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

最新消息

  1. 首頁
  2. 最新消息

2025/10/27
世邦魏理仕:自用需求支撐商用不動產,商辦租賃出現降溫

世邦魏理仕:自用需求支撐商用不動產,商辦租賃出現降溫

全台大型不動產投資市場交易額(資料來源:世邦魏理仕研究部2025年10月)


據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統計,2025年第三季全台大型土地及商用不動產成交金額為704億元,較上季成長22%,但較2024年同期下滑57%。分析交易量衰退原因,除了受到2024年第三季高基期的影響, 自2024年9月實施第七波信用管制起,住宅市場買氣大降,加上銀行放貸態度趨嚴,促使建商購地腳步明顯放緩,導致2025年第三季土地市場交易量年減71%,成交額僅新台幣320億元,創兩年多來單季最低紀錄。

土地交易維持低迷,自用型買方追逐優質廠房

商用不動產市場方面,本季成交總額共計新台幣384億元,較前季增長77%,主要可歸功於辦公室及廠房交易熱絡。受惠於AI浪潮與新興科技產品需求強勁,半導體及電子產業對於自用不動產的需求維持高檔,尤其全台廠房買賣金額已連續六季突破新台幣百億元的水準,對整體商用不動產市場形成穩定支撐。2025年第三季前兩大商用不動產交易均為高科技製造業者購置產業園區內廠房,包括台達電以新台幣69.5億購置位於桃園科技工業園區之泰豐輪胎觀音廠,及日月光半導體以新台幣65億購入穩懋南科路竹廠。

展望未來半年投資市場表現,世邦魏理仕總經理林敬超表示:「在央行未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及銀行業未放寬核貸標準的前提下,預料建商對於房市發展仍將抱持保守看法,並影響土地市場交易動能;整體而言,建商評估土地案件仍將以六都及新竹地區的精華地段為首要條件。商用不動產市場上,自用型買方購買金額將持續貢獻整體交易量達七成以上,然而考量關稅效應逐步顯現、台灣經濟成長放緩,企業對於購置不動產的態度將更趨謹慎,加上買賣雙方對價格認知的落差難以在短時間內縮小,這些因素將使未來數月商用不動產成交量大致維持平穩。」

租賃市場顯疲態,新增供給持續增加

2025年第三季台北市中心優質辦公室總淨去化量為-4,831坪,是自2023年第三季以來首次轉為負值,且為近十年來首度出現A辦與B辦淨去化量同時落入負值區間。究其原因,2025年第二季起即見到企業租戶在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時,對於搬遷計畫的評估更為謹慎,使得整體市場詢問度下降,進而影響本季實質去化面積減少。與此同時,季內有元大銀星大樓及新光華山金融中心兩棟新大樓釋出,為台北市中心提供約1.5萬坪的總租賃面積;在新完工大樓增加及新增搬遷活動下降的雙重影響下,第三季優質辦公室平均空置率較前季上升1.6個百分點至7.13%。

第三季台北市A辦及B辦平均租金為新台幣3,088元/坪、1,943元/坪,各較上季成長0.03%、0.39%,其中A辦租金漲勢近乎停滯,主要係整體空置情形升高,且近兩年內完工之新大樓去化速度放緩,因此影響平均租金增長幅度。在B辦市場,多棟大樓因去化情況良好,成交租金持續上升,連帶推動平均B辦租金溫和上漲。值得注意的是,本季信義基隆區A辦平均租金為新台幣3,587元/坪,與上季水準相當,是七年半來該區首次出現平均租金未成長的現象,主因為少數中大型租戶遷離該區或縮減租賃面積。

至2025年底前,台北市中心預計將再迎來兩棟新大樓完工,合計為市場帶來近1.5萬坪的可租賃樓地板面積,預測平均空置率將升逾8%。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主管李嘉玶指出:「台北市中心辦公室市場自2025年起進入每年新供給達三萬坪以上的高峰期,當中A辦新供給增加速度逐漸攀升,將使A辦平均空置率於2025年末升至10%以上。儘管辦公室升級趨勢仍將持續為優質商辦市場注入搬遷需求,但目前處於高檔的租金水準將不利大型企業於短期內作出搬家決策。面對日益上升的招租挑戰,建議法人房東應採取更具彈性的態度與新舊租戶進行協商,以確保大樓進駐率維持在理想狀態。」



