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

最新消息

  1. 首頁
  2. 最新消息

2025/11/18
2026年租金補貼限合法房屋 排除違建、舊戶同地址可申請

圖為台北市市民大道巷內出租布條。(中央社檔案照片)

圖為台北市市民大道巷內出租布條。(中央社檔案照片)


國土署公告2026年租金補貼新制,新申請案若是頂樓加蓋、違建等非法建物,將無法領取租補,但舊戶有緩衝機制,仍住在同一地址可繼續申請租補。國土署說,主要是考量近2年非法住宅租補申請案提升,長遠來看仍有公安疑慮。

為減輕民眾居住負擔,政府推動新台幣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政策,對於一定所得以下無自有房屋個人或家庭,提供每戶每月最高新台幣2000元至8000元租金補貼,並為鼓勵婚育及加強關懷弱勢,針對符合補貼金額加碼身分者加碼補貼金額。

不過,根據國土署公告最新2026年新台幣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計畫,申請條件刪去「無房屋稅籍之未保存登記建築物」,僅保留具房屋稅籍且已保存登記或已取得建築物合法證明文件的建築物,意即只有合法住宅申請才可以獲租金補貼。

對於調整政策原因,國土署官員指出,這2年住在非法建物的租補申請量提升,讓人憂心,因為長期來說違建等非法建物都會有公安疑慮,不是值得鼓勵的方向;再者,非法住宅申請數量增加,反而有點變相鼓勵做小分割租約,造成管理困擾,因此希望鼓勵民眾選擇合法建物居住。

不過,新制對於舊有租戶權益也有緩衝機制,根據國土署公告計畫,2025年已核定租金補貼的舊戶,以相同租賃地址帶入2026年申請案,可不受2026年新增房屋合法性限制;但若在補貼期間變更租賃地址,仍應符合房屋合法性新規。

舉例來說,若住在台北市頂樓加蓋的張先生2025年已成功申請租金補貼,2026年仍住在同一住宅,則2026年仍可領取租金補貼;但若張先生在2026年搬家至另一處違建居住,則無法再申獲租金補貼。

國土署統計,自2022年起開辦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截至今年11月14日止,全國租金補貼核准戶數已超過88萬戶,申請戶數更首度突破100萬戶、達到103萬戶,雙雙創下開辦以來新高紀錄。(編輯:林淑媛)1141116



資料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11160078.aspx



2025/11/18
北市推觀光新亮點 潛力冷門景點待活化

北市動物園旁原「Zoo Mall」基地去年招標成功,將打造海洋教育生態園區,預計2033年完工,但因捷運下構工程,進度恐延宕。本報資料照片

北市動物園旁原「Zoo Mall」基地去年招標成功,將打造海洋教育生態園區,預計2033年完工,但因捷運下構工程,進度恐延宕。本報資料照片


北市多處市有潛力景點,如動物園旁原「Zoo Mall」基地已閒置10多年;還有和興炭坑、舊兒童樂園等至今也未活化,地方嘆可惜,要求積極規畫有潛力的冷門景點。市府表示,會持續推觀光新亮點,以「和興炭坑」為例,將邀KOL自媒體介紹體驗,擴大景點知名度。

台北市立動物園旁原「Zoo Mall」閒置多年,市府去年招標成功,將打造成海洋教育生態園區,預計2033年完工,但因捷運南環段地下共構完工後,才能啟動生態園區工程,國民黨議員王欣儀憂心近期南環段市府與廠商議價破局,連帶影響生態園區進度。捷運局表示,已有其他廠商主動來探詢,最快明年中就可動工。

除生態園區觀光新亮點恐延宕外,民進黨議員陳怡君也質疑,北市其實有許多蘊含歷史文化景點,市府都沒積極活化,她舉「和興炭坑」為例,市區難得有被保留下來的炭坑,極具歷史意涵,市府卻疏於規畫遊程,相當可惜;還有舊兒童樂園已遷移變公園,非活動期間就是一片髒亂。

