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

最新消息

  1. 首頁
  2. 最新消息

房地產新聞

2025/11/07
租金低、未串聯周邊 北捷TOD開發案遭質疑

捷運士林站TOD開發案將於年底完工,圖為TOD大樓現況。(北捷提供)

捷運士林站TOD開發案將於年底完工,圖為TOD大樓現況。(北捷提供)


商辦坪租僅2千至2500元 挨批缺乏效益 北捷︰有競爭優勢 將重算租金

台北捷運公司推動捷運士林站、劍潭站與劍南路站TOD(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開發案,今年底起將陸續完工,但未與周邊大樓和觀光景點串聯,引發議員質疑缺乏TOD效益,並指商辦大樓每坪租金僅二千至二千五百元太低,要求重新試算;北捷總經理黃清信說,土地取得整合不易,三件TOD案在市場上仍有競爭優勢,租金將視市場行情重新計算。

士林站TOD案 今年底完工

北捷昨在台北市議會交通委員會專案報告捷運士林站、劍潭站與劍南路站TOD案進度。首例士林站鄰近士林官邸、故宮博物院等觀光景點,規劃地上廿層、地下四層,總樓地板面積一萬二五五坪,設有旅館、中型商場和捷運轉乘設施,可從天橋通往捷運士林站;工程進度九成五,年底將完工,明年完成招商及商場營運,總經費廿四億餘元,預估年產值一.八億元。劍潭站規劃地上十六層、地下三層,二〇二八年竣工。劍南路站規劃地上廿二層、地下二層,二〇二九年竣工。

僅劍南路站規劃連通美麗華

交委會第一召集人游淑慧及議員張志豪、簡舒培等人質疑,北捷宣稱市府有編預算在劍南路站設空橋連通至美麗華,倘若經費刪減,等於三件TOD案都未與周邊大樓和觀光景點串聯,只跟捷運站連通,未具整體開發效益,有什麼好TOD的?而劍潭站及劍南路站均有辦公室、商場、教保中心,地段性質特色不同,怎會使用同樣的規劃方案,沒有區隔如何吸引人流進駐?

議員陳炳甫、徐弘庭也提到,商辦坐落在捷運站上方具有交通方便的優勢,每坪租金卻僅二千至二千五百元,不符市場行情,要求重算。

黃清信說明,土地取得整合不易,強調三件TOD案在市場上仍有競爭優勢,包括交通便利、公營的公司正派且穩定經營,商辦空間符合強調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節能的國際趨勢,租金將視市場行情重新計算。



資料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731090



2025/11/07
新壽 「新光華山金融中心」落成啟用

南港、高雄2建案估2026年完工

台北市西區門戶計畫再添一大亮點!台新新光金控(2887)子公司新光人壽興建的A級商辦「新光華山金融中心」,於日前舉行落成啟用典禮,由新光人壽董事長魏寶生、副董事長洪士琪、總經理黃敏義共同出席剪綵,並邀請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黃文旭、豐譽聯合工程公司創辦人賴悅顏、萬國法律事務所律師黃帥升、林同棪工程顧問公司資深副總經理黃弼僉等貴賓蒞臨。

「新光華山金融中心」可望成為大型企業總部落腳台北西區國門的首選,不但為新光人壽挹注穩定租金收益,更可望為進駐的企業創造長期永續的品牌價值。

新光人壽董事長魏寶生致詞時表示,新光人壽長期深耕不動產領域,不僅追求穩健的投資報酬,更重視對城市環境的永續貢獻。

「新光華山金融中心」作為新壽在不動產開發的又一項重要里程碑,正是以這樣的理念出發,打造兼具節能、舒適與高效的現代辦公環境,期望成為區域內標竿性的商辦大樓,讓優秀企業與新創團隊共同在此開創嶄新篇章,也期盼透過這座建築,讓更多人感受到新光人壽「穩健、創新、永續」的品牌精神。

