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

最新消息

  1. 首頁
  2. 最新消息

2025/07/10
重購退稅 兩年內遷戶籍

不少人在賣掉舊房後,會盡快購買新屋自住,也希望能申請退還部分土增稅。不過,台中稅務局提醒,若在重購新屋後遲遲未遷戶籍,超過兩年才辦好登記,就可能喪失退稅資格。

稅務局指出,據《土地稅法》規定,若民眾出售自用住宅用地後,在完成移轉登記之日起兩年內,重購另一筆作為自住使用的土地,且新購土地地價高於原出售土地地價,扣除原本繳納土增稅後,仍不足支付新購地價者,就可申請退還部分已繳土增稅,減輕換屋負擔。

但前提是,新購土地必須符合「自用住宅用地」條件,包括土地所有人或其配偶、直系親屬要在該地設有戶籍,且房屋不得出租或作為營業用途,若重購後未及時辦理戶籍遷入,超過兩年才完成,就無法認定為自用住宅用地,自然也不符合退稅資格。

稅務局指出,日前曾有民眾向稅局詢問,自己確實在兩年內完成換屋,也將新屋作為自住,但當時因各種因素未即時遷入戶籍,直到買屋後第三年才完成遷戶登記,想申請退還土增稅,卻因逾期不符規定,導致無法退稅。

稅務局提醒,想要退還原先繳納的土增稅,不只要在兩年內換屋,還得確保戶籍也要兩年內遷入新屋,才能符合退稅資格。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10/8861781?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2025/07/10
新增供給進場 北市商辦空置率 恐上看7%

高力國際統計,第二季北市辦公室市場空置率約5.89%,季增0.47%,主要是冠德民權大樓完工所致;平均月租金行情微漲至每坪2,674元、單季漲幅0.3%。隨著第三季起商辦新增供給陸續進場,在民間投資成長動能趨緩下,預估北市商辦空置率今年底將攀升至7.0%。


高立國際9日發表「2025年第二季台北市商辦市場調查」。高力國際企業客戶服務部資深執行董事陳頌民分析,第二季企業租賃動能偏弱,主要受全球局勢不明朗影響,多數企業採觀望態度,擴張計劃轉趨保守。第二季台北市頂級辦公室月租金為每坪4,380元,連續五季持平,成長動能明顯疲弱;A級大樓平均租金行情超過每坪3,000元門檻,且有24棟A辦月租金超過3,000元;反而B辦大樓在A辦帶動下,租金穩定微漲、空置微跌。


展望下半年商辦局勢,陳頌民表示,第三與第四季仍有商辦新增供給陸續進場,2025全年新增供給總量預估達5.7萬坪,將對市場造成壓力。尤其受全球經濟前景偏保守影響,下半年民間投資成長動能將趨緩,租賃需求成長空間有限,預測2025年全年的淨去化量約3.6萬坪,難以消化新增供給,預估空置率今年底將攀升至7.0%。

更值得注意的是,北市商辦市場在2026~2028年面臨連續性的新增供給潮,尤其2026年,將一口氣釋出近10萬坪的空間,大幅壓縮租金上漲動能,對空置率造成更大壓力,空置率將一路攀升,預估至2028年恐達到15%。

陳頌民表示,目前市場主要租賃動能來自企業對於工作環境的升級,尤其現在企業更重視辦公空間對員工滿意度與人才的影響,在此趨勢下,建議商辦大樓房東應升級設備,例如智慧管理系統、共享設施及活動,甚至是軟體服務等,強化辦公產品差異性,以贏得企業租客的青睞。

另一方面,面對未來幾年商辦大量供給的挑戰時,由於各大樓既有條件及進駐狀況不同,房東在招租策略上應搭配更彈性、甚至於客製化的租賃方案選擇,以因應瞬息萬變的經濟局勢與企業需求。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710000214-260210?chdtv