資料來源:https://annewsmedia.com/2025/10/23/market-news/12723/





2025/10/27
地價稅將開徵 「同縣市多筆土地僅會收到1張稅單」

年底民眾最關心的地價稅將開徵,民眾疑問「我有好幾間房子,為什麼房屋稅單收了好幾張,地價稅單卻只有1張?」南市財稅局說,每年地價稅開徵期間最常接到的疑問,原因是採總歸戶制,目前也有多元繳稅方式,讓民眾輕鬆繳稅。

南市財政稅務局表示,地價稅是按人課徵採總歸戶制及累進稅率計算,也就是說,同一土地所有權人在同一直轄市或縣(市)轄區內所有土地合併歸戶,填發1張地價稅單,與房屋稅一戶就有1張房屋稅單是不同的課徵方式,因此,就算在本市擁有10筆土地,最終只會收到1張地價稅單。

財稅局提醒,今年地價稅將於11月1日開徵,稅單已於10月23日陸續寄送,繳納期間自11月1日至11月30日止,因11月30日適逢例假日,截止日順延至12月1日。稅額在3萬元以下者,可至統一、全家、萊爾富、來來(OK)等4家便利商店繳納,也可透過自動櫃員機(ATM)、晶片金融卡、信用卡、活期(儲蓄)存款帳戶及電子支付帳戶等方式進行繳納,詳細繳稅作業細節可參閱繳款書上繳納說明,請多加利用。

民眾如對稅額有疑問,或至10月底仍未收到稅單者,可向財稅局所屬分局查詢或申請補發;更便捷的方式是直接登入「地方稅網路申報作業網站」進行線上查繳稅服務,省去奔波時間。同時也籲請納稅義務人於12月1日前如期繳納地價稅,早繳早安心。

地價稅11月開徵,台南市財稅局提供多元管道輕鬆繳。圖/財稅局提供

地價稅11月開徵,台南市財稅局提供多元管道輕鬆繳。圖/財稅局提供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10/9094150?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2025/10/27
北市三大園區商辦 大洗牌

輝達進駐效應點火,帶動北士科成交單價「見8」,首度超越內湖,緊追南港

輝達進駐北士科效應帶動,鄰近商辦價格水漲船高,圖為北士科T17、T18土地。圖/本報資料照片

輝達進駐北士科效應帶動,鄰近商辦價格水漲船高,圖為北士科T17、T18土地。圖/本報資料照片


廠辦三雄布局北士科現況

廠辦三雄布局北士科現況


輝達總部進駐北士科案峰迴路轉,新壽合意解約後露出曙光,並為商辦市場點火,北市三大產業園區可望出現大洗牌效應,其中北士科成交單價「見8」,首度超越內湖、緊追南港。


近期台北市規模最大開發案「華固創匯園區」總銷500多億元、可售額360億元,將正式登場;接下來,還有總銷近150億元「長虹ICT科技大樓」,目標挑戰每坪三位數。

華固創匯園區搶市

宏大國際資產總經理陳益盛分析,台北市商辦市場主聚焦內湖、南港、北士科三大園區,十年前,內科園區較受青睞,五年前則有南港興起,今年因全球AI巨頭NVIDIA輝達宣布插旗北士科,設立亞洲總部,使得北士科躍居詢問度最高的商辦園區,光是7月黃仁勳公布前後,成交價就提高5~10%不等,區內也出現不少指標性商辦大案,價量表現已後來居上。

影響所及,「廠辦三雄」遠雄、華固、長虹也傳來喜訊,遠雄北士科首發商辦案「遠雄商舟」在輝達宣布總部落腳北士科後宣告clean,華固選在北投推出創辦來最大規模商辦案「華固創匯園區」,長虹建設也將推出「長虹ICT科技大樓」。

吸引廠辦三雄插旗

新聯陽實業經理葉哲豪表示,「華固創匯園區」基地6,247坪,為台北市罕見稀缺的大基地商辦園區,規劃AB、CD兩共4大棟地上27樓、地下4層頂級商辦大樓,綠地比38%,每單位自136坪起跳,規模相當於台北101辦公大樓,華固把規格全面拉高,為華固首座同時擁有國際綠建築LEED及健康建築WELL兩大國際認證的旗艦商辦。

葉哲豪指出,地主正大尼龍將保留B棟作為企業總部,A棟已有成交,軟體系統整合大廠叡揚資訊日前以總價17.73億元,買下6~9樓的16戶辦公室,平均每坪成交價70萬元,C棟採整棟銷售,已有3組洽詢購置企業總部之用,整棟價值逾100億元;以北士科發展爆發力來觀察,未來高樓層成交單價可望「見8」。

