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

最新消息

  1. 首頁
  2. 最新消息

2025/07/08
交易量縮,僧多粥少 房仲拚多角化經營 度難關

房市交易量縮、但房仲業家數高檔,僧多粥少使房仲業財務壓力大增,根據財政部統計,全台不動產仲介經紀業前四月營業額為259億元、年減20%,若平均每家公司月營業額僅不到90萬元,比起過去幾年多頭時期超過120萬元衰退幅度更大,不少房仲業者開始跨足租賃管理、危老規劃、海外不動產等多角化經營開源,降低景氣反轉衝擊。


財政部統計顯示,這波房市多頭以來,房仲業營業額從2016年景氣谷底的377億元逐年增加,2021至2023年每年均逾800億元,2024年更創下1,083億元新高。隨景氣增溫,平均每家房仲月營業額也從不到60萬元,2020年起突百萬元,2021年、2024年更逾120萬元,不過搶食大餅者激增,房仲愈開愈多,近三季以來市場交易量急縮,這段期間能夠持續獲利的房仲業已是極少數。


房仲業者指出,目前除了直營體系外,多數房仲店薪獎採取店東、業務人員五五分潤的高專制,店東仍有店租、管銷及行政人員等支出,服務費收入腰斬,不僅使業務人員離職轉職,經營者撐不下去也會整併、收店。

房仲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王瑞祺表示,不動產景氣反轉,業者應重新審視公司經營及財務管理、加強人員教育訓練留才並精進專業,由於房仲業務是非一即零、受景氣波動影響較大的行業,透過投入如租賃管理等較不受景氣影響、正處成長階段的相關產業,也可降低經營風險。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707000168-260202?chdtv



2025/07/08
颱風災損可申請稅捐減免 三步驟一次看懂辦法

丹娜絲颱風來襲。記者劉學聖/攝影

丹娜絲颱風來襲。記者劉學聖/攝影


丹娜絲颱風來襲,財政部高雄國稅局表示,若不幸因災害導致財物損失,可掌握「拍照存證」、「檢附文件」、「申請減免」三步驟,並在災後30日內向國稅局申請稅捐減免。

首先,民眾須注意的是,在災後第一時間,應先「拍照存證」,可為後續申請提供有力證據,記錄下損失情況照片,不僅有助於稅捐機關能清楚認定損失情況,也能提高申請減免的成功機會。

其次,須備妥相關證明文件,如「損失清單」及「維修估價單」等,這些文件將成為申請減免的依據。

最後,民眾可在災後30日內向轄區稅捐稽徵機關提出申請,並提交上述證明文件。國稅局原則上都將秉持從寬、從速原則審查,協助民眾完成申請手續。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10/8854711



2025/07/08
內湖堤頂大道往國道一號 北向新匝道今通車

湖堤頂交流道往國道一號北向匝道,動線改善工程完工。(新工處提供)

湖堤頂交流道往國道一號北向匝道,動線改善工程完工。(新工處提供)


〔記者董冠怡/台北報導〕改善內湖科技園區周邊交通!過往要從內湖堤頂大道一段銜接國道一號北上線,需先繞行半圈再轉入堤頂交流道的北上匝道,該路線因有多股車流交織而常塞車回堵,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花費半年時間,在內湖運動公園範圍新設匝道,提前匯入縮短行車路徑,今天(八日)早上十點半將由市長蔣萬安主持通車儀式,預估中午前可開放通車。

免繞路 從內湖運動公園提前匯入

台北市議員李明賢表示,內科通勤約十六萬人,若從起點與終點數據分析,僅約四分之一是港湖當地住戶,其餘下班回到市區或外縣市。先前從堤頂大道通往國道一號北上時,都要繞行陽光抽水站,再右轉舊宗路二段進入北上匝道,每逢下班尖峰時刻,堤頂往國道回堵車流長達數百公尺甚至一公里,幕僚實測排隊恐需五十分鐘,幾乎淪為停車場,讓用路人很苦惱,為此市府投入四千萬元經費施工改善。