2025/07/10
遏止新違建,北市房屋過戶未檢附無違建證明,優先查處

串聯建管與地政能量遏止新違建,北市房屋過戶未檢附無違建證明,優先查處

臺北市建管處於104年8月20日訂定「臺北市政府遏止新增違章建築處理措施」,依該處理措施規定,104年9月1日以後領得使用執照之建築物於辦理產權登記移轉時,得檢附由開業建築師所簽證之「無違建證明」,未提出證明者,建管處於地政單位通報後,應立即派員進行違建查察,以達遏止新違建產生之目標。

建管處處長虞積學表示,自104年9月1日至114年5月31日止,經本市各地政事務所通報有檢附「無違建證明」案件計有1萬8,033戶,另未檢附「無違建證明」案件有5萬9,736戶,建管處皆於收到地政單位通報後會派員查察有無違建情事。此外,為了加強新建物之管理,對於每一個新建案於領得使用執照後,建管處亦訂有相關複查機制,不定期派員勘查有無搭蓋違建情形,並持續列管二年,自104年9月1日起至114年5月31日止,領得使用執照計有1,991個建案,總計6萬5,092戶皆依序派員現場勘查,並持續列管不定期複查,一經發現違建情事,即優先查報拆除。

經統計104年9月1日以後完成之新建案,經建管處派員勘查有違反規定而查報之違建計有2,603案,約只占同時期本市違建查報案件5萬7,200件之百分之四,絕大部分屬陽台加窗露台增建之類型,且每件違建案都列管並優先執行拆除。

由於臺北市政府對於建築物合法使用之重視,自104年9月起結合地政與建管單位之「通報機制」及另搭配新領得使用執照之「複查列管機制」,已有效的避免新違建之產生,虞處長特別呼籲市民了解市政府遏止新違建產生之決心,切勿心存僥倖而違法搭蓋違建,以共同維護臺北市之公共安全及都市景觀。



資料來源:https://cmo.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2489C7DF2B5C1860&sms=72544237BBE4C5F6&s=EC83914ECEAA6CE5



2025/07/09
iTrash 回收機認養計畫,邀請內科企業共同認養

政府 × 台北捷運 攜手發起,邀請內科企業共同認養iTrash瓶罐機,打造智慧回收新模式,實踐 ESG 行動。


※認養效益

  ・ESG執行·社會公益

  ・減碳數據·企業形象

  ・廣告曝光·綠色示範點

  ・公私協力




資料來源: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展協會



2025/07/08
颱風丹娜絲釀災 財部:遇災損可申請9大稅目減免

颱風丹娜絲襲台為嘉義帶來強烈風雨,7日靠近八掌溪畔,嘉義市興美五街民宅遮雨棚被強風吹翻倒塌。中央社記者蔡智明攝  114年7月7日

颱風丹娜絲襲台為嘉義帶來強烈風雨,7日靠近八掌溪畔,嘉義市興美五街民宅遮雨棚被強風吹翻倒塌。中央社記者蔡智明攝 114年7月7日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7日電)受颱風丹娜絲影響,部分地區發生災情,財政部今天表示,已請所轄稅捐稽徵機關秉持從寬、從速、從簡原則,積極協助及輔導受災納稅義務人申報、申請稅捐減免。

財政部指出,提供減免的稅目包含,綜所稅、營所稅、營業稅、貨物稅、菸酒稅、房屋稅、地價稅、使用牌照稅及娛樂稅等9項。

若民眾房屋毀損3成以上,可申請房屋稅減免;土地因山崩、地陷、流失、沙壓等環境限制及技術上無法使用,則可申請地價稅災害損失減免;汽車、機車(汽缸總排氣量151cc以上)因災害受損停駛、報廢,可申請減免使用牌照稅。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進一步說明,民眾遭遇颱風造成財產損失時,記得把握災損減免3步驟,「拍照存證」、「檢附文件」及「申請減免」,並於災害發生後30日內,報請轄區稅捐稽徵機關辦理相關事宜。

北區國稅局指出,民眾除可以臨櫃辦理與書面郵寄申請外,也可至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線上申請稅捐減免,快速省時。

財政部提醒,納稅義務人如果對於災害損失稅捐減免的規定、或申報方式有不明瞭之處,可至財政部災害協助專區查詢、就近向所在地稅捐稽徵機關詢問,或於上班時間撥打免費服務專線0800-000-321。