「新光華山金融中心」坐落於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北路26號,為新光人壽於2018年向國產署標下商用地上權後所開發的商辦大樓,地段優越且交通便捷,步行5分鐘內可抵達華山文創園區與捷運善導寺站,並串聯忠孝西路與捷運藍線,直通台北車站與雙子星計畫核心圈。

周邊生活機能完善,涵蓋高端餐飲、藝文空間與綠意街廓,兼具國際視野與人文氣息;全案規劃地下5層、地上21層,提供100至3,000坪不等的彈性租賃面積選擇,建築設計著重單層大面積開放格局,空間配置靈活,利於多元業態規劃;高樓層辦公區還享有寬闊視野,可俯瞰都會綠意與藝文景致,提供兼具機能與品味的現代化工作環境。

新光華山金融中心採用單元式帷幕牆,不但大幅提升施工品質與安全,創造出獨特的斜線外觀,大樓設計也有層層向上、步步高升的意象,象徵企業追求永續創新的精神; 在建築規劃上,新光人壽導入ESG永續經營理念,積極響應政府綠電政策,打造節能環保新典範,全案預計取得銀級綠建築標章,全面降低營運碳排量,協助企業實踐永續承諾,塑造優質的企業品牌形象,可望滿足新創產業、中大型企業與跨國總部多元進駐需求。目前已陸續有營造工程、跨國設計、資訊科技等公司入駐,並有律師事務所及知名服飾品牌選擇在此開業,新壽歡迎各大企業預約參觀,搶先布局未來總部門戶。

新光人壽始終支持政府活化國有不動產及打造科技產業廊帶的政策,不動產投資及開發經驗豐富,並能提供優質的租賃及管理服務,於全台擁有195件不動產標的,全年度租金收益預估上看51億元。

目前,新壽仍有南港轉運站大樓與高雄前金大樓正在興建中,前金大樓亦於日前完成上樑,皆預期將可於2026年竣工;新光南東大樓都更案也預計於2028年改建完工,相關資產增值行情可期,未來都將為新光人壽帶來長期穩定的租金收益。

「新光華山金融中心」舉行落成啟用典禮,由萬國法律事務所律師黃帥升、李祖原聯合建築...
「新光華山金融中心」舉行落成啟用典禮,由萬國法律事務所律師黃帥升、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黃文旭、新光人壽副總經理洪明達、新光人壽總經理黃敏義、新光人壽董事長魏寶生、新光人壽副董事長洪士琪、新光人壽副總經理陳芝貴、新光人壽陳羿璇經理、豐譽聯合工程公司創辦人賴悅顏、林同棪工程顧問公司資深副總經理黃弼僉(由左至右),共同進行剪綵儀式。新光人壽/提供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9121704?from=edn_related_storybottom



2025/11/07
AI 房仲時代來了:當演算法比你還懂哪一間房更划算

AI 房仲時代來了:當演算法比你還懂哪一間房更划算

AI 不是來取代房仲,而是建立「信任」。過去房仲靠話術與人脈贏得客戶,資訊不透明讓專業形象與推銷手法常被混為一談。


當AI進場後,遊戲規則徹底改變。演算法能在幾秒內比對區域成交價、通勤距離、租售報酬率、社區保值性與未來建設潛力,這些曾經要花數週才能整理的資料,如今即時呈現。對房仲而言,AI不再只是輔助,而是專業的延伸;對年輕購屋族來說,它更像是一場資訊平權的革命。

第一次,買房不再依賴人脈或口碑,而是靠數據說話。能讀懂AI報告的買家,不再被推銷牽著走,而是真正理解房市結構的人。

房仲只是「會講話」?AI 正在改寫專業定義

在AI導入前,房仲的競爭力在於「誰能講得動人」。但在演算法的時代,專業被重新定義為「誰能解讀資料」。AI能快速呈現區域行情圖表、社區成交分布、通勤距離與人口結構,但真正的價值不在於資料本身,而在於誰能看懂背後的意義。