議員:標線導引要更明確

至於實際減少車行時間,李明賢指出,預估可提升五分鐘的行車效率,但他也提醒,堤頂大道標線導引要更明確,例如北上、南下如何分流和搭配號誌,才能讓車走得更順暢,相關配套措施也要滾動檢討,此外,堤頂大道日前也完成道路銑鋪,希望新增匝道能發揮紓緩的效果,目前仍待通車後實測。

新工處提到,工程團隊在內湖運動公園範圍新開設了匝道,提前匯入舊宗路二段進入國道北上線匝道口,將可縮短既有通行動線,現已完成施作,六個月開闢近二五○公尺的通道,以低衝擊生態工法進行擋土工程,設置大量駁坎石並種植灌木,打造會呼吸的綠色道路。


資料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715263



2025/07/08
末日預言掀恐慌 台灣「軟腳建築」撐不了?防災關鍵其實是這個

地震無法預測,地震所造成的災害能否降低,取決於我們的建築是否安全以及是否具有足夠的韌性。圖/pixabay

地震無法預測,地震所造成的災害能否降低,取決於我們的建築是否安全以及是否具有足夠的韌性。圖/pixabay


「日本預言家預測7月5日將到來災難性大地震」,這則消息近期在社群媒體瘋傳,引發不少民眾焦慮與恐慌,但無論這樣的預言是否成真,它反映出社會大眾對於地震風險的潛在恐懼。然而,地震無法預測,地震所造成的災害能否降低,取決於我們的建築是否安全以及是否具有足夠的韌性。真正能守護居住安全的關鍵,不是預言,而是「預防」!發哥(戴雲發)表示,雲霄飛車晃得更兇都不怕,為什麼地震會讓人恐慌?因為你不知道建築撐不撐得住!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每年頻繁地震加上極端氣候帶來的複合式災害威脅,使得「建築安全」不再只是專業界關心的議題,而是全民必須認識與面對的挑戰。真正的「好宅」,不僅要住得舒適,更要抗震、耐用、有韌性,才能在災難來臨時,成為守護生命與財產的第一道防線。

台灣建築的現況與隱憂

目前台灣建築仍面臨幾項難以忽視的安全隱憂。

一、設計不易與施工同調,設計圖面上的理想,常在現場施工時因技術、管理或成本壓力產生落差,導致結構品質不如預期。

二、老舊建物比例過高,許多民眾仍居住於無法符合現行耐震、防火標準的建築中,面對強震來襲時的潛在風險極高。

進一步觀察法規與市場環境,更能發現一個根本性的困境:「因為長期缺工的關係,大多以工人好做為常態。」現行建築法規雖持續修正,但市場上往往只較容易做到設計法規的「紙上安全」,而在提升建築施工品質部分,因為缺工不易做到且營造成本也會因此大幅增加,這也是業界常面臨到的困境。若能大家一起來推動建築安全品質透明化呈現的建築觀念,民眾才能更容易分辨自己是否買到一棟真正安全的房子。

打破困境 從三大面向提升建築安全

一、施工資訊透明化:建築的結構資訊應該像食品標示一樣透明公開。推動施工品質透明化呈現之建築安全履歷制度,透過公開呈現讓購屋者能夠清楚了解建築物的結構「骨架」品質是否安全可靠,而不是只能憑銷售話術判斷。

二、全民建築素養教育:提升民眾對建築本質的認識,不僅關注美觀與機能,更能辨識出建築安全的細節。例如理解柱、梁、樓版的基本作用,以及為何「一樓挑高」若結構未強化,就可能成為「軟腳建築」在地震時最容易倒塌的致命弱點。

三、政策引導與獎勵制度:從政策面引導市場朝高品質發展,而不僅僅只是事後檢驗與修正。

安全建築 是社會韌性的基礎

從建築耐震權的角度來看,建築本身就是社會面對地震時的第一道防線,當強震來襲時,若建築能夠保持韌性、穩固,不立即倒塌、不嚴重損壞,這樣不僅是直接保護了住戶,最直接的效益是避免人員的傷亡,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它能大幅降低整體社會的大規模連鎖災害風險。

