享用限量飲品;購買餐車美食,當場也能享有50元餐飲折價優惠(每車限量提供折價優惠,折價劵恕不找零)。該局提醒民眾記得帶上自己的環保容器和餐具,在日常中落實源頭減塑,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環保局日指出,活動現場除了有高達上千件各式再生家具及腳踏車供民眾競標選購、限量學生早鳥優惠專區外,今年度再度與「草山市集」合作,邀請小朋友們擔任「一日市集小老闆」,將家中閒置但仍有使用價值的二手用品進行販售,環保局期望透過活動辦理,不只是體驗買賣樂趣,更是教育孩子學習物品的生命週期與價值循環。


今年更加碼推出限量優惠,凡於現場單筆購買再生家具滿1,000元(含)以上,並於當日完成付款,即可獲得現場餐車的50元餐飲折價券乙張,每滿1,000元可獲得1張,買越多、送越多,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此外,當天展示場2樓將舉辦「電風扇維修小學堂」教學活動,由專業維修師傅帶領及解說教導電風扇維修及保養方式,活動採隨到隨修的方式。民眾可自行攜帶家中電風扇至現場,由師傅協助進行檢修或清潔保養,透過實作學習,延長電風扇使用壽命,並減少因輕微故障而直接丟棄的浪費情形。


環保局提醒民眾,活動當日的限量學生早鳥優惠專區須憑學生證等證明文件、再生腳踏車專區可憑學生證及政府核發低收入戶卡等證明文件選購。另內湖再生家具展示場9月2日(二)起至9月5日(五)暫停2樓例行拍賣活動及平日400以下家具購買,改與9月7日(日)「舊愛新生 循環再生」再生家具特賣會合併辦理。


環保局誠摯邀請市民朋友攜家帶眷共襄盛舉,不僅能以優惠價格購入實用家具,更能透過實際行動落實「舊物再生」理念,一起邁向淨零永續、低碳生活的城市願景。


    相關檔案
    • 「舊愛新生 循環再生」再生家具特賣會活動內容
      • pdf(104.06 KB)
    相關圖片



資料來源: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ms=72544237BBE4C5F6&s=1D9DECE765BA4079



2025/09/02
「成家必買房」傳統觀念式微?胡偉良談台灣房市「3大新常態」

台灣房地產進入「精英化、兩極化、低量高價」的新常態。


台灣房市走向「低量高價、精英化」/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台灣房市走向「低量高價、精英化」/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近年來,台灣房市的樣貌正在快速轉變,過去「成家必買房」的傳統觀念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元化、分化的消費行為。市場成交量萎縮、購屋族群限縮、地段銷售兩極化,甚至連建商生態也出現大幅淘汰潮。這些變化不僅是短期循環現象,而是深層的結構性轉折,標誌著台灣房地產進入了一個「精英化、兩極化、低量高價」的新常態。


一、台北市買賣交易比重下滑

台北市一向是全台房市的核心與價格指標,但如今其買賣成交件數僅佔全體6成左右。已顯現核心區高價化對需求的壓縮。

二、購屋族群限縮為高所得精英

目前持續進場購屋的,主要是醫生、金融業與高科技業等高所得族群。他們有穩定收入、資金實力,也能承擔高總價與貸款壓力。相對地,一般中產與基層民眾則逐漸退出市場,改以「租屋」作為長期居住方案。

這樣的分化現象,使購屋成為「少數人能負擔的選擇」,房市需求面愈來愈精英化,與社會普羅大眾的距離持續拉大。


三、年輕世代放棄購屋,追求體驗人生

對年輕人而言,高房價與低薪資結構使購屋夢變得遙不可及。傳統「辛苦存十年頭期款再買小宅」的模式已不具吸引力。他們更願意把有限的資金用於旅遊、消費、興趣與體驗人生,認為「不買房也能過好生活」。