據內政部實價登錄、台北市地政雲最新揭露資訊,新完工的「士科之芯」去年10月次頂樓13樓以每坪86.5萬元,刷新北投商辦最高成交單價紀錄;預售商辦「遠雄商舟」6月7日最新成交資訊,高樓層16樓2戶每坪成交價78萬元,再度推升區域預售商辦案天花板。



資料來產: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1026000121-260202?chdtv




2025/10/27
北市商辦供給潮 CBRE:今年起每年新增逾3萬坪

北市商辦供給潮 CBRE:今年起每年新增逾3萬坪 年底A辦空置率升破10%

據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統計,2025年第3季全台大型土地及商用不動產成交金額為704億元,較上季成長22%,但較去年同期下滑57%。分析交易量衰退原因,除了受到去年第3季高基期的影響, 自去年9月實施第七波信用管制起,住宅市場買氣大降,加上銀行放貸態度趨嚴,促使建商購地腳步明顯放緩,導致今年第3季土地市場交易量年減71%,成交額僅320億元,創兩年多來單季最低紀錄。

商用不動產市場方面,第3季成交總額共計新台幣384億元,較前季增長77%,主要可歸功於辦公室及廠房交易熱絡。

世邦魏理仕表示,受惠於AI浪潮與新興科技產品需求強勁,半導體及電子產業對於自用不動產的需求維持高檔,尤其全國廠房買賣金額已連續六季突破新台幣百億元的水準,對整體商用不動產市場形成穩定支撐。

今年第三季前兩大商用不動產交易均為高科技製造業者購置產業園區內廠房,包括台達電以69.5億元購置位於桃園科技工業園區之泰豐輪胎觀音廠,及日月光半導體以新台幣65億元購入穩懋南科路竹廠。

展望未來半年投資市場表現,世邦魏理仕總經理林敬超表示,在央行未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及銀行業未放寬核貸標準的前提下,預料建商對於房市發展仍將抱持保守看法,並影響土地市場交易動能;整體而言,建商評估土地案件仍將以六都及新竹地區的精華地段為首要條件。

商用不動產市場上,林敬超指出,自用型買方購買金額將持續貢獻整體交易量達七成以上,然而考量關稅效應逐步顯現、台灣經濟成長放緩,企業對於購置不動產的態度將更趨謹慎,加上買賣雙方對價格認知的落差難以在短時間內縮小,這些因素將使未來數月商用不動產成交量大致維持平穩。

2025年第3季台北市中心優質辦公室總淨去化量為-4,831坪,是自2023年第3季以來首次轉為負值,且為近十年來首度出現A辦與B辦淨去化量同時落入負值區間。

世邦魏理仕指出,究其原因,今年第2季起即見到企業租戶在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時,對於搬遷計畫的評估更為謹慎,使得整體市場詢問度下降,進而影響第3季實質去化面積減少。

與此同時,第3季內有元大銀星大樓及新光華山金融中心兩棟新大樓釋出,為台北市中心提供約1.5萬坪的總租賃面積;在新完工大樓增加及新增搬遷活動下降的雙重影響下,第3季優質辦公室平均空置率較前季上升1.6個百分點至7.13%。

第3季台北市A辦及B辦平均每月每坪租金為3,088元、1,943元,各較上季成長0.03%、0.39%,其中A辦租金漲勢近乎停滯,主要係整體空置情形升高,且近兩年內完工之新大樓去化速度放緩,因此影響平均租金增長幅度。在B辦市場,多棟大樓因去化情況良好,成交租金持續上升,連帶推動平均B辦租金溫和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第3季信義基隆區A辦平均每月每坪租金為3,587元,與上季水準相當,是七年半來該區首次出現平均租金未成長的現象,主因為少數中大型租戶遷離該區或縮減租賃面積。

至今年底前,台北市中心預計將再迎來兩棟新大樓完工,合計為市場帶來近1.5萬坪的可租賃樓地板面積,預測平均空置率將升逾8%。

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主管李嘉玶指出,台北市中心辦公室市場自今年起進入每年新供給達三萬坪以上的高峰期,當中A辦新供給增加速度逐漸攀升,將使A辦平均空置率於今年末升至10%以上。

李嘉玶表示,儘管辦公室升級趨勢仍將持續為優質商辦市場注入搬遷需求,但目前處於高檔的租金水準將不利大型企業於短期內作出搬家決策。面對日益上升的招租挑戰,建議法人房東應採取更具彈性的態度與新舊租戶進行協商,以確保大樓進駐率維持在理想狀態。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9096251?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2025/10/27
辦公市場供給潮來了 未來每年新增上看3萬坪