當地震來襲時,房屋所承受之地震力傳遞途徑是先由柱子傳到大梁,再由大梁傳至小梁,最後由小梁傳至樓版。因此,柱子可說是房屋中最重要的抗震結構體,在「遇到強震時,即使損毀,也不應立即崩塌」,這是房屋結構設計的最高指導原則。也就是說,就算遇到強震,也要盡可能做到柱子絕對不能崩塌,或至少也要延緩崩塌的時間,讓住在房屋裡面的人有足夠的時間逃生。但當建築物的柱子施工品質不良,於大地震中就可能會造成柱子斷折,使得房屋瞬間倒塌,導致住戶來不及逃出,最終造成慘重的傷亡,故不可不慎。

多起地震災害的統計顯示,建築物倒塌事件中,高達九成以上集中在一、二樓柱子爆裂所造成的「軟弱層倒塌」,通常指的是大樓的低樓層處,如一樓或一樓到一樓夾層是地震時大樓常容易發生倒塌的位置。尤其是一樓為挑高大廳,或被改建為超商、大型賣場、餐廳等建物,或現在中南部地區常見樓高五至七樓且設計停車空間設置在一樓的「新加坡式建築」等更要特別留意,避免發生「軟腳效應」。與其說地震造成人員傷亡,倒不如說,不安全的建築才是造成人員傷亡最主要的原因,既然無法避免地震的發生,更應重視房子的結構韌性與安全品質。

為了有效提升建築物的耐震能力,可針對大樓的軟弱層柱體,採用「創新建築4.0耐震系統工法」進行結構加強,即在柱內增設柱鋼筋及最穩定的圓形箍筋,以強化柱核心的圍束及韌性,此工法可使建築物韌性有效提升,如同在原本的骨架中再加入更強韌的支撐,降低建築物因大地震來襲時瞬間倒塌之風險。

用行動取代恐懼 讓韌性建築成為安全的依靠

回過來看日本7月5日地震預言,我們該問的不是「會不會發生大地震?」而是「我們的房子撐得住嗎?」發哥提醒大家:「與其恐慌地震,不如從提升建築結構安全開始。」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唯有從災前預防著手,打造真正具備韌性的安全建築,我們才能從根本上降低災害的破壞力,讓每一棟建築真正成為台灣社會穩固而值得安心放心居住的支柱。



資料來源: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705700010-430603



2025/07/08
堤頂大道 新設閘道 通車儀式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交通局



2025/07/08
緩解內湖交通!堤頂大道接國1增匝道 下班時間可減少4.5分鐘

n  內湖堤頂交流道往國道一號北向匝道,動線改善工程完工,8日下午通車。(記者張嘉明攝)

內湖堤頂交流道往國道一號北向匝道,動線改善工程完工,8日下午通車。(記者張嘉明攝)

2025/07/08 12:41

〔記者孫唯容/台北報導〕拯救內科通勤!堤頂大道銜接國道1號北向線新設引道,今(8)日舉辦通車儀式,將在下午1時全面開通。台北市府工務局新工處說明,用路人要往堤頂大道北上通行,未來不需再與使用南下線的車流一起繞行到陽光抽水站,新設引道可以提前右轉匯入舊宗路,讓通勤族省下約400公尺的行車距離,根據電腦模組評估可減少4.5分鐘的車程。

今天通車儀式台北市長蔣萬安、副市長李四川、立委李彥秀、議員李明賢、何孟樺皆出席。蔣萬安指出,內科的交通確實難解,但是一定要想辦法緩解壅堵的情形,現在的北上引道雖然是小小的工程,但是卻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市府團隊力拼在6個月內就將工程完成,過去用路人從堤頂大道要上國道一號要繞行陽光抽水站一大圈,容易造成北上南下的車流交織回堵,變成用路人的困擾,現在透過創新分流的方法,讓北上的用路人不需要再繞行,直接右轉接舊宗路2段上國道,縮短400公尺的行車距離。