此外,金管會表示,因應颱風丹娜絲來襲,已請銀行以主動態度關懷客戶,如客戶因災害造成損失,銀行除以自有資金主動協助辦理天然災害相關貸款外,各銀行就相關主管機關及地方政府所提供的災害專案貸款,亦應積極配合辦理。

金管會指出,為掌握各金融機構正常營運情況,已設有「金融機構天然災害平安通報機制」,各金融機構均可透過網際網路申報系統向金管會銀行局通報平安,如有發生重大災故,亦可循重大偶發事件專線通報。

另依台灣票據交換所現行的「支票存款戶票信狀況註記須知」、「查詢票據信用資料作業須知」等規定,金管會表示,如發票人遭受到不可抗力的重大災害,致影響其清償票款能力,得向該所申請重大災害註記,自災害發生日起6個月內暫緩通報為拒絕往來、不提供查詢,以維持企業票據信用。(編輯:楊凱翔)1140707


資料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07070258.aspx



2025/07/08
虛漲吐出來!台北房價回到去年8月、領跌者是它

房市示意圖。 記者游智文攝影

房市示意圖。 記者游智文攝影


台北市地政局近日公布6月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全市2,037棟,較去年同期衰退22%,但較5月增加17%。

台北市不動產仲介公會理事長蘇金城分析,台北房市是否回穩,或是維持長U型底部盤整,仍待觀察。由於不動產集中度改善方案還要滾動式執行到年底,若信用資源仍以交屋貸款為主,新增房貸申貸持續困難,房市恐陷窒息量。

另從價格指數來看,全市住宅價格的最新綜合指數為128.39、月減1.5%,回跌到去年8月的水準,如果細部分解到各產品,則產品佔比最高的公寓類跌勢最大,跟去年8月相比,跌幅為4.8%,價格更已回落到去年1月。

蘇金城表示,從房價趨勢來看,北市住宅價格,公寓、小宅最早投降,在去年9月起跌,大樓12月也跟進,可見第七波信用管制已經應證「量先價行」的趨勢,把過去一年硬撐、虛漲的漲價逐步吐回。

他表示,老公寓產品跌勢最重並不意外,因為這類產品多數屋齡已超過40年,不但房貸年限短、總價高、月付金壓力大,加上三房格局不符合現代首購族偏好,吸引力大不如前。

此外,原本部分地區有重建預期,但近來缺工缺料、推案速度趨緩,讓重建題材失色,公寓價格自然承壓,成為本波修正的領跌者。

蘇金城表示,面對目前價、量雙雙下滑的情況,市場氣氛已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2023年底因新青安政策帶來的特殊熱度已消退,當前正是近七年來難得的議價入市窗口,具備自用、置產需求的買方應審慎評估、積極掌握時機。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8855365?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2025/07/08
交易量縮,僧多粥少 房仲拚多角化經營 度難關

房市交易量縮、但房仲業家數高檔,僧多粥少使房仲業財務壓力大增,根據財政部統計,全台不動產仲介經紀業前四月營業額為259億元、年減20%,若平均每家公司月營業額僅不到90萬元,比起過去幾年多頭時期超過120萬元衰退幅度更大,不少房仲業者開始跨足租賃管理、危老規劃、海外不動產等多角化經營開源,降低景氣反轉衝擊。


財政部統計顯示,這波房市多頭以來,房仲業營業額從2016年景氣谷底的377億元逐年增加,2021至2023年每年均逾800億元,2024年更創下1,083億元新高。隨景氣增溫,平均每家房仲月營業額也從不到60萬元,2020年起突百萬元,2021年、2024年更逾120萬元,不過搶食大餅者激增,房仲愈開愈多,近三季以來市場交易量急縮,這段期間能夠持續獲利的房仲業已是極少數。


房仲業者指出,目前除了直營體系外,多數房仲店薪獎採取店東、業務人員五五分潤的高專制,店東仍有店租、管銷及行政人員等支出,服務費收入腰斬,不僅使業務人員離職轉職,經營者撐不下去也會整併、收店。