陳怡君認為,北市有非常多地點只要稍加活化,就能打造成觀光新亮點,市府只要針對這些冷門、甚至已荒廢、快荒廢的景點,加強觀光宣傳,或透過說故事,就可以吸引外國觀光客來體驗台北文化,而不是只有去大家熟知的熱門景點。陳也呼籲蔣萬安,不應只熱中做光鮮亮麗的活動。

對於北市觀光新亮點,文化局表示,市府會持續規畫包含「和興炭坑」在內的文化小旅行線下體驗,並透過跨局處提升能見度,並且與景點周邊友善店家合作,結合觀傳局樂遊台北,串聯成遊程路線。

大地處也說,以「和興炭坑」為例,已將周邊環境整體景觀營造;兒童樂園舊址,公園處保留當年兒童樂園部分設施,如摩天輪、旋轉木馬等,做為公園地景設施,承載民眾兒時的回憶。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323/9143535



2025/11/17
旺季不旺、單周成交不到1組…住展風向球亮衰退燈

住展風向球分數及燈號

住展風向球分數及燈號


進入年底傳統的購屋旺季之際,房市卻旺季不旺,約有4成預售屋案場單周賞屋客僅個位數,平均單周成交不到1組,接待中心銷售人員「等嘸人」、頻打瞌睡已成為日常。


《住展雜誌》10月「住展風向球」顯示,在928檔期登場的帶動下,分數微升至37.4分,但燈號還是維持在代表衰退的黃藍燈。

住展發言人陳炳辰分析,北部都會區10月預售屋推案金額達500多億元,雖月增100多億元,依今年月均值約600億元來看,並不突出。

在需求面方面,還是疲弱。調查顯示,北部指標案周均來客約12.9組,周均成交僅約0.8組。

10月來客量微幅提升,主要來自新案、話題案拉抬,不過仍有4成的新案,單周來客量僅個位數、或成交掛蛋;10月連假多、民眾出遊多,加上天氣不佳,也影響至案場看屋買屋興致,亦傳銷售人員「等嘸人」、頻打瞌睡情事。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待售建案數量已不再攀升,下降至1,414案,為近12個月低量,也中止去年下半年起月月上升局面。

陳炳辰表示,主要因建商推案節制,加上舊案陸續消化,使得賣壓受控;其中,台北市、桃園的待售案,減幅較明顯,部分建商推出低總價小宅案,已逆勢突圍奏效。至於議價空間方面,開價與成交價還在1成以內。

陳炳辰表示,今年北北桃基已有預售新案每坪成交單價,再創區域新高,不少建商仍持續推出高價案,挾著自身品牌、地段、小坪數規劃等賣點,有望逆轉勝吸引買氣,縱然偏屬個案表現,房價也獲得支撐條件。

值得注意新北市、桃園將有數個百億元大案,有很大機會在今年壓軸的年底兩個月問世,預期北台灣全年推案量,有機會守住1兆元關卡。



資料來源: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1114700128-439901




2025/11/17
2025年房屋稅2.0新制懶人包:與舊制差在哪?

為何被稱「囤房稅」

房屋稅新制市場俗稱「囤房稅2.0」,被認為是政府落實居住正義的核心政策之一。(圖片來源:freepik)

房屋稅新制市場俗稱「囤房稅2.0」,被認為是政府落實居住正義的核心政策之一。(圖片來源:freepik)


「房屋稅2.0」已於113年7月1日正式上路,並將自114年5月起反映在您收到的房屋稅單上。這項重大修法被視為政府落實「居住正義」的核心政策,目標聚焦於「提高多屋持有成本、保障單一自住、鼓勵釋出空屋」。這對多屋族群(尤其是跨縣市持有者)的房屋持有成本將產生顯著影響。