真正優秀的房仲,不再靠情緒引導,而是能用客觀數據幫助理性決策,同時指出模型忽略的現實細節:巷弄寬度是否安全、學區環境是否穩定、夜間噪音是否影響居住品質。這些AI無法演算的「生活微觀」,才是人類專業存在的價值。當房市從感性轉向理性,真正的信任不再來自口才,而是來自透明。

AI 只是工具?其實它是房市的新裁判

許多買家以為AI只是輔助軟體,用來估價或比價,但事實上,它早已成為房市透明化的裁判。AI能整合實價登錄、租售回報、區域人口結構、交通網發展、甚至社區綠化程度,將所有資料轉化為可量化的「房屋價值分數」。這不僅讓買家第一次有機會與投資客站在同一起跑線,也讓「被話術牽著走」的風險大幅下降。

對年輕族群而言,AI的價值在於讓資訊對稱、決策有據。當能靠自己查出區域價格走勢與漲跌節奏,就能判斷什麼是「被炒高」、什麼是「被低估」。然而,AI並非萬能。若輸入的資料有延遲或偏差,演算法的結論仍可能誤導。懂得「用AI而不被AI用」,才是理性買家的新能力。

AI 能替你決定一切?生活品質仍需自己定義

AI可以幫你算出最划算的價格,卻無法告訴你哪裡最適合生活。它能分析社區保值率、交通時間與便利度,卻無法感受巷口早餐店的溫度,也無法理解黃昏市場的人情味。演算法的世界是冷的,但生活是暖的。

聰明的買家會讓AI負責「理性」,讓自己掌握「感性」。先讓AI縮小選擇範圍,過濾掉明顯不合理的物件,再用自己的眼睛與心,去體驗社區氛圍、鄰里互動與日常動線。你才是真正的決策者,買房的終點從來不是找到最便宜的物件,而是找到能長久安居、與人生階段相契合的空間。

AI 不是房仲的終點,而是信任的新起點

當資訊透明化,市場回歸理性,房仲與買家之間的信任將被重新建立。AI讓每個人都能看懂價格、理解趨勢、分析風險,這是科技帶來的公平。而真正的專業,將不再是誰掌握最多資訊,而是誰能「讓資訊變得有意義」。對年輕人而言,AI房仲時代不只是科技進步,而是一場購屋思維的覺醒。不必害怕AI搶走工作,也不必懷疑它的客觀性,重點能否學會與它對話,從數據中看見生活,從理性中選出溫度。未來的房市不再屬於最會說話的人,而是屬於最懂得結合「AI智慧」與「人性洞察」的人。

AI讓房市更透明,卻也更殘酷。它淘汰了靠話術生存的業務,也挑戰了每位買家的判斷力。對年輕族群而言,這同時是一種解放與考驗:用科技看懂價值,也要用生活理解「家」。AI可以幫你找到划算的房子,但幸福感仍需自己定義。學會閱讀演算法、理解風險、並將冷冰冰的數據轉化為生活決策的依據,那一刻,你不只是消費者,而是真正具有智慧的買家。AI房仲時代不是未來,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在,誰能看懂它,誰就能看懂房市的下一頁。

(首圖來源:AI 生成)



資料來源: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11/06/ai-real-estate-agent/



2025/11/06
內政部:驗屋市場自創超出法規檢驗項目 應回歸契約

針對媒體報導驗屋市場亂象頻傳,內政部說,驗屋市場自創超出建築法規對安全品質及管理維護的檢驗項目,應回歸買賣雙方契約約定;針對超出法定公共設施點交範圍的項目,建研所正在研究,待有研究成果再供民眾參考。

針對媒體報導「驗屋市場亂象頻傳,消保官籲內政部訂標準與定型契約」,內政部今天透過新聞稿表示,建築法、建築技術規則及相關規定,已規範建築物的各項安全及品質要求;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也有規範建築物在公共設施點交時的規定項目及標準。

內政部說,但目前驗屋許多細節內容都不是建築法令規範項目,實質上多為業界為符合契約要求自行創設,屬於買賣雙方契約約定或行業慣例範疇。

內政部說明,依據現行建築法及其相關技術規則,建築物在取得使用執照前,都應按圖施工,並依建築物施工勘驗規定檢查,確認完工項目符合建築法規與設計圖說,以確保建築物在結構安全、消防設備及公共衛生等方面符合標準。