這種價值觀轉變,反映出房市剛性需求的弱化,也意味著台灣房地產正失去一批最具潛力的長期買盤。


四、蛋殼區銷售不易,區位分化加劇

在區域表現上,蛋黃區因地段稀缺與生活機能完整,價格仍有支撐力,成為少數買盤追逐的標的;蛋白區則具備通勤可及性,尚能吸引自住客群。


但蛋殼區(偏遠、交通不便、機能不足)則面臨銷售困境。買方心態愈來愈謹慎,寧可等待或集中購買「抗跌性強的產品」,讓蛋殼區逐漸成為市場的冷灶。

五、建商淘汰潮,產業大者恆大

房市交易量萎縮不只影響消費端,更直接衝擊供給端。一半以上中小建商因資金斷鏈或銷售困難,被迫停業或轉業。市場只留下財務體質穩健、品牌信任度高、能夠規模化經營的大型建商。

這股淘汰潮意味著產業結構正在改寫:房地產業將從過去的「百家爭鳴」走向「少數巨頭壟斷」。

六、成交量減少,價差拉大

整體來看,購屋數量大幅減少,市場量能縮水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屋與中古屋的價差正快速拉大。

新屋受限於土地與營建成本,價格依然高檔;反之,中古屋在市場冷卻下出現明顯議價空間,導致「新屋貴、中古便宜」的兩極化現象。這種價差將進一步影響買方選擇,使市場結構更加分裂。

七、胡偉良觀點:台灣房市走向「低量高價、精英化」

品嘉建設胡偉良認為,台灣房市的轉變已不僅是景氣循環,而是深層的結構轉折:需求面:年輕人退出,租屋取代購屋;僅高所得族群持續進場。

供給面:中小建商大量退場,剩下大建商壟斷市場。

區位面:蛋黃區抗跌,蛋殼區滯銷。

心態面:買房從必需品轉為奢侈品或投資品。

未來台灣房市將呈現「低量高價」的格局,並且逐漸精英化、兩極化。這樣的發展不僅挑戰居住正義,也將迫使政府與產業重新思考如何在「供給不足、需求分化」的矛盾中找到出路。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23965





2025/09/02
六都前八月房市交易近八年最冷

北市8月移轉量僅1,704棟寫同期低點

房市示意圖。記者游智文/攝影

房市示意圖。記者游智文/攝影


據六都地政局最新公布資料,六都8月買賣移轉棟數約達1.67萬棟,呈現年月雙減,月減11.6%、年減32.1%;累計今年前八月約13.57萬棟、年減27.8%,則是近八年來同期最冷買氣。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指出,8月買賣移轉棟數是反映7月至8月初的市況,因適逢暑假出遊旺季,房市交易相對清淡,加上這段期間颱風、豪大雨干擾,影響民眾看屋、購屋時程。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分析,台北市8月移轉量僅1,704棟,寫下2003年有紀錄以來的同期新低,主因區域市場多屬高總價產品,在當前限貸令難解,讓國際局勢有高敏感度的高資產族群不僅出手謹慎,且又遇貸款難貸,以致北市買氣相對疲弱。

資料顯示,今年8月六都移轉量達1.67萬棟,為月減11.6%、年減32.1%;其中台北市8月交易量僅1,704棟,為月減17.8%、年減33.4%,寫下統計以來新低量;新北市達3,777棟,呈月減15.2%、年減34.3%;桃園市為3,292棟,月減20.6%、年減30.4%;台南市單月交易量為1,572棟,月減7.6%、年減37.4%。高雄市則達2,576棟,月減8.7%、年減35.4%。

8月台中市為唯一交易量較7月增加城市,單月買賣移轉棟數3,742棟,月增2.3%、年減25.1%;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表示,台中市因海線城鎮的交屋潮撐盤,尤其梧棲區8月移轉量達350棟,寫下統計以來的單月第三大量,沙鹿區量能也貢獻不少;加上市區也有指標案陸續交屋,讓台中表現一枝獨秀。