本文將全面解析房屋稅2.0的與原房屋稅的新舊制差異、適用對象、計算觀念與常見情境,更能清楚了解房屋稅現況。

房屋稅2.0採全國歸戶、全數累進,多屋族稅額有跳躍式增長

房屋稅的計算公式並未改變,仍為房屋稅額 = 房屋課稅現值 * 稅率 * (課稅月數 / 12)。

但房屋課稅現值由地方政府依不動產評價委員會評定,並非房屋市價。更關鍵的部分在於「稅率」的變化,房屋稅新制因採「全數累進」課徵,意味著多屋族的持有成本將呈現「跳躍式」增長。

情境(假設)

戶數

舊制稅率(縣市歸戶)

新制稅率(全國歸戶+全數累進)

稅負變化

單一自住

1戶

1.2%

1%

減輕

跨縣市多屋

4戶非自住 (各縣市1戶)

1.5%

3.2%~4.8%

顯著增加

房屋稅試算範例

某人在全國持有4戶非自住房屋,舊制在各縣市可能依最低稅率1.5%或地方差別稅率(例如新北3.6%)課徵,稅負較低。新制將這4戶合併歸戶,一旦適用最高級距4.8%,則所有4戶房屋皆須以4.8%計算稅額。

稅率上限提高,並採全國歸戶與全數累進,使得非自住戶數越多,整體每戶都會套用較高稅率,持有成本上升將更為明顯。

新舊制差異比較與影響,一秒看懂

房屋稅2.0(囤房稅2.0)的修法是台灣房地產持有稅制的重大轉折。新制(自113年7月1日上路,114月5日開徵)與舊制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非自住房屋(囤房)、自住房屋認定標準、特定房屋減免等三大面向。其中非自住房屋的採全國歸戶與全數累進,對多屋持有者的衝擊最大。以下為詳細比較:

項目房屋稅舊制房屋稅新制內容要點與影響
非自住房屋(囤房)歸戶範圍縣市歸戶:僅計算單一縣市轄區內持有的房屋數。全國歸戶: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全國各縣市的房屋數必須合併計算總戶數。大幅擴大課稅基礎,全國總戶數決定稅率,有效防堵跨縣市分散持有避稅。
非自住房屋法定稅率區間1.5%-3.6%大幅上調至2.0%-4.8%提高囤房成本,增加空屋釋出壓力。
囤房稅實施機制地方選擇性訂定差別稅率(非強制)。地方政府必須訂定差別稅率(強制落實囤房稅)。確保囤房稅在全國各縣市落實,杜絕「囤房天堂」現象。
課徵方式依各縣市自治條例規定。全面採全數累進:總戶數達到某一高稅率級距時,所有非自住房屋皆適用該高稅率。懲罰性更高,持有越多,所有非自住房屋的稅負都將提高。
自住房屋認定與優惠稅率寬鬆認定: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全國合計3戶以內,適用優惠稅率 1.2%,對「設籍」要求通常不強制。趨嚴與分級優惠: 1. 單一自住減稅:全國僅一戶,且房屋現值在地方標準以下,稅率降至1.0%。 2. 自住認定趨嚴:適用1.2%或1%優惠稅率的自住房屋,均必須符合「辦竣戶籍登記」要件。鼓勵真自住、單純自住者,同時要求自住者須實際設籍,與地價稅自用住宅認定一致,避免假自住。
鼓勵出租/繼承共有之房屋多數特殊用途適用一般非自住稅率(1.5%-3.6%)。

1. 鼓勵出租活化:出租且申報租賃所得達標,適用較低稅率 1.5%-2.4%。

2. 繼承減負:因繼承取得之非自願共有房屋,適用較低稅率 1.5%-2.4%。

引導空屋活化投入租賃市場,減輕非自願持有(如繼承)者的負擔。
建商餘屋稅率多數為最低的1.5%。加壓分級課徵: 1. 合理銷售期(2年內):2.0%-3.6%。 2. 超過2年者:最高可適用4.8%稅率。縮短建商囤房時間,加速成屋釋出市場。

 

房屋稅與房地合一稅差在哪?關鍵在課徵時間

房屋稅2.0與房地合一稅2.0都是台灣房地產市場的重大改革,但兩者本質與課稅時點完全不同,經常被混淆。房屋稅2.0是每年必須繳納的「持有成本」;房地合一稅則是賣屋獲利時的「交易稅」。

