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

最新消息

  1. 首頁
  2. 最新消息

2025/09/30
民眾對房價預期 降溫

央行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逾一年,重挫房市信心,現在市面上的投資客群幾乎銷聲匿跡,民眾對房價走勢的看法也出現明顯轉變。根據中信房屋第3季宅調查結果顯示,有56.7%的民眾認為房價將持平,23%的民眾認為可能下跌,僅20.3%預期房價上漲,對比去年第4季的宅調查數據,當時僅11.5%看跌、29.1%看漲,顯見民眾對房價的看漲預期已有所降溫。

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指出,過去許多人深信房價只漲不跌,但近一年來的市場表現顯然已打破這一迷思,當前房市進入盤整階段,蛋黃區因供需穩定,房價相對有撐;然而部分僅靠建設題材支撐、生活機能尚未完善、且房價明顯超漲的蛋白區或新興重劃區,隨著投資客大量離場,區域房價也出現鬆動跡象。

近一年建商停工與爛尾樓事件頻傳,也讓不少民眾對預售屋購買感到擔心。為保障消費者權益,內政部預告修正《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重點聚焦三大方向,包括購屋款專款專用、明載信託帳號、提供權益說明書,旨在避免建商資金挪用或資訊不透明,導致購屋民眾權益受損。

根據中信房屋第3季宅調查,只有7.7%民眾認為內政部此舉能明顯提升購買意願。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9032655?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2025/09/30
科技業與傳產搶進台北辦公市場!

三年砸下 708 億元購屋


受產業景氣及金融環境影響,辦公市場買賣氣氛連帶受影響,今年前 9 月台北市辦公市場交易量較去年同期減幅約 20%,但受惠於產業剛需基本盤支撐,台北辦公市場連三年來,仍維持兩百億元以上的成交熱度,值得關注的是,關鍵買方除了近年最夯的新興科技業外,資金雄厚的傳產企業也是辦公室購買大戶。

上市櫃法人三年內砸 708 億元購置辦公與廠辦

據信義全球資產公司統計,今年截至 9 月 20 日為止,上市櫃法人台北辦公市場交易額為 215 億元,這是市場連續第三年來站上兩百億元水位。累計近三年,上市櫃法人已在台北市投入 708 億元購置辦公與廠辦產品。

科技業成最大買家,近三年投入 238 億元

總經理林三智分析,近年台北辦公市場買盤以自用需求為主,AI、半導體等新興科技發展,推升相關廠商及供應鏈業者辦公空間需求,科技業躍居重量級買方。

總計科技業近三年在台北共投資 238 億元購置辦公室,包括:崇越科技於 2023 年砸下 54 億元購入內科洲子街全棟大樓;台達電 2024 年以約 48 億元包下內科利豐大樓、瑞光大樓;祥碩科技今年以 19 億元入手全球新創科技中心部分樓層。

圖源:信義房屋提供

傳產資金進場,三年內投資 168 億元

其實另一產業也挾著雄厚資金進場。總經理林三智說明,許多傳產企業營運穩健,多年來累積豐厚的資產底蘊,除了考量自用需求外,在通膨環境及金融市場多重不確定性下,企業主更重視靈活的資金配置及資產活化,辦公產品成為企業布局熱門標的。

近三年傳產業者在台北市共投資 168 億元購置辦公產品。包括:金地遠實業 2023 年時以 72 億元買下新光中山大樓部分樓層;統一超商今年透過信義全球資產公司以 43 億元包下內科 V PARK 全棟大樓。

內科園區累計交易 290 億元,穩居熱區之首

台北辦公市場交易最熱區,由內科園區拿下,近三年累計交易量達 290 億元。總經理林三智分析,內科園區有成熟的產業發展題材,辦公室買賣單價比起市區大樓也更有競爭力,加上屋齡普遍較新,買方通常不需負擔過高的裝修費用,使得內科躍居台北辦公市場交易重心。