內政部指出,另針對公寓大廈公共設施的點交,訂有「公寓大廈共用部分與及附屬設施設備點交表」,供管理委員會或管理負責人據以檢視項目與內容,確保起造人(建商)完成移交責任。

內政部表示,已體認民眾對於新屋品質的要求與日俱增,對於不屬於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的點交項目、也就是超出法定公共設施點交範圍的項目,正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進行研究,待相關檢驗方式及合格標準有研究成果時,再提供民眾參考。

內政部最後強調,關於部分驗屋品質需求,已逾越法令規定,屬私權契約範疇,仍需買賣雙方審慎評估,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糾紛。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9115087



2025/11/06
內政部推虛坪改革、鎖定電梯與車道兩大修法重點 明年可望上路

內政部力拚「虛坪改革」修法明年上路,內政部長劉世芳昨(4)日表示,目前溝通重點主要有兩項,一是針對增列電梯為免計容積項目、二是沒買車位不用負擔車道面積。

有關虛坪改革,內政部規劃修法,預計最快明年1月上路。改革重點包含將一般電梯納入免計容積空間、限制管委會使用空間,以及沒買車位的人將不用再負擔車道面積。專家評估,改革之後公設比可下降5個百分點。

行政院長卓榮泰昨日率行政院相關部會赴立法院施政報告並備詢,立委關注居住正義。

民眾黨立委黃珊珊表示,內政部正在討論虛坪改革,買房子的錢,買到的空間約30%、40%是公設,都用總價一坪多少錢來計算,公設沒有打折。以台北市來說,購買30坪的房子之中可能10%至12%是虛坪,並且一坪也是上百萬元。她認為,有些公設只是灌水,提高房子總價。

劉世芳答詢時表示,目前修法進度,內政部已跟很多團體、相關民代溝通,原來所提供的改革方向包括電梯、車道,但有部分聲音認為計算價格時,這些不應列入虛坪改革方向。

內政部希望地政單位能再思考一下,如果站在消費者立場可以保證實坪實售,內政部也會再跟相關單位包括民代來溝通。

黃珊珊強調,虛坪改革是政府必須面對的事情。卓榮泰表示,內政部正在努力當中。黃珊珊表達,希望年底前可以提供虛坪改革的初步回應;卓榮泰則承諾,會向立委報告構想以及當前進度。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9117835?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2025/11/06
買屋送裝潢,出事責任誰來扛?代銷薦證灰色地帶待釐清

近來不少建案訴求「買屋送裝潢」,然而潛藏風險恐遇裝修糾紛或蟑螂,一旦出事,責任該由誰來負?若代銷、房仲甚至網紅介入推薦,究竟是否須負連帶賠償?專家指出,這正是目前消費糾紛最模糊的地帶。


民眾購屋、業者送裝潢,專家建議善用「住宅履約保證」制度來保障自身權益。圖/pexels


法律灰色地帶:代銷薦證責任待釐清

這類事件若涉及廣告宣傳或代言,連帶責任的認定也相當關鍵。住宅消保會創會理事長吳翃毅則提醒,「網紅若替廠商誇大代言,屬於公平交易法第21條第5項所稱的『廣告薦證者』,廣告不實造成消費者損失時,必須與廠商共同負起民事連帶賠償責任。」

《住展》長期觀察下,近年因《平均地權條例》上路後,現階段多數建案若找購屋民眾拍片薦證,分享該建案的周邊環境、未來建設等令他入手購屋原因,多半業者會備註「已購客」,主要擔心被誤解為炒作嫌疑及廣告不實之慮。

而在裝修蟑螂事件上,房地產代銷是否也屬於薦證者?吳翃毅表示,仍須視證據而定。「若是代銷收了設計師的錢才幫忙說好話,那性質與代言相似;但若僅是單純介紹,法律上就較難認定連帶責任。」尤其預售屋常以樣品屋推薦設計師,若屋主與設計師後續自行接洽,建商與代銷就難被歸責。