項目

房屋稅2.0

房地合一稅2.0

稅目性質

持有稅(每年課徵)

交易稅(出售時課徵)

課稅標的

房屋課稅現值

房地出售利潤(價差)

修法重點

全國歸戶、提高多屋持有成本、鼓勵自住/出租

延長短期重稅期、法人比照個人課稅、擴大課稅範圍(預售屋)

政策目標

抑制囤房、促進空屋釋出、居住正義

抑制短期炒作、健全房市交易

 


資料來源:https://news.housetube.tw/17262



2025/11/17
城市行銷不只靠煙火,還要長期深耕!文化底蘊如何感動旅客?

城市行銷不只靠煙火,還要長期深耕!文化底蘊如何感動旅客?

圖/城市品牌的建立必須以文化為核心,今年開幕的台南西市場有「全台最美古蹟市場」之稱,乘載百年歷史又成為新文創聚落。台南市政府提供。


近年,透過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城市行銷蔚為顯學,台灣各地方政府也積極舉辦大型文化活動來帶動地方經濟。但中正大學企管系教授曾光華提醒,城市行銷不可能靠一場活動或一個建築就完成,而是要打造持續的文化體驗,這是跨部門、需深耕10至20年長期工程。「任何活動一定要主題明確、有獨特風格,而且虛實整合、帶來沉浸式體驗,還要串聯在地居民跟周邊商家,要做到這些才有城市品牌的地位。」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於2025年11月10日舉行「2025 創新城市行銷論壇」,邀集產官學研各界專家一同分析城市行銷理論與實務上的挑戰。對於城市該如何透過文化創意說故事,主辦單位邀集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暨前台南市長許添財、中正大學企管系教授曾光華、文化大學全球品牌與行銷碩士在職學位學程教授林炎旦,以及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專委邱稚亘與會,從文化、體驗、文創園區到制度治理,重新梳理城市行銷的本質。

在國立臺北商業大學舉辦的2025創新城市行銷論壇上,邀集前台南市長許添財、中正大學企管系教授曾光華、文化大學全球品牌與行銷碩士在職學位學程教授林炎旦,以及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專委邱稚亘與會,探討如何以文創圖/在國立臺北商業大學舉辦的2025創新城市行銷論壇上,邀集前台南市長許添財、中正大學企管系教授曾光華、文化大學全球品牌與行銷碩士在職學位學程教授林炎旦,以及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專委邱稚亘與會,探討如何以文創

城市品牌的根,永遠是文化

演講一開始,許添財即指出:「城市是有生命的,它會演化、會更新,也會被淘汰。」在紐約求學的10年間,他看到城市的興衰如何緊扣國家競爭力,了解到城市缺乏更新能力,就會成為資源流失的「舊文明遺址」;但只要能讓文化、產業與制度重新連結,城市就能再次成長。

因此在擔任台南市長期間,許添財除了以嚴格的財政紀律改善台南負債問題,也以「文化」作為城市品牌的核心,建立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赤崁文化園區等,同時以海安路藝術街景、吳園藝文中心、赤崁樓夜間沙龍等活動,讓古蹟走入市民的生活場域。他認為,當文化真正融入生活,它就能產生經濟動能,使城市具備可持續的競爭力。

許添財任內積極推動台江國家公園成立,為台南打開國際觀光入口。取自wiki維基百科,洪邵歆作品。圖/許添財任內積極推動台江國家公園成立,為台南打開國際觀光入口。取自wiki維基百科,洪邵歆作品。

其中,台江國家公園最具代表性。即便多次遭遇反對聲浪,許添財仍堅持8年,最終使台江成為世界級的濕地公園。黑面琵鷺與候鳥的豐富生態,為台南打開新的國際觀光入口。他語氣堅定地說:「當文化與環境被看見,城市的未來就會自然浮現。」