累計今年前八月,六都買賣移轉棟數僅13.57萬棟、寫八年來最冷。其中,台北市、台南市各約1.55萬棟、1.31萬棟,均年減26%、32.3%同寫八年最低。新北市、高雄市分別是3.12萬棟、2.11萬棟,也出現年減30.3%、34.5%均是近九年新低紀錄。

信義房屋(9940)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去年第3季政府管控房貸後,民眾看待房市趨於保守,再加上貸款問題,讓買氣進入冷靜期;雖然近期有房貸政策討論的聲音出現,9月又有央行理監事會議,惟認為央行對當前房貸政策調整幅度有限;不過年底銀行的自主管理實施滿一年,屆時是否有調整空間,將會是另一個資金面的觀察指標。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認為,即使後續管制政策有所鬆綁,僅會針對自住購屋族適度放寬,今年房市量縮趨勢難扭轉。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26/8977334



2025/09/02
工業地產 撐起商用市場

據信義全球資產統計,今年前八月上市櫃法人商用不動產交易量為938億元,其中工業地產交易量為562億元、約占60%,工業地產成為今年商用市場的強勁支撐。


今年工業地產市場已出現11筆10億元以上的大型交易,涉及的交易對象包括友達(2409)、宏達電、和碩、穩懋半導體、泰豐輪胎等多家大廠。其中,7月台達電以69.5億元買下泰豐約3.5萬坪的桃園觀音廠最大筆,其次為日月光以65億元購買穩懋高雄廠居次。


信義全球資產總經理林三智觀察,7月台達電出手購廠,因該集團擁有中壢總部、具備資源整合及地緣效益,加上企業長期發展的剛需考量,才讓台達電願意砸重金。

林三智分析,數據顯示這波美中貿易戰2.0,不僅賣方積極推進資產活化、處分使用率低的廠房,提升資產運用效率,買方企業同步力拚彎道加速,積極購廠擴充產能,推升今年前八月工業地產市場交易量。


林三智表示,從上市櫃企業及法人機構的交易來看,今年工業地產市場中,賣方處分工業不動產的動機以資產活化居多,而資金回收後,主要有三個運用方向,首先是再投入更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商用不動產;其次是挹注研發與轉型升級,強化競爭力;最後則是充實營運資金,專注本業並降低關稅衝擊風險。


另外,對等關稅也為台灣製造業帶來隱憂,也影響商用市場交易節奏。林三智觀察,今年4月美國政府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後,對照今年4月至8月工業地產交易量為443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幅12%,顯示面對國際金融局勢、地緣政治及政策變化,企業買方在資金運用及不動產購置決策上會更為謹慎,賣方處分資產洽談時程也同步拉長,讓當前工業地產市場交易出現挑戰。


林三智表示,今年有處分資產需求﹑且對回收資金有一定時效壓力的賣方,在訂價上可依據實價登錄行情及市場趨勢,適度調整對價格的期待,加速完成資產處分、及早回收資金,以利後續營運布局與轉型策略。


他指出,隨著企業資產活化腳步加快,陸續有工業不動產釋出,買方亦可把握時機積極進場,為企業轉型升級布局並強化資產多元配置。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8977341?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2025/09/02
大學光歐淑芳接任內科協會理事長 將打造AI示範園區

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展協會1日舉辦理事長交接典禮,由大學光董事長歐淑芳(左2)接任理事長。中央社記者何秀玲攝 114年9月1日

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展協會1日舉辦理事長交接典禮,由大學光董事長歐淑芳(左2)接任理事長。中央社記者何秀玲攝 114年9月1日


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展協會今天舉辦理事長交接典禮,由大學光董事長歐淑芳接任理事長;她表示,園區成立以來吸引逾6500家廠商進駐,營收規模突破新台幣5.4兆元,未來將成立「科技政策研究委員會」,推動園區成為AI示範場域,持續擦亮「台北矽谷」招牌。