新工處總工程司吳再欽指出,工程團隊用6個月的時間,將原土坡部分開闢成將近250公尺的道路,考量生態環境,工程採低衝擊生態工法設置駁坎石,同時種植灌木作為擋土設施,充分涵養水源,也美化道路環境;在交通設施方面,為讓駕駛朋友能順應路幅變動,轉彎處設置安全方向引導標誌及轉質導桿輔助轉向;此外,匯入舊宗路2段的出口劃設減速標線,引導駕駛減速慢行,讓使用道路的朋友們都能安心通行。

議員李明賢則認為,透過電腦模組評估可以縮點4.5分鐘車程,不過交通局同仁實地走訪,約改善10分鐘車程,不過這些都是數據表現,實際能改善多少,還經過週五下班尖峰的壓力測試,「我看過北上的車流從堤頂回堵到民權,回堵距離將近1公里」,而大直地區、內湖地區也會有用路人要北上,依然會有車流交織跟匯入的問題,後續標線、交管、號誌等問題都需要做滾動式檢討。

蔣萬安視察植灌木擋土設施,充分涵養水源,也美化道路環境。(記者孫唯容攝)

蔣萬安視察植灌木擋土設施,充分涵養水源,也美化道路環境。(記者孫唯容攝)

蔣萬安表示,現在透過創新分流的方法,讓北上的用路人不需要再繞行,直接右轉接舊宗路二段上國道,大幅縮短400公尺的行車距離。(記者孫唯容攝)

蔣萬安表示,現在透過創新分流的方法,讓北上的用路人不需要再繞行,直接右轉接舊宗路二段上國道,大幅縮短400公尺的行車距離。(記者孫唯容攝)

台北市長蔣萬安8日與地方民代等人一同出席台北市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堤頂交流道往北匝道動線改善工程」通車儀式。(記者張嘉明攝)

台北市長蔣萬安8日與地方民代等人一同出席台北市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堤頂交流道往北匝道動線改善工程」通車儀式。(記者張嘉明攝)


資料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5100361



2025/07/08
住宅地震險 擴大給付範圍

7/15起建築被貼紅單,可申請臨時住宿費用

住宅地震保險擴大給付範圍,7月15日起只要被貼紅單的建築物,均可獲得臨時住宿費用。圖/pixabay

住宅地震保險擴大給付範圍,7月15日起只要被貼紅單的建築物,均可獲得臨時住宿費用。圖/pixabay


住宅基本地震險將擴大保障內容

住宅基本地震險將擴大保障內容


住宅地震保險擴大給付範圍,7月15日起只要被貼紅單的建築物,均可獲得臨時住宿費用。住宅地震保險基金表示,凡已投保住宅地震險的住宅,若因地震受損,雖然未達「全損」標準,只要被張貼「紅色危險標誌」者(紅單),每一保險標的物將可依最新辦法申請臨時住宿費用10萬元,在保險期間內臨時住宿費用合計最高20萬元。


政策性住宅地震基本保險自2002年開辦,承保住宅因地震「全損」,受災保戶可申請最高150萬元理賠金及20萬元臨時住宿費用,以保障民眾因房屋不堪居住時可有一筆急難救助費用,其中「臨時住宿費用」採定額給付且不適用銀行抵押貸款條款,受災保戶可獲得100%的臨時住宿費用。住宅地震保險基金指出,透過理賠實務,發現一部分受災保戶的住宅嚴重受損,雖未達全損標準,但被政府判定為「紅色危險標誌」建築物時,雖無法入住,仍無法獲得臨時住宿費用的給付。

在不影響危險承擔總額及保險費率前提下,住宅地震保險基金說明,將於7月15日起擴大承保建築物因地震發生且符合內政部災害後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辦法辦理張貼「紅色危險標誌」標準者,給付臨時住宿費用10萬元,每張保單於保險期間內最高仍以20萬元為限,期待解決過往投保住宅需達到「全損」程度才能理賠的無感問題,以強化本保險救急救難的功能。這次擴大臨時住宿費用給付範圍是2025年7月15日起的有效保單皆自動適用。