回望執政歲月,他以「從悲情城市唱到四季紅」形容台南的轉變。過去,台南因缺乏機會、產業外移而成為二線城市,但在文化與制度改革下逐漸恢復活力。從台南市的經驗,許添財提醒:「如果文化古都退化為二流城市,整個國家也難以進步;科技園區固然能創造財富,但沒有文化支撐,人才終將外移。」

城市品牌不能只靠宣傳,而要靠感受

接著,曾光華以行銷學與心理學的視角,分析城市魅力的本質──令遊客讚歎的「哇」從何而來?他認為,城市吸引力不能只靠宏偉建設,也不能依賴文青小店;真正的城市品牌,是「高度」與「溫度」兩者兼具的綜合體驗。

他舉例,台北 101 絢麗的跨年煙火讓人們因為「大場面」感受到震撼,這是城市的「高度」;但城市魅力也可能來自街角的咖啡香、老工匠的巧手、巷弄間的裝置藝術,這些微小卻動人的細節則是「溫度」。要做到兩者兼具,營造情緒與體驗非常重要。



資料來源:https://city.gvm.com.tw/article/125897



2025/11/17
2025 台灣永續行動獎 榜單揭曉

TAISE主辦2025台灣永續行動獎揭曉
多元實績遍地現 雲林再領全國
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主辦2025台灣永續行動獎(TSAA)榜單揭曉!在整體251家參賽單位中,雲林縣政府勇奪八座獎項,連同所屬局處共抱回21座獎,加上境內虎尾科大、雲林科大、臺大醫院雲林分院、中醫大北港附醫,雲林地區獲獎數量高達36座,成為本屆獲獎地圖中最亮眼的區域。

TAISE統計,本屆永續行動獎共收到503件申請方案,和去年相比成長12.2%。經各分組評審,最終選拔出399件優良方案,依據得分分別頒發特優、金、銀、銅各級獎勵。

獎項總召集人、TAISE董事長簡又新說明,永續行動獎主要獎勵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組織內部文化,並採取創新策略實踐永續發展,還能夠複製擴散的具體方案。過去五年來,藉由每年徵獎,已經累積1236件最佳案例,透過獎項與後續推廣,持續擴大影響力,進而串聯更多合作夥伴,加速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分析今年整體參獎方案,多數都能從組織核心本業出發,再扣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以創新方式規劃實踐方案並執行。TAISE分析,以各主要呼應SDGs核心目標分布情形看來,以健康與福祉(SDG3)、優質教育(SDG4)、永續城鄉(SDG11)最多,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SDG12)、減少不平等(SDG10)也收到50件以上方案報名,可見永續發展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且與所有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公私協力 實現宜居環境
而從參賽單位類別來看,今年仍以民間企業為最大宗,但大學、公部門、醫院也踴躍報名。在所有503件申請方案中,中央部會與各地方政府局處共提出103件方案,而大學和醫院各繳出89、63件方案,更特別的是,細究當中許多方案並非單一單位獨立完成,多能凝聚跨域組織相互配合執行,顯示永續議題已成為社會各界共同的行動語言,無論在民生需求或制度革新上,都正邁向整合性、系統性的永續轉型。

延續前兩年橫掃台灣永續行動獎的氣勢,雲林縣政府與所屬局處,今年再度蟬聯最大贏家寶座,共獲得1項特優、以及2金8銀10銅佳績。各獲獎方案內容涵蓋傳統文化保存、產業升級、公共服務智慧化等各面向,從青少年到高齡長者全面關顧,落實「不遺落任何人」,獲得各組評審們高度讚賞。

其中由雲林縣政府警察局與少年輔導委員會聯手推動「雙B計畫」,結合縣府與民間資源,建立健全社會安全網,推動兩年來,縣內少年犯罪事件降幅18.72%,中輟生減少34.3%,雙數據降幅勇冠全國,因而得到特優獎勵。警察局解釋,根據統計,雲林縣少年犯罪主要與家庭經濟困境相關,因此推動從「Better Housing (改善居住環境)」以及「Better Food (提供良好餐食與保暖衣物)」兩方面「雙B」著手,從根本降低貧困和飢餓引發的犯罪風險,果然看見改變。