大坪數總部型辦公室受矚目,整棟產品稀有

進一步分析,在近三年內科成交辦公產品中,千坪以上(含整棟)交易件數佔約 48%,顯見大坪數、企業總部產品受買方高度關注。信義全球資產公司於內科堤頂大道有全新落成整棟辦公大樓銷售中,3,594 大坪數使用空間,滿足企業多元辦公使用需求。

業務總監康錫晃表示,全棟產品在市場中具備高度稀缺性,不僅空間規劃可直接因應企業需求量身打造,還可藉由大樓冠名提升品牌形象與廣告效益,是目前內科市場中少見的優質產品。

台北市中心辦公需求穩定,高價使買氣放緩

總經理林三智說明,除了內科聚落,台北市區核心商圈也是辦公市場焦點。市區辦公產品位在精華商業區、大樓具指標性與知名度、更有後續都更改建效益等優勢,持續吸引買方目光。

但隨著市中心屋齡較新的指標商辦大樓單價陸續推升至百萬元水準,價格超出部分買方預期,致使洽談時程拉長,是今年辦公交易熱度趨緩的主因。

因此,建議有處分需求的屋主,在定價策略上可貼近市況彈性調整,適度價格修正將有助於縮短洽談週期,提高市場接受度,加速在今年完成成交進程。


資料來源:https://applealmondrealty.com/posts/43495



2025/09/30
科技業躍最大買家 囊括商用不動產指標案

今年科技業購置廠房、辦公等商用不動產,買氣強勁。圖/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科技業購置廠房、辦公等商用不動產,買氣強勁。圖/本報資料照片


儘管美國對等關稅為台灣經濟帶來隱憂,衝擊以外銷出口為導向的產業擴張動能,但電子高科技產業對於擴張廠房、自用辦公需求,總體市場仍穩健。


最新調查顯示,科技業已躍居為2025年前三季商用不動產市場的最大咖買家,至少砸下500億元;其中年度前三大指標案買家分別為台達電、日月光半導體、遠見科技,都被科技業囊括。

今年科技業購置廠房、辦公等商用不動產,買氣強勁,至少斥資503億元,占全台商用不動產成交金額1,224億元,已超過四成,躍居為最大買家。

觀察2025年以來成交金額最高的前三筆商用不動產,全數都被科技業包辦。包括台達電以69.5億元,買下泰豐輪胎楊梅廠;日月光半導體斥資65.0億元,買下高雄路竹穩懋半導體廠房;遠見科技以62.4億元買下桃園廠房。前三大成交案,都被科技業寫下紀錄。

除此此外,今年交易金額排名第四高的商用不動產,買主也是科技業,和碩聯合科技以56.4億元買下桃園廠房,也是今年的大手筆。

第一太平戴維斯資深協理丁玟甄表示,其中台達電斥資69.5億元購買泰豐輪胎位於桃園科技工業區的廠房,創下近十年來桃園市廠房最高交易;另外今年日月光半導體購置不動產,也是來勢洶洶,統計去年至今,日月光投控及集團旗下的企業,包括矽品及日月光半導體等,購置商用不動產累計就高達207億元。

丁玟甄分析,科技業在今年前三季累積購置商用不動產的金額,已突破503億元,雖然比去年同期小幅減少16%,但在關稅戰及國際情勢不確定性的影響下,科技業表現已超出原先預期。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930000201-260210?chdtv



2025/09/30
買房別再盲目追高!2025房市新法則

掌握「三抗跌、三不碰」穩渡波動期

買房別再盲目追高!2025房市新法則:掌握「三抗跌、三不碰」穩渡波動期


買房別再盲目追高!2025房市新法則:掌握「三抗跌、三不碰」穩渡波動期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2025年的房市,依舊籠罩在政策與市場交錯的迷霧之中。央行連續數季維持利率「凍漲」,意味著升息壓力暫緩,但同時選擇性信用管制依舊緊縮,並未出現鬆綁跡象。這種「資金無法大舉湧入、剛性需求卻仍在」的矛盾局面,讓房市走向更添不確定性。網友焦慮詢問:「到底該進場,還是觀望?」專家則直言,雖然整體市場高檔震盪難免,但有三類產品在供需結構與資金布局下,展現出相對抗跌的特質。