第三季商用不動產市場交易活絡;圖為台北市商辦市場。圖/蔡惠芳

第三季商用不動產市場交易活絡;圖為台北市商辦市場。圖/蔡惠芳


世邦魏理仕今(23)日公布最新統計指出,受政策衝擊,2025年第三季全台商用不動產及土地市場較去年明顯降溫;辦公租賃市場方面,下波供給潮將來臨,估計從今年起,將進入每年新供給達3萬坪以上的高峰期,其中A辦新供給增加速度逐漸攀升,將使A辦平均空置率於將攀升至10%以上。


據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統計,2025年第三季全台大型土地及商用不動產成交金額為704億元,較上季成長22%,但較去年同期下滑57%。分析交易量衰退原因,除去年第三季基期相對較高之外,自去年9月實施第七波信用管制起,住宅市場買氣大降,加上銀行放貸態度趨嚴,促使建商購地腳步明顯放緩,導致今年第三季土地市場交易量年減71%,成交額僅320億元,創兩年多來單季最低紀錄。

商用不動產市場方面,第三季成交總額共計384億元,較前季增長77%,主要可歸功於辦公室及廠房交易熱絡。受惠於AI浪潮與新興科技產品需求強勁,半導體及電子產業對於自用不動產的需求維持高檔,尤其全台廠房買賣金額已連續六季突破100百億元的水準,對整體商用不動產市場形成穩定支撐。

今年第三季前兩大商用不動產交易,均為高科技製造業者購置產業園區內廠房,包括台達電以69.5億元購置位於桃園科技工業園區之泰豐輪胎觀音廠,及日月光半導體以65億元購入穩懋南科路竹廠。

展望未來半年投資市場表現,世邦魏理仕總經理林敬超表示,在央行未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及銀行業未放寬核貸標準的前提下,預料建商對於房市發展仍將抱持保守看法,並影響土地市場交易動能;整體而言,建商評估土地案件仍將以六都及新竹地區的精華地段為首要條件。

商用不動產市場方面,林敬超表示,自用型買方購買金額將持續貢獻整體交易量達七成以上,然而考量關稅效應逐步顯現、台灣經濟成長放緩,企業對於購置不動產的態度,將更趨謹慎,加上買賣雙方對價格認知的落差難以在短時間內縮小,這些因素將使未來數月商用不動產成交量大致維持平穩。

另外在辦公租賃市場方面,已顯疲態,新增供給持續增加。

調查指出,2025年第三季台北市中心優質辦公室總淨去化量為-4,831坪,是自2023年第三季以來首次轉為負值,且為近十年來首度出現A辦與B辦淨去化量同時落入負值區間。

究其原因,今年第二季起即見到企業租戶在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時,對於搬遷計畫的評估更為謹慎,使得整體市場詢問度下降,進而影響本季實質去化面積減少。與此同時,第三季有元大銀星大樓及新光華山金融中心兩棟新大樓釋出,為台北市中心提供約1.5萬坪的總租賃面積;在新完工大樓增加及新增搬遷活動下降的雙重影響下,第三季優質辦公室平均空置率較前季上升1.6個百分點,至7.13%。

在租金表現方面,第三季台北市A辦及B辦平均每坪月租,分別為3,088元、1,943元,各較上季成長0.03%、0.39%。

其中A辦租金漲勢近乎停滯,主要係整體空置情形升高,且近兩年內完工之新大樓去化速度放緩,因此影響平均租金增長幅度。

在B辦市場,多棟大樓因去化情況良好,成交租金持續上升,連帶推動平均B辦租金溫和上漲。值得注意的是,本季信義基隆區A辦平均每坪月租金為3,587元,與上季水準相當,是七年半來該區首次出現平均租金未成長的現象,主因為少數中大型租戶遷離該區或縮減租賃面積。

至今年底前,台北市中心預計將再迎來兩棟新大樓完工,合計為市場帶來近1.5萬坪的可租賃樓地板面積,預測平均空置率將升逾8%。

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主管李嘉玶指出:「台北市中心辦公室市場自今年起進入每年新供給達3萬坪以上的高峰期,當中A辦新供給增加速度逐漸攀升,將使A辦平均空置率於將攀升至10%以上。儘管辦公室升級趨勢仍將持續為優質商辦市場注入搬遷需求,但目前處於高檔的租金水準,將不利大型企業於短期內作出搬家決策。面對日益上升的招租挑戰,建議法人房東應採取更具彈性的態度與新舊租戶進行協商,以確保大樓進駐率維持在理想狀態。」