雲林之外,臺中市政府所屬局處合力得到2金2銀5銅,則是六都之首。其中建設局打造「綠肺之心 共融之城」,將中央公園營造為都市生態棲地,更設置太陽能板、再生水回收等設施,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而農業局整合「臺中食農,跨域齊共榮」,都得到金級獎勵。

中央部會方面,交通部公路局北、中、南分局共獲得1項特優和2金2銀;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參山、日月潭、西拉雅和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處分別參賽,共得到1銀4銅獎勵,展現交通部大力推動綠色交通和永續觀光的決心。

產學合作 創造經濟績效
在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大學社會責任(USR)推動計畫等政策助力下,各高等教育學府永續行動近來逐漸開花結果。虎尾科大師生團隊分別發揮所長,以在地產業場域、社區和公共空間為基地,協助改善菇類養殖技術進而降低碳足跡、輔導畜牧場廢水處理並轉化為高附加價值生物資源、支援系統盤點糖業文化並保存推廣...各項作為共獲得2金1銀5銅,為本屆獲獎數最多的大學。

單以一般普通大學而言,則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1金2銀2銅最多。善用海洋相關研究專業,海大團隊研發包覆藻苗方式,在低利用的九孔池中以近自然培養方式提升海藻資源量、恢復近岸生態系統;回應農漁村人力流失困境,又支援貢寮雙溪地區開發地方產品並建立特色品牌,再導入電商平台輔導數位轉型,成功創造永續經濟績效,都獲得評審好評。

一般企業表現上,綜觀本屆各參賽單位和方案內容,整體以金融業最積極。中國信託銀行不只推出各項永續金融商品,因應當今詐騙頻傳等社會案件,更與警政、金融監管單位合作,積極強化防詐騙、親子金融教育與公平待客作為,各專案總計抱走1項特優和5金1銅榮譽,列居所有企業之首。

另外,公股彰化銀行拿到1金4銀1銅,總獲獎數緊追在後也很風光。特別彰銀關注許多老舊房屋居住安全議題,設立都更業務小組,整合金融支持、專業協助和信託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務,還加碼優惠利率鼓勵建築物低碳轉型,確實為綠色金融實現永續城市具體案例。

TAISE預告,所有榮獲「2025台灣永續行動獎」的方案,將於「2025亞太永續博覽會」中公開表揚,當中多項方案執行單位也將於博覽會中展示獲獎內容,歡迎所有關心永續發展的民眾踴躍到場,進一步與各獲獎及參與單位交流互動。

2025台灣永續行動獎榜單,點擊查看下載原檔:




資料來源:https://tcsaward.org.tw/tw/news/index/569



2025/11/17
〈財經週報-留才利器〉AI重塑勞動力市場 企業人才多角化發展

善用AI取代重複性高例行性作業,可緩解企業在少子化下的缺工窘境。(資料照)

善用AI取代重複性高例行性作業,可緩解企業在少子化下的缺工窘境。(資料照)3


談及AI如何牽動企業對長期人才競爭力的建立,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受訪指出,對企業經營而言,長期競爭力的提升大致上就是降低生產成本,或是以同樣成本製造出更高品質的產品,善用AI工具可取代重複性高的例行性作業,節省下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時緩解企業在少子化下的缺工窘境,也就更有能量投入創新研發工作。

AI改寫勞動力市場 引發失業危機

吳大任續指,AI的廣泛應用一方面輔助企業提升經營效率,另一方面也重塑了勞動力市場的樣態,當企業減少聘雇人力,不少人就面臨失業衝擊。以美國程式設計業為例,企業透過AI編寫程式,大幅節省聘雇資淺工程師的成本,數年前軟體工程學系學生還很容易一畢業後就找到工作,但現在則不然。但也不否認AI仍有取代不了的部分,例如高級餐飲仍需要侍者提供高品質的服務體驗,或是媒體業具人本價值思維的獨立觀點也難以被AI所取代。