首先,市場普遍認為,「捷運宅」仍然具備強大韌性。


交通便利不只是自住需求的首要條件,也是轉手時的保值關鍵。尤其在雙北與新竹科學園區周邊,軌道經濟效應讓通勤需求穩固,即便總價高,仍有穩定的剛性買盤支撐。專家指出:「房市不景氣時,交通便捷的產品仍有人承接,因為日常需求不會消失。」


其次,小宅產品持續發燒。


由於房價基期高企,市場總價帶逐漸壓縮,20坪左右的2房或2+1房,已成為首購與小家庭最能負擔的選項。與其等待大環境下修,許多買方轉而追求「小而巧」,這類產品因貸款門檻相對可控,空屋率低,抗跌力道相對強。


第三類則是「具備產業支撐的區域型住宅」。


以台南、高雄科學園區周邊為例,科技廠進駐不僅帶來就業機會,也形成住房需求的長期支撐。不同於純投資炒作,這些區域的需求來自實際人口與產業結構,因此即便市場景氣波動,價格下修幅度往往有限。


然而,市場另一面卻不容忽視。專家提醒,大

坪數豪宅、純投資型商辦與偏遠重劃區,則屬於風險較高的區塊。當利率不降、資金面偏緊,這些產品的成交週期勢必拉長,議價空間也隨之擴大。對於投資人來說,若缺乏長期資金實力,輕率進場可能會成為資金套牢的開始。


M觀點:

2025年的房市,既不是全面崩跌,也不是再度起飛,而是進入「政策壓制、剛需支撐」的膠著期。對自住族而言,選擇交通便利、總價合理的小宅,仍是較為穩妥的策略;對投資族來說,與其追逐短線利差,不如關注具備產業發展與人口支撐的區域,才能兼顧保值與長期收益。房市走向雖難以預測,但只要掌握核心需求與供需平衡,就能在迷霧中找到相對清晰的方向。



資料來源:https://94m.com.tw/articles/01361b



2025/09/25
北市辦公市場交易連3年破200億!

科技、傳產業搶進,企業總部最愛區域曝光


台北市辦公市場雖在景氣與金融環境變動下出現降溫跡象,但長期剛性需求仍支撐成交熱度。今年前9月交易額達215億元,雖較去年同期減少約2成,仍延續3年「2百億俱樂部」紀錄,顯示市場的抗跌韌性。

根據信義全球資產公司統計,自2022年至2024年,上市櫃法人已在台北市投入708億元購置辦公與廠辦產品,其中自用需求占大宗。AI、半導體及相關供應鏈成為市場主角,三年累計投資高達238億元。崇越科技、台達電、祥碩科技等業者接連出手,從內湖洲子街整棟大樓到全球新創科技中心,科技業正以「企業總部化」思維鞏固地位。


信義全球資產總經理林三智指出,科技業的進場,反映出數位轉型與新興技術對空間的高度需求,「不論是AI運算能量的擴張,還是國際供應鏈的布局,科技公司都必須同步擴張辦公空間,以因應人才、研發與營運需求。」

傳產資金雄厚靈活資產配置

除了科技業,傳統產業也悄然成為另一股穩健買盤力量。3年來傳產業者在台北市的購置金額達168億元。金地遠實業以72億元買下新光中山大樓部分樓層,統一超商則豪擲43億元包下內科V PARK大樓。

林三智分析,傳產企業經營多年累積深厚資產底蘊,在通膨與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升高的環境下,辦公產品既能滿足自用需求,也能兼顧資產配置,成為風險分散的重要工具。「辦公大樓的穩定租金收益與資產保值效果,對傳產業主而言是一個可以抗衡市場波動的選項。」