歐淑芳表示,台北市內湖科技園區是台灣首座都會型科技園區,科技、電子、媒體等指標性產業雲集,自成立以來,集結台達電、研華、崇越、仁寶、華碩等廠商進駐,為北台灣最重要的科技核心,推動園區成為台灣經濟的金雞母,在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創造上貢獻卓著。

她表示,內科園區擁有完整的科技供應鏈與龐大企業群聚效應,是最適合打造「AI示範場域」的基地,她將推動協會成立「科技政策研究委員會」,持續擦亮內科園區「台北矽谷」。



資料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509010312.aspx



2025/09/01
2025年買房攻略 掌握4利基

低總價、地段好、流通性佳、建設加值

捷運站、公車轉運站附近等周邊優質地段,往往是房產保值,甚至增值的重要關鍵。(王莫昀攝)

捷運站、公車轉運站附近等周邊優質地段,往往是房產保值,甚至增值的重要關鍵。(王莫昀攝)


購屋是一項長期的投資決策,不論是自住還是投資,都希望買到的房子能抗跌保值、將來容易出售或出租。專家建議,購屋者在選擇物件時應該特別注意「低總價,減輕購屋負擔,擴大選擇空間」、「地段好,區域發展與生活機能不可忽視」、「流通性佳,未來轉手與出租更便利」、「公共建設、科技園區,就業力帶動需求紅利」等4大利基,有助購屋置產立於不敗之地。


在目前房價高漲且貸款利率偏高的環境下,選擇總價相對較低的產品是降低風險的第一要務。一般建議總價控制在自己財務可承擔範圍內,避免貸款壓力過重,導致生活品質下降,不僅是自住首購族的首選,也更容易找到願意承接的買家或租戶。低總價產品涵蓋了小坪數公寓、小宅型套房等,這類產品單價雖高,但整體總價易入手,更貼合新世代購屋需求。

其次「地段」依舊是房地產不變真理,優質地段不僅能帶來較好的居住體驗,也能提升資產價值的抗跌力,專家點出4大優質地段物件最值得青睞。首先捷運站、公車轉運站附近,交通便利,吸引上班族及學生租賃需求;其次,重劃區與新興生活圈,因城市發展重心轉移,基礎建設完善;優質學區則可帶動家庭自住與租賃市場活絡;最後,醫療機構、商圈周邊,因生活機能完整,租賃需求穩定。這些地段具有較低的空置率,房價波動相對平穩,是長期持有的理想選擇。

未來無論是要自住還是變現,物件的流通性是關鍵。流通性好的房子代表容易找到買家或租客,降低資金套牢風險。市場人士指出,提升流通度,要掌握3大利基,戶型方正、格局實用,車位充足且交通便利,以及市場熱門的總價帶,具備上述條件的物件,換手時議價空間小,且租金收益穩定,是理想的資產布局標的。

買房跟著政府建設走,例如新交通建設、市政新都心、重劃新區等,促使住居環境升級的重大設施,都是吸引人口移入的重要利多;而科技園區開發,因就業機會多與高薪資,更是促使區域人口增加的誘因,有人口就有住居需求,在供需原則之下,房價走跌不易,房租自然看好,也成為自住、置產客眼球關注的焦點,房市熱度不減。

整體房市並未出現全面崩盤的現象,蛋黃區的小宅型產品,特別是捷運宅、學區宅,因為剛性需求穩定,價格變動不大,甚至可能因供給不足而持續保值。對於預算有限的首購族或自住族,布局小坪數、地段佳的物件,是進入市場的合理策略。這類物件自住需求穩固,未來如果有資金需求,轉手或出租的靈活度也更高。

專家指出,自住首購族應鎖定低總價、蛋黃區或重劃區捷運宅、2房產品,兼顧自住品質與未來轉手潛力。投資族應優先考慮地段佳、流通性強的物件以降低風險。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830000417-260110?chdtv




2025/09/01
上班族等3分鐘不耐煩! 「智能電梯」成商辦租賃關鍵

▲▼如何降低排隊等電梯的時間,是一門大學問。(圖/記者項瀚攝)