周延法律事務所創辦人暨主持律師周念暉也指出,若代銷確實有「介紹」行為,仍須負起一定的法律注意義務。「因為雙方存在受委託的關係,若代銷在介紹設計師時毫無查證或確認,就有可能須負連帶責任;若情節涉及消保法,責任會更為嚴重。」換言之,只要代銷介入消費決策過程,就不應以「只是介紹」為由卸責。

自保之道:查證、履約、金流不馬虎

吳翃毅進一步補充,代銷在房地產交易中往往扮演行銷、銷售到交屋的一條龍角色,卻存在許多法律灰色地帶。「代銷確實收了設計師提供的前金或後謝,若屋主能舉證,仍有機會透過提告主張求償。」但整體而言,法律界線模糊,最終仍須依證據與事實判斷。

他建議,面對這類裝修方案,除了依靠業者自律,消費者也要強化自我保護意識,簽約時應要求履約保證,並善用「住宅履約保證」制度來保障自身權益。「唯有屋主對裝修承攬有一定認識,懂得用住保履約來保障自己,才有辦法避開有心人的操作,避免掉入裝修陷阱。」


資料來源:https://www.myhousing.com.tw/p/p07/218173/



2025/11/06
驗屋沒個準 變成雞蛋裡挑骨頭

業者良莠不齊 專業堪慮 甚至聘工讀生代驗 釀屋主及建商對立 消保官籲制定準則

業者指出驗屋業剛興起,素質不一,有些驗屋公司為了招攬屋主,甚至刻意渲染。(好日子科技驗屋公司提供/賴佑維桃園傳真)

業者指出驗屋業剛興起,素質不一,有些驗屋公司為了招攬屋主,甚至刻意渲染。(好日子科技驗屋公司提供/賴佑維桃園傳真)


隨著房市發燒,近年驗屋公司如雨後春筍出現,卻屢見業者「雞蛋裡挑骨頭」,一驗缺失破千項,造成消費者、建商對立,甚至還有找來工讀生代驗,毫無專業可言。消保官建議,內政部應制定驗屋標準或定型化契約,對建商、消費者都有保障。


近3年來驗屋糾紛逐增,據統計,桃園市2023年29件、去年33件,今年到9月已有25件;另新竹市50件、新竹縣30件、苗栗28件,其中以「漏水」最常見;新北市51件中,有49件是拿驗屋公司的結果請求建商修復瑕疵的消費糾紛。

台灣住宅品質消費者保護協會顧問吳翃毅說,全台原本僅20多家驗屋公司,去年暴增100多家,品質參差不齊。例如有業者發現地板空洞,只貼1張貼紙,未採取檢測空洞範圍且以數張貼紙示意的正規做法,讓建商誤認僅貼紙處有空洞只修補該處。另有業者被委託人發現在小雞上工App找工讀生幫忙後,辯稱只是打雜;更有業者聘工讀生看照片就完成驗屋報告,卻在「複製、貼上」時搞錯主臥、次臥。

好日子科技驗屋營運長周昱存指出,目前全台約有300多家驗屋公司,驗屋產業剛興起,的確良莠不齊,有些業者為招攬生意,刻意渲染、誇大,卻不見得真能解決問題。有些為老師傅、水電行兼職,連儀器都沒有,只憑目視檢查,容易引發後續糾紛。

新北市消保官主任王治宇說,新北某建案就曾因驗屋鬧糾紛,業者以紫外線照看牆壁油漆有無均勻,造成建商不悅;還有建商聲稱磁磚5個貼點內有3個貼點空心才算瑕疵,但消費者認為5點都貼好才符合標準,因驗屋沒有國家標準,雙方難有共識。

新竹縣消保官陳雅芳認為,驗屋人員證照制度及業者規範、驗屋標準及項目都付之闕如,亟需內政部訂定相關準則或定型化契約,讓消費者、驗屋業者及建商有所依循。

內政部回應,建物取得使用執照前即經相關技師及建築師依專業監造完工;公設點交訂有「公寓大廈共用部分與及附屬設施設備點交表」,供管委會或管理負責人據以檢視項目與內容;非屬條例規定點交項目,內政部可協助就檢驗項目、方式及合格標準等研究後,另提供民眾參考。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1103000426-260114?chdtv




2025/11/06
台灣房地產投機時代宣告終結?