資料來源: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1023701664-430601



2025/10/27
「2025智慧都市再生系列論壇」啟動永續城市新思維

「2025智慧都市再生論壇」台日經驗交流。圖/華南金資產管理提供

「2025智慧都市再生論壇」台日經驗交流。圖/華南金資產管理提供


由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主辦,華南金資產管理、中華民國都市更新整合學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不動產研究中心、地政學系及國土政策研究中心等單位協辦的「2025智慧都市再生系列論壇」,於日前(10/17)在政大公企中心舉行,吸引逾百位來自產官學界的專家與從業人員熱烈參與。


華南金資產管理董事長李宗賢致詞指出,秉持「都更危老華南隊」的整合實力,華南金資產以 ESG 為核心,串聯資金與顧問資源,打造兼具信任與彈性的重建方案,並已成功實踐於《華穗》等具代表性的危老重建案例中。李董事長強調,期盼藉由論壇深化與產官學界的合作,引入日本都市再生的實務經驗與策略觀點,協助民眾與法人在重建過程中建立信心、明確方向,加速推動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發展。

上午場以「都市再生的創新思維」為主軸,聚焦制度、專業與科技應用三面向。中華民國都市更新整合學會李姿齡秘書長強調應建立制度化推動機制,凝聚公私協力;中華民國都市計劃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屈恩璽理事長解析都市再生政策演進與專業角色轉型;東京大學副教授蕭耕偉郎則以人流數據分析為例,展示日本運用科技評估都市更新成效的創新實踐。

下午場以「ESG驅動的都更危老引擎」為主題,邀請內政部國土署徐燕興副署長、臺北市都更處謝明同主任秘書與新北市都更處李擇仁副處長,分別從制度演進、AI與ESG雙軸轉型及TOD交通導向開發角度,分享政府推動都市更新的策略與挑戰。

論壇一大亮點在於日本專家帶來的實務案例。日建設計城市開發部門總裁木村由布子以「公民合作都市更新—澀谷大改造」為題,分享日本如何結合公私協力,通盤打造兼具活力與永續的城市樣貌;日本設計企劃推進部副部長越川裕康則介紹「虎之門周邊TOD推動實踐」,展現日本以交通為軸心整合商辦、住宅與公共設施的都市再生模式,為台灣未來城市發展提供寶貴借鏡。

綜合座談由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白仁德理事長主持,十位產官學界代表共同探討,從都市計畫角度出發,討論台日之間都市更新的差異,透過日本專家分享實際案例,與台灣實務對話,激盪新思維,為在地都更注入國際視野與永續觀點。

活動現場亦設有「都更危老華南隊」服務攤位,提供民眾合作興建、全案管理等諮詢,並發放都更危老懶人包手冊,協助了解重建流程。論壇圓滿落幕,台日經驗交流啟發都市再生新契機,期待持續深化合作,共創更安全宜居的城市未來。



資料來源: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1023702410-431201



2025/10/27
雙利多激勵 商用不動產 Q4成交拚衝高

台灣出口表現連23個月正成長,主計處上修今年預測經濟成長率至5%,進入第四季商用不動產市場旺季之際,Fed年底再度降息的預期心理也明顯提升。仲量聯行董事總經理侯文信認為,雙重利多將進一步提振商用不動產投資信心,樂觀預期第四季成交量可望衝高,全年站上近十年次高點。


第一太平戴維斯資深協理丁玟甄也表示,AI半導體及科技業、傳產企業自用需求殷切,最新統計10月全台商用不動產已成交149億元;前10月共成交1,335億元,其中廠辦304.8億元、占比22.83%,辦公室則在陽明海運以112.2億元買下南港「華固中央置地」整棟大樓推升下,一舉達到206.3億元、在總體商用不動產市場成交金額占比15.45%。


其中今年最大一筆商用不動產交易,即為「華固中央置地」整棟以112.2億元成交,是今年唯一一筆交易總價站上100億元的大手筆,也刷新近幾年企業購置整棟企業總部最大手筆紀錄;其次為台達電斥資69.5億元買下泰豐輪胎桃園科技工業區的廠房,也改寫近十年桃園市廠房最高成交金額紀錄;排名第三,為日月光半導體以65億元買下穩懋半導體南科高雄園區的新建廠房。

世邦魏理仕研究部指出,在企業自用需求支撐,全台廠房買賣金額已連六季突破百億元水準,對市場形成穩定支撐。今年前三大商用不動產交易就有兩筆都是高科技製造業購置產業園區內廠房。