內科交易熱區千坪總部產品當紅

若從區域分布來看,內湖科技園區堪稱台北辦公市場的「火力展示場」,近3年累計交易額達290億元。除了產業聚落成熟與屋齡新穎的優勢外,辦公單價相較市中心更具競爭力,使其躍升為交易核心。

統計顯示,近3年內科園區成交產品中,千坪以上(含整棟)交易件數佔比接近一半,反映大型企業總部需求正快速成形。信義全球資產業務總監康錫晃進一步指出,全棟辦公產品具有高度稀缺性,除可依照企業需求量身規劃外,大樓冠名效益更能提升品牌形象,是企業「買大樓、做名片」的最佳範例。

市中心價高交易周期拉長

然而,市中心核心商圈依舊是另一個焦點。位於精華地段的商辦產品,不僅因為地標性與知名度吸引買方,還帶有未來都更與改建效益。但隨著新商辦單價突破百萬元水準,價格超出部分買方預期,導致交易洽談周期拉長,成為今年熱度降溫的主因。

林三智提醒,屋主若有出售計畫,應依市場實況靈活調整定價,「適度價格修正,不僅能縮短洽談時間,更有助於加快成交,在景氣不確定性升高的情況下,掌握時機尤其關鍵。」

展望:剛性需求續存資產配置策略分化

展望後市,台北辦公市場雖受到總體經濟與金融環境影響,但剛性需求仍將提供支撐。科技業持續擴張與傳產資金轉進,構成市場雙引擎;內科園區則因具價格競爭力與產業聚落效益,預期將持續扮演交易熱區角色。

對企業而言,購置辦公大樓不僅是空間需求,更是資產配置與品牌經營的策略選擇。在台北市辦公市場「價高、量穩」的格局下,如何在核心商圈與新興園區間做出最合適的布局,將成為企業未來3到5年的關鍵課題。

北市辦公市場近3年主要買盤(2022~2024)

類別

投資金額(億元)

代表企業與案例

科技業

238億元

崇越科技:2023年砸下54億元購入內湖洲子街全棟大樓

傳產業

168億元

金地遠實業:2023年以72億元買下新光中山大樓部分樓層

總計:近3年上市櫃法人共投入708億元,其中科技業與傳產業共佔406億元,超過整體的5成7

資料整理:魏鑫陽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5%8C%97%E5%B8%82%E8%BE%A6%E5%85%AC%E5%B8%82%E5%A0%B4%E4%BA%A4%E6%98%93%E9%80%A33%E5%B9%B4%E7%A0%B4200%E5%84%84-%E7%A7%91%E6%8A%80-%E5%82%B3%E7%94%A2%E6%A5%AD%E6%90%B6%E9%80%B2-%E4%BC%81%E6%A5%AD%E7%B8%BD%E9%83%A8%E6%9C%80%E6%84%9B%E5%8D%80%E5%9F%9F%E6%9B%9D%E5%85%89-134309565.html





2025/09/25
78萬 北士科商辦坪價攀高

「遠雄商舟」去年與今年入手價差近二成

北士科示意圖。 記者朱曼寧/攝影

北士科示意圖。 記者朱曼寧/攝影


台灣房屋彙整實價登錄最新資料,在今年5月輝達(NVIDIA)宣布海外總部落腳北士科重劃區後,區內新商辦「遠雄商舟」6月以總價約3.18億元、每坪成交均價約達78萬元,創下此商辦每坪單價新高紀錄。

據實價登錄資料,目前北士科重劃區商辦最高每坪成交價落在文承路上的「士科之芯」,每坪成交價逾86萬元。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表示,輝達相中的北士科T17、T18基地,地上權為新光人壽得標,土地則為台北市政府所有,目前該案仍處於三方商議的階段,最快9月底輝達總部的興建方案就能拍板;不過,無論輝達總部最終是採用哪種方案推進,北士科都是檯面上的唯一選項,也讓北士科的產業紅利不斷發酵,吸引企業布局卡位。