專家胡偉良全方位評析「2026年房市3大走向」

從數據與趨勢出發,帶您看清台灣房地產的真實面貌。


胡偉良全方位評析2026年房市3大主旋律/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胡偉良全方位評析2026年房市3大主旋律/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說結論,2026年台灣房市將進入一個「總量盤整、結構分化」的新階段。整體市場將在政策壓抑與經濟轉型的雙重影響下,呈現「量縮價微修、區域與產品表現極度分歧」的格局。投機時代宣告終結,市場將更真實地反映人口結構、產業分布與居住需求的根本變化。

一、央行政策(利率與選擇性信用管制)

1.  方向:維持「穩利率+嚴管貸款結構」主軸不變。

2.  具體作為:

· 利率政策:跟隨主要國家央行步調,利率將維持現況,不會快速降息。這意味著購屋者的資金成本壓力持續,抑制投資性需求。

· 信用管制:2025年起的選擇性信用管制將延續至2026年。政策核心為「壓投機、保自住」:

· 針對多屋族與高價住宅:嚴格的貸款成數限制(如豪宅線)不會鬆綁,持續抑制高總價市場的流動性。

· 針對首購族:維持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條件不會放太寬。

· 對房市影響:政策形成「天花板效應」,限制市場過熱的可能。

二、房地產供給量(建照、使照與交屋潮)

1.  方向:供給量處於高檔,對市場形成壓力。

2.  具體情況:

· 預售屋市場:面臨前期推案陸續完工的交屋潮,建商資金壓力增大。在買氣觀望下,為求順利去化,部分建商可能採取「讓利換成交」策略,但整體仍是「價穩量縮」。

· 新成屋市場:使照量維持高檔,待售庫存增加,特別是供給過剩的蛋白區、蛋殼區,將成為價格戰的主要戰場。

· 中古屋市場:供給量同樣增加,但屋主心態各異。急需資金或有壓力的賣方,價格鬆動機會較大。

3.  對房市影響:在「高供給」與「弱需求」的背景下,賣方市場優勢不再,買方擁有更多的選擇與議價權,加速市場進入修正盤整期。

(延伸閱讀│台灣房市崩盤後還有出路嗎?專家胡偉良:從結構性失衡到改革契機)

三、民間遊資走向

1. 方向:資金仍豐,但流向改變。

2. 具體情況:

· 避險心態濃厚: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高,加上人口老化導致社會整體風險偏好下降,資金將更趨保守。

· 脫離房地產炒作:在政策打炒房與市場預期轉變下,大量遊資將從住宅市場的短期投機撤出。

· 轉向其他管道:資金可能轉向股市(特別是半導體、AI相關龍頭股)、債市、或收益穩定的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部分資金可能轉進「具抗通膨與收益性的商用不動產」或「核心區的保值型豪宅」,但非普羅大眾市場。

3.  對房市影響:缺乏短期炒作的熱錢,房市將回歸基本面,由真實的自住與長期置產需求支撐。

四、民眾的購屋慾望與購屋人群分化

1. 方向:慾望受壓抑,需求結構性轉變。

2.  具體情況:

市場預期保守:看跌房價比率遠高於看漲,民眾普遍存在「再等等」的觀望心態,期待價格進一步修正。

購屋能力兩極化:

· 高所得族群:不受貸款成數嚴重影響,仍是市場主力買盤,鎖定核心區優質物件。

· 一般受薪階級:在高房價與高利率雙重壓力下,購屋門檻過高,導致「租屋而居」成為常態,或更依賴繼承與贈與來取得房產。

需求偏好轉變:

· 「學區房」式微,「醫區房」崛起:因應高齡化社會,靠近醫療資源豐富區域的房產價值將凸顯。

· 蛋白區吸引力下降:除非價格「有感下修」,否則難以吸引買氣。

五、房市景氣與價格走勢

1. 整體格局:「量縮價盤整」。

2. 區域與產品分化加劇:

· 蛋黃區(生活、交通機能佳):需求穩定,抗跌性強,房價「難有感下降」,呈現橫盤震盪。

· 蛋白區、蛋殼區(供給量大、機能不足):價格有較大跌價壓力,必須透過「有感降價」才能刺激成交量。

3. 非核心區價值將顯著修正:非核心區的「老破小」與缺乏實用性的「度假型地產」,價值將面臨顯著修正。

4. 以量換價可能帶動短期交易量回暖:若建商或賣方「讓利幅度加大」,以量換價,可能帶動短期交易量回暖,形成區間內的波動。

六、經濟景氣與長期結構性轉變

1.  產業動能不均:台灣經濟成長由半導體及AI產業驅動,但傳統產業衰退,導致民眾「所得增長感」不一,削弱整體購房能力。

2. 人口結構的深遠影響:

· 高齡化與單人化:台北市已進入超高齡社會,「單人高齡家庭」暴增。這將驅動對小坪數、無障礙、銀髮友善住宅及社區服務的需求。

· 新一代銀髮族崛起:未來10-15年,85後、90後世代將步入老年。他們「為自己活」的核心價值觀、強大的消費能力與科技接受度,將催生高品質的「銀髮經濟」,並改變老年住宅與養老地產的市場面貌。他們不再必然將房產視為唯一資產,更願意為優質生活體驗付費。

胡偉良觀點:2026年房市3大主旋律

1. 盤整與分化:市場不再齊漲齊跌,而是進入個別表現時期。地點、產品機能是決定價值的關鍵。

2. 政策與利率的緊箍咒:只要政策不鬆綁、利率不驟降,市場就難以出現V型反轉,將以時間換取空間,進行溫和修正。

3. 典範轉移的開端:市場正從「投資屬性」過渡到「居住屬性」,並開始深刻反映「高齡化、少子化、單人化」的社會結構。未來的房市贏家,將是能洞察並滿足這些結構性需求變化的產品與服務。

後記:

市場總在樂觀與悲觀間擺盪,憑藉對市場第一手的掌握,我試圖打破業者必然「唱多」的刻板印象。我的文章不談華麗的銷售話術,只從數據與趨勢出發,帶您看清房地產的真實面貌——無論未來是晴是雨,我們都該做好準備。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25536



2025/11/04
房市農曆年前有望迎小陽春

房仲業者指出,股市轉佳、資金寬鬆趨勢不變下,預期農曆年前有望出現小陽春。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認為,綜觀目前市況,預售市場率先讓利;至於成屋市場,中古屋市場雖有表現,但在貸款排隊、利率攀高等壓力,對買氣是一大硬傷,不過隨著股市轉佳,資金寬鬆趨勢不變,若無重大衝擊應能讓買氣回穩,但想要回到過往榮光,恐怕並非一時半刻。

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近期帶看量的確明顯增加,市場氛圍也有所回溫,預期在農曆年前,房市有機會出現一波小陽春,而明年房市走向的關鍵仍在於信用管制政策,若政策能適度鬆綁,預期將為市場注入活水,並帶動房市交易量成長;即便現行政策維持不變,在經濟基本面的支撐下,加上市場價格已有修正,交易量仍可能較今年有所回升。另,台美關稅談判仍在進行中,後續對各產業的影響亦值得持續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輝達在台設立總部,將成為未來區域房市發展的動力之一。台灣房屋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分析,國際科技巨頭輝達在台設立總部,將催動台灣未來的產業升級,尤其北中南各地的科技產業聚落,包括竹科、中科與南科,在AI相關產業鏈興起下,吸納海內外高知識創研人才,並帶動就業員工所得,成為堅強的剛需支撐力道,房市的「科技宅」概念將逐漸深化。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9110168?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2025/11/04
商用不動產崛起 Q4有望創高