在科技與AI全面改寫產業節奏的年代,企業對「人才」的定義也正在被重新雕塑。不是再把人才視為填補職位的資源,而是視為能與技術並肩、推動轉型的長期戰力。從鴻海、廣達、緯創的架構看得最清楚:AI不是替代人的力量,而是重新定義什麼樣的人能在未來留下深刻印記。

鴻海把人才 視為共同成長夥伴

鴻海(2317)的觀點像是打造一座「長期能量場」,把人才視為共同成長的多元夥伴。企業轉型無法仰賴自動化設備,而是需要能被訓練、願意承擔、並與企業文化同步成長的人才。集團強調「保障、訓練、文化」三位一體,讓員工不是被動支撐企業的齒輪,而是成為運轉核心的關鍵動能。

緯創(3231)定義更像跨國企業戰略版的人才公式,不只重視技術能力,更需要把知識即時更新,把文化變成行動語言,把轉換工作場景視為家常便飯。緯創的全球儲備人才計畫、跨國外派、語言訓練與文化課程,正是塑造這種可在各市場自由運作的新型人才。

廣達(2382)則更聚焦「可塑性、跨域力與AI素養」。企業不期待員工一開始就無所不能,而是期待他能「快速變成需要的樣子」。把人才的未來潛能視為比現在的技能更重要的資產。能跨域、能整合、能與AI協作,是企業判斷長期競爭力的核心基準。



資料來源: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732360



2025/11/17
租房在頂樓加蓋領嘸?明年租金補貼增限制

內政部租金補貼新制協助許多租屋族減輕負擔,新一年度的115年租金補貼新制即將上路,但其中悄悄更改規定,民眾明年的新申請案件若是租屋處為「頂樓加蓋」,就算前房客今年有申請成功,恐怕明年仍將領不到租金補貼。示意圖。記者葉信菉/攝影

內政部租金補貼新制協助許多租屋族減輕負擔,新一年度的115年租金補貼新制即將上路,但其中悄悄更改規定,民眾明年的新申請案件若是租屋處為「頂樓加蓋」,就算前房客今年有申請成功,恐怕明年仍將領不到租金補貼。示意圖。記者葉信菉/攝影


內政部租金補貼新制協助許多租屋族減輕負擔,新一年度的115年租金補貼新制即將上路,但其中悄悄更改規定,民眾明年的新申請案件若是租屋處為「頂樓加蓋」,就算前房客今年有申請成功,恐怕明年仍將領不到租金補貼。

房價高漲,連帶租金市場也開始調高租金,迫使不少年輕人、小家庭為了住在市中心、學區,就必須選擇租金較為低廉的頂樓加蓋。但這一類的建物就算有房屋稅籍,仍未辦理保存登記、或無法取得建物合法證明。

政府為了保障民眾居住權益,鼓勵租屋族選擇合法建物,在115年租金補貼規定調整條件,租屋族申請租金補貼的居住位置,必須要具房屋稅籍且已保存登記或取得建物合法證明。但這項規定也有緩衝期,如果今年已經申請的舊戶繼續留在同一地址,仍可以請領到明年租補。

對此,內政部國土署解釋,專案計畫114年核定租金補貼,以相同租賃地址帶入專案計畫115年度申請案,得不受限制。但於補貼期間變更其租賃地址者,其租賃房屋應符合要求建物保存登記與合法證明規定。

舉例來說,陳先生(化名)今(2025)年3月搬進新北市永和區的A頂加,雖然A頂加只有房屋稅籍,仍順利申請到114年度租屋補貼,明(2026)年租約到期後,如果陳先生繼續留在A頂加,仍可以繼續請領115年度租屋補貼。

但是,陳先生如果明年選擇搬至台北市信義區B頂加繼續租屋,若B頂加沒有任何合法證明文件時,陳先生將領不到115年度租補;同時,新北市永和區A頂加的房東明年若選擇租給別的房客,就算A頂加曾順利申請到租補,但在明年開始也無法申請。