資料來源: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708700154-439901




2025/07/04
政經局勢動盪 商用不動產卻有「驚奇撐盤效應」

儘管全球政經局勢持續動盪,不過戴德梁行最新統計,台灣今(2025)年第二季大額商用不動產交易(單筆超過1億元)總額仍達313.1億元,顯示國內基本面具備良好韌性。在AI產業快速發展的推動下,相關企業積極調整與擴充產能,助攻交易動能延續。 戴德梁行表示,第二季最大宗交易為遠見科技以62.4億元向威獅倉儲購得位於桃園市楊梅區的現代化物流設施;第二、三大交易則分別為和碩聯合科技以56.4億元購入宏達電位於桃園市桃園區的工業廠房,以及以28.1億元出售其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的工業不動產給國宏地產開發。 戴德梁行指出,雖然地緣政治風險與其他不確定因素仍影響市場信心,但商用不動產自用型需求佔比高,撐盤效應明確。

南港未來有新商辦供給、需求大,將是熱門產業聚落,又具交通便捷優勢。圖/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攝

圖/好房網News記者林和謙/攝

戴德梁行指出,雖然地緣政治風險與其他不確定因素仍影響市場信心,使投資型買盤趨於保守,但截至今年上半年,大額交易金額已累計達741億元,約為去年全年總額1,480億元的一半。其中自用型需求佔比超過八成,撐盤效應明確,反映企業對未來營運發展仍具信心,也為商用不動產市場提供穩定支撐。


 台北市A級辦公大樓今年第二季無新增供給,單季淨去化面積約2,100坪,上半年累計淨去化約12,800坪,市場去化表現穩健。全市平均空置率降至6.9%,比上一季微幅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南京松江區受惠於新大樓租賃穩定、去化順利,空置率大幅下降5.5個百分點,不少成交租賃為大面積進駐,需求主要來自同區企業從舊辦公大樓升級。下半年預計新增約18,600坪辦公空間,包括冠德松山民權大樓與新光華山金融中心等兩棟新案,屆時全市總供給將來到86.6萬坪;本季租金小幅上漲,平均每坪月租為2,810元,季增0.4%。 


戴德梁行表示,受到國際經濟不確定因素影響,企業在擴編規劃上趨於保守,部分租戶選擇延長既有租約,原本的搬遷計畫也多轉為續租。然而,對於設施新穎、條件優良的辦公空間,市場仍展現穩定需求,顯示企業仍願意投入資源優化工作環境,進一步穩定留才並吸引人才。 而第二季忠孝商圈空置率從上季8.94%回升至10.06%,顯示雖然大巨蛋活動持續帶動周邊人潮,對於商圈店面長期效益仍待觀察;西門商圈部分,空置率維持低檔的4.99%,商業活動暢旺,租金有走高趨勢,精華地段店面去化快速;中山南京商圈則持續受益於線形公園人流,空置率微幅降至4.73%,商業表現穩健。 


面對大型商場如南港LaLaport等新興零售據點強勢進場,傳統商圈逐步調整策略,街邊店面透過縮小坪數、提升租賃彈性,並強化街區環境如人行空間與綠意設施,強化整體消費體驗。


 戴德梁行指出,第二季內湖科技園區整體空置率小幅上升,其中西湖段上升1.8個百分點至5.7%,文德段與舊宗段分別上升0.3與0.5個百分點。租賃去化仍有零星進展,包括資訊服務業與電子製造業承租西湖段多處辦公空間。租金方面,各段維持上季水準,售價也持穩;本季主要交易為竣為國際貿易以9.5億元購入舊宗段預售廠辦。整體而言,內科因多為早期開發建物,部分大樓設備等級與建築標章條件已難與新廠辦競爭,未來恐面臨租金調整與去化壓力。