據實價資料顯示,北士科重劃區內、位在福善路的「遠雄商舟」,去年預售時每坪成交均價約在65~69萬元,但今年4月前、每坪成交均價已達73~75萬元,短期漲幅約在一成左右。

不過,今年5月輝達宣布海外總部進駐北士科重劃區後,最新6月「遠雄商舟」商辦一口氣成交兩戶、共446.32坪,交易總價約3.18億元、每坪成交均價約達78萬元,創下該商辦每坪單價新高紀錄,去年與今年入手價差約一、二成。

第一建經研究中心副理張菱育指出,目前已購入北士科商辦的法人,不乏有企業總部需求的科技業、電子業,以及看好此區未來發展的投資型買方,搶先卡位等待增值與獲利機會,接下來若輝達正式進駐,可望再掀新一波北士科房市買氣,「輝達效應」威力展現。

陳定中指出,由於輝達與新壽的MOU在今年9月底屆滿,最快本(9)月底輝達總部的興建方案就能拍板,若屆時三方仍喬不攏,也還有兩個可能備案,包括北市府先與新壽合議解約後,再跟輝達直接接洽,或是另擇北士科的其他市有地,並整合周邊土地滿足輝達需求。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9027648



2025/09/25
科學園區上半年業績攀峰

國科會昨(24)日表示,科學園區2025年上半年營業額再創新高,達2.74兆元,年增26.74%。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表示,以目前接單來看,今年全年上看5.5兆元營業額,預料再創佳績。

國科會昨日舉行「科學園區2025年上半年營運記者會」,受惠於台灣半導體產業完整供應鏈優勢,及在先進技術開發與產能方面持續投入研發及提高產能利用率,園區營業額表現亮眼。

國科會表示,上半年全球高科技產業受惠AI應用加速滲透,雲端服務與邊緣運算投資增長,半導體產業需求仍持續增長。科學園區上半年營業額2.74兆元史上最佳成績,其中竹科0.82兆元,年增11.47%;中科0.54兆元,成長8.14%;南科1.38兆元,成長48.78%。

吳誠文表示,科學園區營業額不斷創高,「意義非常重大」,展現出產業蓬勃發展的強大動能,不僅直接貢獻稅收,帶動外資投資台灣資本市場,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都非常重要。

展望今年下半年,國科會表示,國際間匯率、關稅政策變化及232條款措施等,仍為科學園區主要挑戰,並須密切關注AI產業變化動態,慎防市場修正時對出口動能及供應鏈穩定造成衝擊。

國科會認為,整體而言,園區廠商應持續提升供應鏈彈性、強化自身核心價值及快速應變能力,參考園區2025年上半年營運趨勢與各大研究機構預測2025年經濟成長率,預估2025年科學園區全年營業額在多變的局勢中仍能穩健成長。吳誠文指出,全年營業額應可達5.4兆元,有機會達5.5兆元。

若觀察三大科學園區各產業,國科會分析,上半年積體電路產業持續受企業級解決方案與AI終端設備需求帶動,營業額成長34.33%。

光電產業則在AI新產品需求推動及廠商具備垂直整合及研發的優勢,及完善產業鏈布局,並受惠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面板拉貨效應與不斷電系統銷售之大幅成長,營業額成長7.25%。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9027678



2025/09/24
天龍國房市三大價格指標 齊跌

北市地政局依據實登資訊統計,今年6月北市住宅價格指數、住宅總價、住宅單價的三大指標,同步下跌至前波高點之前,其中住宅價格指數、住宅總價更是雙雙回落到近14個月最低點。圖/本報資料照片

北市地政局依據實登資訊統計,今年6月北市住宅價格指數、住宅總價、住宅單價的三大指標,同步下跌至前波高點之前,其中住宅價格指數、住宅總價更是雙雙回落到近14個月最低點。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北市住宅價格指數、住宅總價、住宅單價三大房價指標