資料來源:https://house.udn.com/house/story/123589/9141284?form=udn_ch2_common3_cate



2025/11/17
信義房屋:房市已到谷底

信義房屋(9940)表示,目前房市已到谷底,從集團仲介事業表現來看已率先回彈、優於市場,認為明年買氣有望逐步回溫,惟價仍盤整中;信義房屋第4季在「信義嘉品」交屋挹注,單季營運有望優於第3季。

第3季受央行信用管制持續及市場理性觀望下,六都移轉棟數年減三成,整體房市維持盤整格局,惟平淡的買氣讓信義房屋仲介業務也受到影響,單季合併營收達23.04億元、年減22.11%,惟季增0.48%,第3季稅後純益0.86億元、年減78.7%,但季增175%,每股純益達0.12元。

累計信義房屋今年前三季營收達68.09億元、年減34.4%,稅後純益達0.54億元、年減96.4%,每股純益達0.07元。

信義房屋認為,目前房市買氣平靜,不過從季度來看,集團仲介事業表現已率先回彈、優於市場市場,季增率達1.75倍,認為當前已到谷底。

不過,房市當前進入築底期,這個過程會需要一些時間,2026年房市交易若無進一步的外力影響,認為交易量會逐步回溫,而整體房價表現就是盤整,即使可能有部分建商會讓利,但仍難撼動盤整格局趨勢。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10/9143258



2025/11/17
建築能效標示 明年Q1擬納實登

推廣低碳建築,內政部將研議優惠購屋貸款利率、開發商融資優惠

內政部地政司規劃明年第一季調整實價登錄查詢系統。示意圖。圖/本報資料照片

內政部地政司規劃明年第一季調整實價登錄查詢系統。示意圖。圖/本報資料照片

建築能效標示納實登研議優惠項目

建築能效標示納實登研議優惠項目


為推廣低碳建築能效標章,內政部地政司規劃明年第一季調整實價登錄查詢系統、於平台揭露建物能效,後續也會修法將建築能效標示納入不動產說明書應記載事項,作為交易資訊。


建研所表示,未來民眾購屋選擇取得建築能效1級以上之建物,除用電可省20%~30%,還會與金管會合作,指引銀行提供優惠購屋貸款利率;同時,開發商也可獲得較佳的融資成數和優惠利率。

內政部建研所長王榮進指出,目前規劃三階段推動低碳建築產業,一、2026年開始推動低碳建築能效標示。

二、2028年前開始實施有關低碳建材、低碳創新工法、智慧建築技術的認證制度。

三、2030年達成所有公有新建的建築,均須符合低碳標示規定,同時也會要求要採用一定比例的低碳材料,以促進國內低碳建築產業的發展。

「建築能效標章」制度鎖定建物完工入住後的「使用碳排」,王榮進表示,民眾購買取得能效標示1級的建物有兩大好處,一、未來入住用電可省20%~30%。第二,將與金管會合作,透過綠色金融指引銀行給予消費者購屋貸款利率或相關優惠,同時開發商也可享融資寬鬆政策。

建研所說明,目前有九間銀行提供利率優惠,包括玉山、國泰、兆豐、土地、渣打、上海匯豐、星展、第一、與台灣企銀等,會透過ESG給予購買拿到綠建築黃金級以上給貸款優惠利率,後續也爭取低碳建築標示的建物比照方案或更多優惠,上路時間未定。

地政司長林家正表示,未來會把建築能效標示納入不動產租售必要資訊,希望好的建物可以在市場上反映價值。將有兩項作業,一、修正「不動產說明書應記載事項」,規範應記載該建物是否取得建築能效標示,包含等級、核定時間、證書效期等,讓交易雙方都能了解該建物的建築能效。

二、修正實價登錄系統,林家正說,預計明年第一季完成實登平台調整,將建築能效資訊揭露,未來民眾在查詢房價時也可一併掌握該房屋是否具有能效標章,作為交易參考。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1117000144-260210?chdtv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目錄

  • 房地產新聞
  • 產業經濟新聞
  • 區域相關新聞
  • 園區快訊
  • 公司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