資料來源: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206015467356.html



2025/07/03
買方市場成形!交屋潮+信貸緊縮,房市迎來10年最大轉折

台灣房地產市場進入深水區。2025年將迎來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交屋潮

▲台灣房地產市場進入深水區,2025年將迎來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交屋潮。(圖/攝影組)


台灣房地產市場進入深水區。《財訊》最新一期封面故事指出,2025年將迎來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交屋潮,與此同時,中央銀行的信用管制政策逐漸發酵,房貸條件收緊,整體市場面臨「交屋高峰」、「貸款嚴峻」與「本利還款壓力」三重夾擊,成為建商資金調度的一大考驗,但對準備購屋的消費者而言,反倒可能是議價空間擴大的關鍵轉折點。

房市轉冷訊號已經浮現。從2024年下半年以來,交易量逐月下滑,2025年前4月移轉棟數僅8.2萬棟,年減幅度達27.1%。新北與高雄跌幅更逾三成,顯示市場觀望氛圍濃厚。

房市反轉的關鍵之一來自央行緊縮政策的延續。自2024年9月起,央行推出第七波信用管制,打擊預期心理,並抑制房貸集中。根據央行數據,截至2025年5月,住宅貸款年增率降至8%,整體不動產貸款年增率亦回落至6.6%,創下近年新低。

同時,實價登錄數據顯示,全台預售屋平均單價自2025年1月的每坪56萬元下滑至4月的53.6萬元,中古屋房價則已全面進入盤整甚至下修階段。根據政大永慶房價指數,今年第二季全台平均房價下跌1.6%,其中台中與新北市跌幅超過2%,台南更達2.7%。

更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台灣將有超過14萬戶新屋完工交屋,三年內累計高達40萬戶,形成空前史上最大交屋潮。在市場供給大增的情況下,房市氣氛已出現反轉。

雖然整體市場風險隱約升高,但這也讓買方迎來更佳談判籌碼。2025年第二季全台議價率普遍升至9.8%至13%,較一年前顯著提升。仲介業者分析,目前議價空間逾9%的成交比率已過半。特別是在供給量大的區域,屋主願意讓利的態度更加明顯。

根據永慶房屋調查,35%受訪者認為未來一年是購屋好時機,19%更看好2026年上半年會出現「甜甜價買點」。房市轉向雖已成事實,但對資金準備充足、購屋目的明確的買方來說,眼下正是「多看、多談、多比較」的關鍵時機。


資料來源: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0ec2a0d8-a6a4-4194-a724-0860eb472c85



2025/07/03
久坐傷害心血管,上班族要怎麼辦? < 4/4 >

防止腿部水腫、腰背痠痛 上班族都該學會辦公室椅子伸展操6招

肩頸與腰背放鬆
右手越過頭部輕壓左邊太陽穴附近,往右伸展脖子再換邊。
記者王思慧/攝影

肩頸與腰背放鬆 右手越過頭部輕壓左邊太陽穴附近,往右伸展脖子再換邊。 記者王思慧/攝影


久坐已成為多數上班族無可避免的日常,但長時間維持坐姿不動,不只容易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良,更會增加靜脈曲張、肩頸僵硬、腰背痠痛甚至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職能治療師提醒,可從今天開始養成「每1小時就站起來」的好習慣,搭配簡單實用的辦公室伸展操,在久坐的工作中也能維持健康。

一小時站起來動一動,能預防身體老化。

門諾醫院職能治療師陳佩怡表示,久坐會使血液在下半身停滯,導致腿部水腫、靜脈壓力升高,進而引發靜脈曲張。同時,長期姿勢不良也會造成肩頸僵硬、腰背痠痛,嚴重者甚至可能誘發腰椎間盤突出或慢性疲勞綜合症;還有研究顯示,久坐也與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慢性病有顯著關聯。