▲如何降低排隊等電梯的時間,是一門大學問。(圖/記者項瀚攝)


上班等電梯,等幾分鐘能接受?商仲業者調查,一般人等3分鐘就會不耐煩,5分鐘以上就崩潰無法接受了,而目前北市有許多商辦於尖峰時間,等候得超過5分鐘。電梯業者則表示,新商辦相當重視電梯效能,而如何縮短等候時間,是一門大學問。

政府打住不打商,近年開發商積極在台北市中心布局商辦案,明年將迎來10萬坪完工量,未來幾年更有許多指標大案將完工,新商辦量體一路走升,加上既有的商辦,加總起來的量體將相當可觀,而這也反映出市場競爭性。

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表示,除了地段條件,開發商在各項建材大PK,吸引客戶購置或承租進駐,而現在的商辦越蓋越高,上班人口也相當密集,「排隊等電梯要多久」也成為商辦在競爭中的關鍵之一。

黃舒衛表示,據調查一般民眾電梯等3分鐘就會開始不耐煩、5分鐘以上就崩潰無法接受了,以台北市來看,一些老商辦電梯運載量不足、電梯不夠快,巔峰時間可能排隊超過5分鐘,甚至在一些大廳空間不夠大的商辦,還要排隊到戶外區,又熱又累。


▲▼分眾傳媒董事長林昱專訪。(圖/記者林敬旻攝)

▲商仲業者調查,一般人上班等電梯3分鐘就會不耐煩,5分鐘以上就崩潰無法接受了。(圖/資料照)


另外,黃舒衛表示,一些屋齡相對新穎的商辦高樓,由於早期缺乏規劃,上班人口動線與其他商用空間例如餐廳等等重疊,也會影響電梯等候時間,不過現在台北市的指標A辦,透過良善的規劃、夠力的硬體、智能系統服務等等,基本上電梯等候時間都能在3~5分鐘內。

通力臺灣董事總經理劉繼然表示:「如何降低排隊等電梯的時間,是一門大學問,最初的規劃設計是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像是導入DCS智能派車系統就很重要,簡單來說,就是把要去同一個樓層的人,都引到聚集在同一部電梯。」

民眾最直觀的是電梯數量,劉繼然說:「不是多就無敵,關鍵是設計規劃的邏輯。」他舉例:「在商辦高樓中,分流就是不可或缺的設計,許多指標大樓都規劃轉換層,並另外地下室停車場到1樓也應盡量獨立出來,停車後到1樓再轉乘其他電梯到上班的樓層。」

劉繼然說明:「地下室到頂樓若都是同一組梯,由於地下室人流量相對少,這時就會出現1樓大排長龍的窘境,建議最好的做法是,地下室到1樓規劃手扶梯,這是效率最高的設計。」

至於電梯的速度,劉繼然表示:「這大同小異,現在台北指標超高樓,都能做到每秒10米的速度,要再快,硬體上能做到,但乘坐者會不舒服,因此現階段在新商辦上要改善電梯效率,已很難再電梯速度上著墨。」



資料來源:https://house.ettoday.net/news/3024329





2025/09/01
「租不如買」是真的!2大隱形風險常被忽略

專家勸:把握房價修正期入手


要租屋或買房?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有人在爭論,但實際上就是看個人需求再去評估。不動產專家指出,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想要長期租屋的人,也必須考量到幾項隱形風險,再去思考是不是真的「買不如租」。

高源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所長陳碧源指出,第1、「對租賃沒有交易成本的概念」,例如每隔幾年就會被房東趕出去,要重新找租賃房,這個是有搜尋成本的,這對一般人稱作「買房的安定感」,在新制度經濟學派則稱為「交易成本的不確定性」。