台北市住宅價格指數、住宅總價、住宅單價三大房價指標


金龍海嘯打房,把天龍國房價打回去年4月水準,陷入量縮價跌格局。北市地政局依據實登資訊統計,今年6月北市住宅價格指數、住宅總價、住宅單價的三大指標,同步下跌至前波高點之前,其中住宅價格指數、住宅總價更是雙雙回落到近14個月最低點。


市場專家認為,房市正處於「沒什麼人想賣、沒什麼人想買」階段,最大關鍵還是在於申請房貸面臨不確定性。


北市地政局22日公布6月「實價登錄價量動態」指出,6月住宅價格指數127.57、月跌0.38%,創下近14個月最低紀錄,回到去年4月水準,年跌幅約0.55%;標準住宅總價方面,平均每戶約2,021萬元、跌至近14個月最低量;至於標準住宅單價,每坪64.36萬元、跌至近12月新低,三大價格指標都同步衰退。


就產品類型方面,只有公寓硬挺,住宅價格指數112.41,月微增0.04%;電梯大樓、小宅的表現疲弱,大樓住宅價格指數138.52、月跌0.43%,小宅月跌1.13%。


觀察全市、大樓、公寓及小宅之月線、季線及半年線趨勢,除公寓月線微漲外,其餘皆下跌。


至於交易量方面,6月實價登錄件數共519件,月減13.36%、年減41.69%;交易總額163.37億元,月減3.88%、年減38.91%。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分析,目前房市呈現買房意願正在打底、賣房意願深不見底的態勢,據國泰金公布2025年9月國民經濟信心調查結果,國人賣房意願持續下探,認為目前是賣房時機的比率較8月減少1.3個百分點。認為現在是買房時機的比率則反彈至19.3%,較8月增加1個百分點。這顯示,現在的房市處境十分尷尬,可謂「沒什麼人想賣、沒什麼人想買」。


何世昌分析,目前房市最大問題,還是在於房貸困境;無法順利獲得房貸的不確定性,讓「想買的買不了、想貸的貸不到、想賣的賣不掉」。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923000225-260210?chdtv





2025/09/24
房貸持續緊縮!申貸前三步驟+五實戰提醒

房產小學堂

好房網雜誌 2025 SEP.No.137

史上最強打房威力持續增加!最近新聞最常看見的消息,無非是許多購屋者因為申辦貸款卡關,有的要等上二、三個月,甚至有的銀行已暫停收件,讓不少人只好忍痛解約。政府的打炒房初衷,到底影響了哪些人?面對最強限貸令,該如何解套?


王小姐原本計畫今年夏天搬進預售新宅,卻沒想到交屋前夕卻面臨「貸不下來」的窘境。她在二○二二年買下一間兩房預售屋,當時市場熱絡,銷售人員掛保證說貸款八成不是問題。


如今兩年過去,卻意外面臨央行祭出溯及既往的限貸令,房貸利率也從當時的一.六%飆升至三%以上。由於名下已有一戶,銀行僅願意貸出總價三成,讓她瞬間多出百萬元資金缺口,眼看就要違約,王小姐懊悔當初太相信代銷說的話。


不只是王小姐,全台像她一樣面臨資金難題的購屋者愈來愈多。限貸令實施滿一週年,政策原意在打擊炒房與多屋族,但實際影響早已擴及換屋族、首購族甚至房市業者。究竟限貸令對哪些族群影響最深?面對高利率與低成數的雙重壓力,不同購屋人應該如何調整策略?


Q1.限貸令持續影響哪些人?市場現況又如何?

A:限貸令滿週年!中央銀行自去年九月啟動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俗稱「限貸令」)後,而今年六月的央行理監事會議上,央行總裁楊金龍也宣布沒有要放寬信用管制措施,市場觀望氣氛日益濃厚。

永慶房屋契約部資深經理陳俊宏與薪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均指出,這項政策對資金銜接緊繃的投資客與換屋族群造成最直接衝擊。而根據最新實價登錄與六都移轉數據,全台房市「量縮價下修」成為當前主要格局。