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表示,雖然今年美國對等關稅、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商用不動產的購置決策趨於謹慎,但10月陽明海運以112.2億元大手筆買下「華固中央置地」,在第四季開出大紅盤後,已大舉提振商用不動產市場信心,不過成交單價要再成功創下新高,相對有些難度,預期接下來如何務實調整開價,甚至讓利求成交,方為上策。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1026000124-260202?chdtv




2025/10/27
中古屋買氣有回籠跡象 8月成屋待售量9.3萬戶 連三月下滑

新舊屋買氣現分歧,據樂居網最新數據,當前房市買氣吹冷風,惟房市在今年7月新舊待售存量出現交叉。記者陳正興/攝影


新舊屋買氣現分歧,據樂居網最新數據,當前房市買氣吹冷風,惟房市在今年7月新舊待售存量出現交叉,成屋市場賣壓連三月下滑,8月降至93,049戶,顯示中古屋買氣有回籠跡象;反觀新屋市場一路飆高,未完全揭露的9月已衝上170,586戶、賣壓為五年新高。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分析,排除商辦、廠辦案後,全國二手屋待售存量在5月一度逼近10萬戶大關,創下統計以來新高紀錄。不過,從6月開始,待售存量由高點連續二個月下滑,至8月的93,049戶,較最高峰減少逾6,000戶,中古屋市場賣壓緩解,而且是央行祭出第七波打房以來首次連三個月減少。

何世昌觀察,對照成屋市場交易情況,四大房仲公布的8月與9月成交量雖呈現月減、年減,但減幅有收斂跡象,意味著中古屋市場買氣有打底的跡象,以致賣壓逐月緩解,顯示成屋市場因屋主持有成本較低,價格上較有讓利空間,使買氣有回籠跡象。

成屋市場除了較有讓利空間,推升買氣上升外,不少屋主可能認為眼下賣不到心目中理想價格、而且房子難賣,索性就不賣了,導致待售的供給減少,也可能使二手屋待售存量減少。

至於新屋市場,資料顯示,在2023年4月新案待售存量衝上歷史高點後,之後隨著買氣緩步上升,賣壓一路減輕,並在2024年9月來到波段新低、達117,774戶,之後待售存量增加,至今年8月已達166,191戶、寫下近兩年新高;惟在未完全揭露的9月待售存量已衝上170,586戶的五年新高,顯示新建案市場賣壓持續走高。

對照新舊屋待售存量走勢,發現新舊屋市場待售存量在今年7月出現分歧,二手屋在5月登新高後,之後賣壓逐月遞減;反觀新建案市場,下半年起待售存量一路走高。

戴德梁行總經理顏炳立表示,9月政府將新青安優惠房貸排除在限貸令之外,是要解決民怨,尤其是首購族,同時不要出現建商倒閉潮而危及金融業、危及社會,但一道政策也是兩面刃,這也會讓原本要跌的房價「沒事」,認為今年底前房價都不會跌,就是不會漲也不會跌、就是在這裡「混」。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amp/story/5621/9096364



2025/10/23
換屋族面臨買賣雙壓 限貸令被迫多準備一桶金

房貸水龍頭逐漸鬆開,鬆綁換屋族的賣屋期限,並放寬重購退稅的相關規定,對此有換屋族認為,現在貸款只能5成,加上貸款排撥、買賣談判作業時間拉長,壓力還是很大。專家也提醒,重購退稅最看重自住事實,須在2年內完成申請,還有一些眉角,需特別注意。

有換屋族指出,雖然政府將出售舊屋期限從1年延長到18個月,但實際上幫助仍有限。(圖/TVBS)有換屋族指出,雖然政府將出售舊屋期限從1年延長到18個月,但實際上幫助仍有限。(圖/TVBS)

換屋族在當前房市不景氣環境中面臨多重挑戰,一位想將公寓換成電梯大樓的陳先生,在看了十幾間物件後,發現賣方價格沒有太大異動,有些價格甚至開得更高。陳先生指出,由於他名下已有一間房子,若要購買第二間房屋,根據限貸令只能貸到五成。雖然政府將出售舊屋期限從1年延長到18個月,但陳先生認為實際上幫助有限,因為主要問題是賣房時間變長,加上買方貸款也需要更長時間處理。

政府除了鬆綁時間限制外,在重購退稅規定上也有所放寬。財政部發布解釋,納稅義務人列報扶養的未成年子女,出售自用住宅並已繳納財產交易所得稅,若在完成移轉登記後2年內由同一子女再購買自用住宅,就可依《所得稅法》申請扣抵或退還綜合所得稅。