輝達進駐北士科 刺激買氣 舊廠辦需新門面 剛性需求

Aedas凱達環球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全球設計董事溫子先表示,每個國際級CBD都有一座定錨地標。(王莫昀攝)

Aedas凱達環球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全球設計董事溫子先表示,每個國際級CBD都有一座定錨地標。(王莫昀攝)


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統計,2025年第3季全台商用不動產市場成交總額共計新台幣384億元,較前季增長77%,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分析,繼10月陽明海運以112.2億元大手筆買下「華固中央置地」,輝達海外總部確定進駐北士科T17、T18,可望進一步刺激周邊商辦買氣,第4季成交量有機會創下近10年歷史次高紀錄。


成交量有機會創近10年次高

隨著AI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加上辦公舊換新風潮方興未艾,辦公剛性需求升溫,興富發建設業務部副總經理陳秋偉舉例指出,如輝達等海內外科技大廠在台投資布局,其供應鏈也會跟著遷徙,加上舊廠辦需要新門面,在在提升商辦剛性需求。

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統計,2025年第3季全台商用不動產市場成交總額共計新台幣384億元,較前季增長77%,主要可歸功於辦公室及廠房交易熱絡。受惠於AI浪潮與新興科技產品需求強勁,半導體及電子產業對於自用不動產的需求維持高檔,尤其全台廠房買賣金額已連續6季突破百億元水準,對整體商用不動產市場形成穩定支撐。今年第3季前兩大商用不動產交易均為高科技製造業者購置產業園區內廠房,包括台達電以新台幣69.5億元購置位於桃園科技工業園區之泰豐輪胎觀音廠,及日月光半導體以新台幣65億元購入穩懋南科路竹廠。

展望未來半年商用不動產市場表現,世邦魏理仕總經理林敬超表示,自用型買方購買金額將持續貢獻整體交易量達7成以上。

GDP上修、Fed降息 雙重利多

受惠主計處上修今年預測經濟成長、Fed再度降息等效應,仲量聯行預期,雙重利多將進一步提振商用不動產投資信心,樂觀預期第4季成交量可望衝高。

商辦王興富發看好商辦市場,目前全台手握近800億元案量,預計年底前還將推出年度壓軸案、總銷300億元「國家壹號廣場」,累積線上銷案量將破千億。陳秋偉表示,受政策影響,現在住宅只有兩種產品可以賣,一種是位在台北、台中、高雄純市中心、一種是單價30至40億的純首購,反觀商辦市場,受惠企業辦公室升級剛性需求,興富發自去年1月迄今,累計成交簽約高達400億元,看好商辦市場,集團擴大布局,預期一些原本計畫為住宅的產品,將改為辦公或微型辦公。

國家壹號廣場 躍升區域地標

商辦市場潛力十足,陳秋偉表示,以內湖總銷近74億元的「興富發T1」來說,9組客戶就買掉33億元,還有1組有機會在11月簽約,近150億元的「國家企業廣場」7組客戶就成交52億元,其中「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公處」就以6.6億元買下3個樓層。

興富發總裁鄭欽天商辦推案哲學,是要塑造成區域地標,為此新莊副都心12月將登場的300億大案「國家壹號廣場」,由國際地標推手Aedas操刀外觀,部分公共空間由五星級飯店御用設計團隊-英國G.A Design打造,營造由日商台灣大林組Obayashi負責。

Aedas凱達環球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全球設計董事溫子先表示,每個國際級CBD都有一座定錨地標,例如101之於信義計畫區、ifc之於汝矣島商業區,「國家壹號廣場」也將肩負起帶領新莊副都心起飛,晉身國際級CBD的使命。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1101000411-260110?chdtv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目錄

  • 房地產新聞
  • 產業經濟新聞
  • 區域相關新聞
  • 園區快訊
  • 公司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