央北。圖/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攝影

「買不如租」真快活?專家揭別忽略隱形風險。圖/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攝影


他表示,往往房東會想要把房客趕出去,就是認為每年租漲2%不夠,特別是大台北地區,這也導致房客出現交易成本中的搜尋成本,搜尋起來也是很高的,如果租屋那麼簡單、那麼便宜的話,內政部也不用推社會住宅、包租代管,政府更可以把每年幾百億元省下來了。 第2、對出租賃支出,只要付租金,都不用繳管理費的迷思,意思是房東負擔管理費或其他支出,這其實也有違有常理。 因為多數持有成本、修繕維護成本都會轉嫁給房客。陳碧源也調侃,其實對眾多房東而言,就是希望有堅持「買不如租」的言論在市場,「不然的話,房東怎麼會有永遠的租客呢。」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指出,根據內政部數據,今年第一季全國住宅平均成交總價來到1328萬元,較10年前高出390萬元,更比15年前多了520萬元,漲幅41.6%,換言之,近10年每年總價平均成長39萬元,等於把小資族全年存款吃光光。 何世昌提到,雖然「以租代買」的民眾越來越多,畢竟人生不一定要買房,只要不被房東趕出門,租房也能快活過此生。但從房屋總價長線仍維持走升、薪資難追上房價成長的趨勢來看,把握修正期入手很關鍵。



資料來源: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846273472027.html





2025/09/01
2025年限貸令下的新青安買房心法:申辦重點、風險與資金配置

2025年限貸令下的新青安買房心法:申辦重點、風險與資金配置一次看懂

2025年台灣房市持續因限貸令影響,首購足該如何走下一步,這篇文章幫你建置買房前置作業。(圖片來源藍浩勻)


近年台灣房價居高不下,年輕人買房難度持續攀升。為了協助青年成家、穩定房市發展,政府在2023年推出「新青年安心成家買房優惠貸款」(簡稱新青安貸款),提供低利率、長年期、寬限期等優惠條件,成功吸引大批青年進場買房。然而,隨著2025年新政策上路,這項利多背後也浮現不少隱憂,尤其在限貸令與自備款增加的雙重壓力下,青年買房族群的風險與負擔正在悄悄上升。

一、你是否符合新青安?(資格與期限)


新青安(財政部國庫署專案)承作銀行為 8 家公股行庫;申辦者須年滿 18 歲以上,且本人、配偶與未成年子女名下皆無自有住宅。曾持有但已出售者可申請;該項貸款限貸一次:惟 112/8/1 之後已核貸本專案者,自 113/6/27 起不得再申請。

二、關鍵條件別搞錯(額度、成數、年期、利率)


  • 最高額度:每戶新台幣 1000 萬元。

  • 最高成數:以專案本身規範為 8 成(實際核貸視鑑價、地段、屋況與還款能力而定)。坊間常見「貸到 9 成」多屬搭配信保或其他增信方案,成本與審核更嚴,請務必先問清保證費與條件。

  • 最長年期與寬限期:最長 40 年、含最長 5 年寬限期(寬限期內可只還息不還本)。

  • 利率機制:以中華郵政 2 年期定存機動利率為基準(113/3/27 調整為 1.72%),可選一段式、二段式或混合式固定利率;選定後不得變更。官方說明與各媒體彙整顯示,專案補貼後近年「起」利率多以 1.775% 為常見宣導門檻,但實際依銀行核算與補貼期別而有差。申貸前務必以銀行當期 實際試算書 為準。

  • 費用差異:8 大公股行庫的專案條件相同,但手續費差異明顯,約 $3,300–$5,600 元不等,以台灣銀行為例,開辦費為 $5,000,詳情可再詢問各銀行。

小提醒:利率與補貼皆為「會變動」項目;任何外界口耳相傳的「固定利率」說法,多半是誤解了分段/混合定率或短期優惠,請以銀行正式文件與撥貸當下條件為準。


三、限貸令下最常踩的三個坑(年輕首購族 務必避開)