理財顧問廖嘉紅表示,過去有些人將房屋登記在未成年子女名下,但在重購退稅方面可能無法適用。一般民眾自用住宅的重購退稅是一個很大的福利,如果能夠透過再次買屋時將稅金退還,對換屋族來說會更容易。

地政士賴宗炘認為這項放寬影響很大,因為現在許多人關注財產傳承,如父母將不動產給予子女,若子女無法享用重購退稅會比較可惜。這項規定主要針對105年前贈與給子女的案例。
 

每年有大量換屋族因不熟悉法規機制,導致錯失申請退稅機會。(圖/TVBS)每年有大量換屋族因不熟悉法規機制,導致錯失申請退稅機會。(圖/TVBS)


專家指出,每年有大量換屋族因不熟悉法規機制,導致錯失申請退稅機會,損失數十萬元稅金。符合重購退稅的要件包括: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需辦戶籍登記並實際居住;出售前一年無出租營業使用;需在2年內完成申請。陳先生也認為,換屋過程中,賣方需繳納土地增值稅、契稅和仲介費,而購買新房子時還需繳納契稅、印花稅和仲介費,總計需要額外支出不少。他希望政策能放寬,讓單身族的直系親屬如父母也能加入重購退稅的行列。

賴宗炘強調,重購退稅最看重的是自住居住的事實。國稅局最基本的審核標準,是看水電使用情況,不能是低度用電或空屋。其他可作為自住事實佐證的包括,在附近店家消費記錄、網購送貨地址,甚至擔任社區管委會委員等。專家也指出民眾容易混淆不同稅務規定。自用住宅地價稅可適用於本人、配偶和直系親屬設籍的情況,但自住的房地合一稅則只適用於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之一。若誤將父母設籍在內,可能無法適用10%優惠稅率及400萬免稅額度。


廖嘉紅補充說明,若確實設籍並自住在房屋內,實際居住滿6年,可享有400萬的免稅額,稅率也可降至10%。

在房市寒冬中,有剛性需求的換屋族不論買屋賣屋,都面臨時間限制的雙重壓力,必須了解節稅相關規定,才不會錯失申請退稅的機會。




資料來源:https://news.tvbs.com.tw/life/2998466



2025/10/22
以建築為本,啟動淨零轉型——淨零建築引領 ESG 治理新典範

為推動產業園區邁向 2050 淨零排放目標,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今(21)日舉辦「114 年產業園區智慧淨零建築跨領域產業交流座談會」南部場,聚焦建築能效、碳管理、ESG 治理與綠色金融。活動於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高雄管理處舉行,吸引產官學研兩百餘位代表出席,現場凝聚政策與產業的高度共識。


114年產業園區智慧淨零建築跨領域產業交流座談會」南部場於高雄舉行,吸引產官學研逾兩百位代表與會,共同探討建築能效、碳管理、ESG治理與綠色金融策略

114年產業園區智慧淨零建築跨領域產業交流座談會」南部場於高雄舉行,吸引產官學研逾兩百位代表與會,共同探討建築能效、碳管理、ESG治理與綠色金融策略


政策導向:建築是推動國家淨零的關鍵引擎
高雄市政府副秘書長王宏榮在致詞時指出,「以建築為本,啟動淨零轉型,是城市治理的核心策略。建築部門不僅是能源消耗的重要來源,更是創能與減碳的最大潛能所在。當政府、產業與學界能共同打造一個具備數據治理、能源循環與碳權價值的建築環境,城市的永續韌性才能真正被激活。」

他強調,高雄作為全台最具代表性的產業與港灣城市,正在積極導入綠建築、再生能源與節能改造政策,並與中央政策接軌,「以高雄為試點,建立可被複製的淨零城市模型,讓城市更新與產業升級並行,帶動在地企業轉型,讓高雄成為引領台灣淨零建築的示範基地。」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主任秘書欒中丕也在分享時指出,建築部門是國家邁向 2050 淨零轉型的核心之一,未來將以「智慧 × 節能 × 創能 × 管理」為四大主軸,推進建築能效與再生能源整合。他強調:「建築的價值不僅止於空間使用,而是能源循環、碳權治理與數據管理的整合體系。」建研所將持續推動智慧化、節能化與低碳化,並以公部門帶頭示範,逐步建立從規劃設計、材料選用、施工監測到運轉維護的全生命週期碳管理制度。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主任秘書欒中丕(左二)致詞時特別強調建築能效的重要性。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主任秘書欒中丕(左二)致詞時特別強調建築能效的重要性。