根據台北市地政局資料,今年六月份台北市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僅二○三七棟,年減二十二.二%,其中中正、松山與大同區跌幅介於三十九%至四十三%之間,蛋黃區信義、大安、中山也均下滑逾三○%。整體六都上半年移轉棟數合計約十萬棟,年減幅高達二十七%,今年移轉可能出現近七年來首度跌破三十萬棟。

隨著市場交易量的大幅度萎縮,目前市場現況從購屋族到產業鏈上下游,已全面受到衝擊。購屋族當中,鑒於政策初衷,便是要緊縮首購族以外的購屋資金,因此包含換屋族、多屋族都面臨貸款困難的挑戰,而隨著市場資金稀缺,首購族雖不在政策守備範圍,卻也面對利率一路攀升,以及貸款成數下修的困境。

與此同時,交易量持續下探,以成交才有收入的房屋仲介到新建案代銷公司,也迎來最嚴峻的生存危機,何世昌就曾表示,到今年底房仲店將收掉近二○○家,代銷公會理事長戴嘉聖也苦笑稱同業都選擇放大假去了。

也有建商業者也證實,建商同樣面臨資金壓力,土建融審核亦趨嚴格,中小型建商貸款瓶頸頻傳,傳出排隊撥款延宕的案例,使得部分建案延後公開銷售或交屋、甚至轉向商辦、長照、旅宿等穩定收益項目,以因應現金流壓力。

近期多家中小型開發商與營造廠傳出財務危機。例如花蓮有爛尾樓、桃園營造廠停工。最新消息指出,台中合總建設及全勝營造因政策影響經營,資金周轉困難,七月三十一日起所有建案全面停工,影響範圍包括台中沙鹿、龍井和雲林。

Q2.限貸令誰受影響最深?不同族群該如何因應?

A:投資客:衝擊最深,幾乎被鎖死 影響程度:★★★★★

1.第三戶及以上貸款成數僅三成,全面取消寬限期,資金成本攀升,實務上甚至有投資客表明第三戶以上根本貸不到款,只能全現金交屋。過往高槓桿操作已無法再進行,即便可貸款,房貸利率也攀升到三%以上,報酬被嚴重壓縮。

2.預售屋投資客面臨交屋申貸困難,短期內若籌不到貸款差額,無法成功轉約,只能選擇斷頭違約窘境。

3.市場交易明顯冷卻,短期轉售獲利模式崩潰。

因應建議▲

★暫停短期投資策略,汰弱留強,觀望市場恢復資金流動性。

★調整為低總價、長期收租型投資或小宅產品。

★若仍進場,應大幅提高自備款比例,短期內面臨交屋資金需求,可考慮尋求親友或是與開發商談彈性付款方式。

換屋族:政策誤殺高風險群 影響程度:★★★★☆

1.名下有房想要換屋的民眾,第二戶房貸面臨只能貸款三成風險,縱使簽署切結書,保證一年內出售第一屋換取較佳貸款條件,若因買氣受挫未完成,銀行將追回貸款差額並取消寬限期,造成財務雙重壓力。

2.二○二○年至二○二二年購買的預售屋現湧現交屋潮,早期簽約者可能「交屋變難貸」。有房市專家就直言,限貸令中的溯及既往策略傷及無辜,尤其預售屋的購屋民眾必須受第七波限貸的約束,貸款無門,大量交屋潮將面臨解約、斷頭、糾紛四起的困境。

因應建議▲

★優先選擇「先賣後買」以避免舊屋未售狀況。

★若採「先買後賣」方式,應預留足夠現金流與備用貸款來源款。

★簽署切結書前務必評估出售時程與資金狀況。

首購族:表面無懼,內裡壓力增 影響程度:★★★☆☆

1.名義上享有最高八成貸款與寬限期,但實務僅限「無房無貸」者。

2.銀行審核更為謹慎,實際貸款成數常落在七○%以下,月付負擔大增。

3.貸款撥款時間長、申請流程繁瑣,常影響交屋時程。專家指出:「儘管首購族表面受惠,但高利率與自備款壓力明顯升高。」

因應建議▲

★準備至少三成自備款,以應對銀行實際核貸成數。

★比較不同銀行與非銀行體系(如信用社、壽險)的利率與核貸速度。

★在低成交量市場中,重點議價屋況好且急售物件,爭取裝潢或價格讓利。

Q3.申貸前怎麼準備?有哪些實戰小提醒?