  • 鑑價不足→自備款暴增
    限貸令後,銀行對擔保品與買方財務審核更「保守」。蛋殼區新屋、偏遠老屋、小坪數(約 12 坪以下)等類型,常因轉手性或用途判定而被視為「難貸」;即便符合新青安資格,常見僅核 75–80% 成數或鑑價低於成交價,導致自備款大幅膨脹。

  • 寬限期濫用→第 6 年現金流斷崖
    很多人只試算寬限期的「利息月付」,忽略第 6 年起本金攤還的「跳升」。在薪資成長追不上利息與物價的情況下,第 6 年月付可能一次拉高數千至上萬元,若沒有提前預備金與加速還本計畫,極易壓垮現金流。(建議在簽約前要求銀行提供「寬限期後」的攤還明細表,並預先模擬 0.5–1 個百分點升息情境。)

  • 把增信視為萬靈丹
    透過信保基金或增擔保品把成數拉高,確實可降低首付門檻,但保證費、連帶保證人風險與更嚴格的還款能力審查也隨之而來,且若市場震盪、轉售不易,槓桿變高的風險會先反噬自備款較薄弱的族群。

  • 四、選「利率型態」與「還款路徑」的實戰建議


  • 分段 vs. 一段式 vs. 混合定率:若預期短中期收入強勁且有加速還本能力,可考慮分段或一段式浮動,搭配前 3~5 年積極減少本金;若收入穩定但成長有限,且風險承受度低,混合式固定利率(部分年限鎖定)可換波動型利率。簽約前務必確認是否有「轉貸違約金」、「提前清償違約條款」。

  • 寬限期要不要? 首購自住者可把寬限期視為「緩衝而非依賴」。與其全靠寬限期降月付,不如規劃「利息+固定本金」自我加強版攤還,提早把高利率環境的風險消化。寬限期也未必要貸款一開始使用,可視未來財務需求之後提出使用。

  • 建立兩層緩衝:① 頭期款之外再留 6~12 個月家庭支出+房貸月付 的現金;② 針對第 6 年月付高支出時,前 3~5 年每月多還本金或提早一次性挹注(年終、ETF 配息、獎金),把未來壓力提前拆解。

  • 五、與銀行交手的三步驟(把變數變成優勢)


  • 比價 8 大行庫+費用透明化:專案條件一致,但開辦費/徵信費差異會變成買房成本之一。先鎖定 2–3 家總成本最低者進件。

  • 一次備齊、一次說清:薪轉證明、報稅資料、勞退、負債明細、保險年繳收據等,完整呈現「可支配現金流」與「規律儲蓄」。銀行在總量與限貸陰影下更重視「現金流品質」。

  • 爭取增益但不過度槓桿:若成數不足,再考慮信保或聯貸;但務必先估算保證費、壓力測試與轉手風險,不要以「撐過撥貸」為目標,而忽略長期現金流。再次強調,本金+利息的每月還款能力應強大到不使用寬限期。

  • 結尾、關注政策與現金流的自我控制


    政府的房貸利息補貼會隨基準利率與政策調整而異,實際利率與補貼到期日、補貼碼數仍以國庫署與承作銀行最新公告為準。建議在 簽約前索取銀行正式試算書,並確認:補貼期間、是否採分段、到期後如何銜接。

    在「限貸令+總量管理」時代,年輕人更要用「現金流」決定買房步伐,新青安幫首購族減輕壓力,但並非萬靈丹,買房前必須思考:鑑價更保守、成數不一定滿、審核更嚴、寬限期後月付突升,以及利率與補貼變動的不確定性。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保守成數、兩層緩衝金、寬限期內積極降本、對標的流動性的堅持。當你能在第 6 年後仍保持月月有餘、遇升息也不慌,那才是「三思而後行」的最好答案。



資料來源:https://news.m.pchome.com.tw/realestate/rakuya/20250830/index-75654560442291312101.html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目錄

  • 房地產新聞
  • 產業經濟新聞
  • 區域相關新聞
  • 園區快訊
  • 公司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