陳佩怡指出,最有效的改善方式,就是每坐滿一小時,就站起來動一動,無論是去裝水、上洗手間、在座位旁原地踏步,或是做幾個簡單的伸展動作,這些小動作都能大幅促進血液循環、放鬆緊繃肌肉,預防身體提早老化。辦公室伸展不需要任何器材,在座位上就能完成,隨時隨地都能做。

搭捷運公車,也可利用簡單動作訓練核心。

陳佩怡說,除了在辦公室,通勤時間同樣是訓練好時機,搭乘捷運或公車時,可試著雙腳併攏、臀部夾緊、腹部收緊,雙手不扶手把以訓練核心與平衡感,前提是車況與安全許可,這種隱性鍛鍊法,對穩定核心肌群特別有效。

也可爬樓梯取代搭電梯,陳佩怡提醒,上樓時應避免膝蓋超過腳尖,保持膝蓋與腳尖在同一方向;下樓時建議膝蓋先不完全彎曲,腳尖先落地、全腳踩穩,膝蓋疼痛者可側身下樓以減少壓力,並善用扶手輔助。

下班後做核心訓練,也可超慢跑或快走。

陳佩怡建議下班後做核心訓練,例如「平板支撐(Plank)」,又稱棒式,維持伏地挺身的姿勢,手肘與手臂平放在地面,雙腳往後伸併攏,身體重量由前臂、手肘及腳趾支持,初學者可從30秒開始,逐步延長時間至1分鐘。也可選擇「超慢跑」或「快走」作為心肺運動,不僅容易執行,還能舒緩一整天累積的疲勞。

下班運動建議與晚餐間隔30分鐘至1小時,避免飯後立即運動,晚餐以八分飽為宜,減輕腸胃負擔也有助於控制體重。

陳佩怡說,現代人時間緊湊,但健康不該被犧牲,只要懂得善用零碎時間,並搭配正確姿勢與簡單伸展動作,每個人都能在辦公桌前守住自己的健康。

肩頸與腰背放鬆

肩頸與腰背放鬆
單手拉椅背左右旋轉身體,放鬆腰部與背部肌肉。
記者王思慧/攝影
肩頸與腰背放鬆 單手拉椅背左右旋轉身體,放鬆腰部與背部肌肉。 記者王思慧/攝影
肩頸與腰背放鬆
雙手十指交握高舉過頭,左右側拉,幫助伸展側腰與肩頸肌群,皆停10秒到15秒。
記者王思慧/攝影
肩頸與腰背放鬆 雙手十指交握高舉過頭,左右側拉,幫助伸展側腰與肩頸肌群,皆停10秒到15秒。 記者王思慧/攝影

腿部與臀部拉筋

腿部與臀部拉筋
單腿往前伸直,試著用手指觸碰腳尖,如果碰不到腳尖就輕握小腿,拉伸大腿後側與小腿肌肉。
記者王思慧/攝影
腿部與臀部拉筋 單腿往前伸直,試著用手指觸碰腳尖,如果碰不到腳尖就輕握小腿,拉伸大腿後側與小腿肌肉。 記者王思慧/攝影
腿部與臀部拉筋
翹起二郎腿,腳踝放在另一條大腿上,身體前傾,可拉伸臀部深層肌群,皆停留10秒到15秒。
記者王思慧/攝影
腿部與臀部拉筋 翹起二郎腿,腳踝放在另一條大腿上,身體前傾,可拉伸臀部深層肌群,皆停留10秒到15秒。 記者王思慧/攝影

核心與下肢肌力訓練

核心與下肢肌力訓練
只坐在椅子前半段,手扶桌子,雙腳懸空維持10秒,可訓練核心肌群與大腿肌力。
記者王思慧/攝影
核心與下肢肌力訓練 只坐在椅子前半段,手扶桌子,雙腳懸空維持10秒,可訓練核心肌群與大腿肌力。 記者王思慧/攝影


資料來源: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7/8789782?from=udn-search_ch1005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目錄

  • 房地產新聞
  • 產業經濟新聞
  • 區域相關新聞
  • 園區快訊
  • 公司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