主任秘書欒中丕說明,目前已透過建築能效標示制度與公有建築補助計畫,推動全國多起能效評定案,其中已有大量個案達到「近零碳建築(1+級)」水準;更有案場透過綠電購證成功晉升「淨零建築(0 級)」,展現我國在亞熱帶氣候區推動近零碳與淨零示範的實質成效。

專家觀點:從彩繪光電到立面牆發電,淨零建築的再定義
Join It Sustainable Tech. Co., Ltd. 創辦人薛煒立 以「淨零建築轉型帶來的循環經濟」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指出:「淨零建築不是單一技術的勝利,而是一場跨領域治理的協奏。當每一度電、每一噸碳都有可稽核的 Impact,建築就能從成本中心變為收益引擎。」

在一起永續創辦人薛煒立於簡報中解析「節能 × 創能 × 儲能 × 智能」的四大策略,說明淨零建築如何透過AI能源管理與立面發電設計,實現「碳排與電費同步下降」的新永續模式。

在一起永續創辦人薛煒立於簡報中解析「節能 × 創能 × 儲能 × 智能」的四大策略,說明淨零建築如何透過AI能源管理與立面發電設計,實現「碳排與電費同步下降」的新永續模式。


薛煒立以「彩繪光電立面牆」技術為例,說明如何讓建築外殼兼具美學、隔熱與創能功能,形成可回收、無光害且具備碳權價值的新世代綠建築;當立面會發電、外殼能減碳,城市的每一面牆都能變成碳匯資產,把 CapEx 轉為可預期現金流與 IRR。

產業共識:從工業區出發,建構綠色示範鏈
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總會長許正雲指出,工業區是全台能源使用密度最高的區域,也是最具轉型潛力的主力:「從工業區啟動淨零建築,能讓減碳不只是環保,更是競爭力。全球供應鏈要求碳足跡透明,若建築能自發自用綠電並取得碳權,台灣企業就能在國際市場走得更穩、更遠。」他並肯定建研所與產學界的協作機制,呼籲政府持續建立「建築 × 能源 × 金融」的政策橋樑,讓企業投資更具誘因,形塑示範園區群聚效應,使成效可量化、可驗證。

聯盟觀點:以產業協作打造國家淨零典範
台灣智慧淨零建築產業聯盟秘書長孟義超表示,聯盟長期推動跨域協作與示範建築落地,整合研發能量與政策資源,讓淨零建築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可行策略:「淨零建築的關鍵在於制度與驗證,而非口號與示範。唯有建立量化指標、導入 MRV 稽核體系,才能真正與國際碳市場接軌。」他強調,聯盟將持續協助中央與地方政府落實建築碳盤查標準化、材料循環再生、數位能源管理等工作,確保企業快速接軌國際投融資與碳權市場。

綠色金融:ESG 與碳權制度形成新資本邏輯
財團法人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經理張朝智指出,隨著碳費上路與減量額度機制啟動,金融體系正以 ESG 績效 + 可驗證的減碳數據作為授信依據:「能提供碳盤查與能源稽核數據的企業,將以更低利率取得綠色融資。淨零建築是企業連結綠色資本市場的最佳入口。」

智慧整合:數位科技驅動建築能效革命
中華電信企業客戶分公司 企業客戶服務處建築工程服務科蔡仲璜科長分享,AIoT + EMS 的導入,能即時追蹤建築耗能與碳排,透過數據決策讓節能成果可度量、可驗證、可交易:「智慧建築的價值不僅在科技,而在治理。唯有數據被市場信任,ESG 才能成為企業真正的競爭力。」

高雄市政府副秘書長王宏榮(前排右六)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代表、台智盟代表、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及產學界⋯等代表合影,共同宣示推動產業園區淨零建築轉型、落實ESG永續治理的決心。

高雄市政府副秘書長王宏榮(前排右六)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代表、台智盟代表、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及產學界⋯等代表合影,共同宣示推動產業園區淨零建築轉型、落實ESG永續治理的決心。


以建築為起點,讓台灣成為亞洲淨零典範
此次座談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主辦、社團法人台灣智慧淨零建築產業聯盟執行,並獲農業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及多家企業支持。會議最終凝聚共識:從建築出發、以政策引導、以金融撬動、以產業鏈落地,是台灣邁向 2050 淨零轉型的關鍵戰略。

薛煒立總結:「淨零是一種治理邏輯,更是一種國家策略。當台灣能以建築為起點,連結能源、金融、製造與數位的循環經濟鏈,就能創造屬於台灣的綠色影響力。」



資料來源: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41601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目錄

  • 房地產新聞
  • 產業經濟新聞
  • 區域相關新聞
  • 園區快訊
  • 公司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