A:在限貸令持續嚴格執行、房市流動性偏差的現況下,建議民眾在購屋申貸前可以採取「三四五」策略,做好貸款準備,降低違約風險。正業地政士事務所所長鄭文在指出,三四五意思是指三成自備款、四家銀行比貸、五個月交屋,這三個步驟是目前貸前最關鍵的黃金準備階段。(全文請見2025年9月號第137期《好房網雜誌》)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924000682-260311?chdtv



2025/09/23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關稅、降息與股市

台股有AI產業業績支撐,在關稅效應漸退及降息後,關鍵更在AI需求是否繼續攀高。(路透)

台股有AI產業業績支撐,在關稅效應漸退及降息後,關鍵更在AI需求是否繼續攀高。(路透)


每年的第四季,尤其是12月,台股漲多跌少,既是迎接新一年開始的期待,也為過去一年的營運成績算總帳,在年底更精確地修正原先研判的偏差。2024年底時,AI、台積電(2330)是股市話題的重心,2025年底的焦點改變不多;不同的是,去年美國總統川普的威力還未顯現,且當時對聯準會(Fed)的降息雖有預期,但沒有十足的保握。


川普在2025年4月初正式宣佈對進口商品增課對等關稅後,全球貿易陷入一片混亂,幾天後對超過10%稅率的暫緩命令,使提前拉貨潮進入高潮,意外地使美國前7個月的商品進口金額超過2兆美元,反較前一年同期成長約11%,貿易赤字也增高至8千餘億美元。


即將進入第四季,透過關稅作用的川普效應,對股市的衝擊雖較為淡化;不過,經濟的隱憂,仍然存在政治、地緣關係的不確定之中。台、美股市能夠不懼負面消息,頻創新高,多少是因降息及AI帶動的業績效應,被不少投資人認為是股市的漲升柴火。


有業績撐腰的AI相關廠商,確實漲得有理;然而政策利率的調降,更多資金雖可能流向股市,並因而推升出較高的股價,可是這種立即的作用,與中長期的趨勢有時並不一致。譬如本國貨幣升值,雖會降低商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但因多數買賣契約有時間約束,不會立即反映,因此往往會因數量不減但幣值提高,而使出口總值先增加,然後再反映出口數量的下降而減少。


降息的效果也常如此,反映在股市短升長降、先漲後跌的例子,並不少見。美國股市2020年之前幾波較大幅度的修正,多發生在降息循環期間。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S&P 500股價指數曾漲到超過1,500點,2009年卻跌至700點以下;在這段時間,政策利率目標值已被聯準會調降至0至0.25%的最低區間。


更早一點,2000年5月16日聯準會將政策利率調高至6.50%的高點時,S&P 500指數維持在1,500點上下,而在2001年1月降息2碼前後,雖曾短暫激勵股市,但敗象已成,網路泡沫危機發生,2001年即使連續11次降息,共調降政策利率達4.75個百分點,可是經濟陷於衰退,股市也一路走低。


從過去經驗可以發現,因為經濟隱憂而降息,股市常有修正。第四季的美股中期的走勢,雖仍視經濟是否陷入困境而定,但有AI相關產業支撐的台股,在關稅效應漸遠後,除了看美股,關鍵更在AI需求是否繼續攀高。

美國聯準會2025年第四季一定會降息,但股市不一定能再創新高;即使再創新高,可能也將十分短暫。可以期待有一時的狂歡,但稍長一點的走勢,或許會出乎不少人之所料。



資料來源: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725175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目錄

  • 房地產新聞
  • 產業經濟新聞
  • 區域相關新聞
  • 園區快訊
  • 公司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