房仲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王瑞祺表示,不動產景氣反轉,業者應重新審視公司經營及財務管理、加強人員教育訓練留才並精進專業,由於房仲業務是非一即零、受景氣波動影響較大的行業,透過投入如租賃管理等較不受景氣影響、正處成長階段的相關產業,也可降低經營風險。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707000168-260202?chdtv



2025/07/08
颱風災損可申請稅捐減免 三步驟一次看懂辦法

丹娜絲颱風來襲。記者劉學聖/攝影

丹娜絲颱風來襲。記者劉學聖/攝影


丹娜絲颱風來襲,財政部高雄國稅局表示,若不幸因災害導致財物損失,可掌握「拍照存證」、「檢附文件」、「申請減免」三步驟,並在災後30日內向國稅局申請稅捐減免。

首先,民眾須注意的是,在災後第一時間,應先「拍照存證」,可為後續申請提供有力證據,記錄下損失情況照片,不僅有助於稅捐機關能清楚認定損失情況,也能提高申請減免的成功機會。

其次,須備妥相關證明文件,如「損失清單」及「維修估價單」等,這些文件將成為申請減免的依據。

最後,民眾可在災後30日內向轄區稅捐稽徵機關提出申請,並提交上述證明文件。國稅局原則上都將秉持從寬、從速原則審查,協助民眾完成申請手續。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10/8854711



2025/07/08
內湖堤頂大道往國道一號 北向新匝道今通車

湖堤頂交流道往國道一號北向匝道,動線改善工程完工。(新工處提供)

湖堤頂交流道往國道一號北向匝道,動線改善工程完工。(新工處提供)


〔記者董冠怡/台北報導〕改善內湖科技園區周邊交通!過往要從內湖堤頂大道一段銜接國道一號北上線,需先繞行半圈再轉入堤頂交流道的北上匝道,該路線因有多股車流交織而常塞車回堵,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花費半年時間,在內湖運動公園範圍新設匝道,提前匯入縮短行車路徑,今天(八日)早上十點半將由市長蔣萬安主持通車儀式,預估中午前可開放通車。

免繞路 從內湖運動公園提前匯入

台北市議員李明賢表示,內科通勤約十六萬人,若從起點與終點數據分析,僅約四分之一是港湖當地住戶,其餘下班回到市區或外縣市。先前從堤頂大道通往國道一號北上時,都要繞行陽光抽水站,再右轉舊宗路二段進入北上匝道,每逢下班尖峰時刻,堤頂往國道回堵車流長達數百公尺甚至一公里,幕僚實測排隊恐需五十分鐘,幾乎淪為停車場,讓用路人很苦惱,為此市府投入四千萬元經費施工改善。

議員:標線導引要更明確

至於實際減少車行時間,李明賢指出,預估可提升五分鐘的行車效率,但他也提醒,堤頂大道標線導引要更明確,例如北上、南下如何分流和搭配號誌,才能讓車走得更順暢,相關配套措施也要滾動檢討,此外,堤頂大道日前也完成道路銑鋪,希望新增匝道能發揮紓緩的效果,目前仍待通車後實測。

新工處提到,工程團隊在內湖運動公園範圍新開設了匝道,提前匯入舊宗路二段進入國道北上線匝道口,將可縮短既有通行動線,現已完成施作,六個月開闢近二五○公尺的通道,以低衝擊生態工法進行擋土工程,設置大量駁坎石並種植灌木,打造會呼吸的綠色道路。


資料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715263



2025/07/08
末日預言掀恐慌 台灣「軟腳建築」撐不了?防災關鍵其實是這個

地震無法預測,地震所造成的災害能否降低,取決於我們的建築是否安全以及是否具有足夠的韌性。圖/pixabay

地震無法預測,地震所造成的災害能否降低,取決於我們的建築是否安全以及是否具有足夠的韌性。圖/pixabay


「日本預言家預測7月5日將到來災難性大地震」,這則消息近期在社群媒體瘋傳,引發不少民眾焦慮與恐慌,但無論這樣的預言是否成真,它反映出社會大眾對於地震風險的潛在恐懼。然而,地震無法預測,地震所造成的災害能否降低,取決於我們的建築是否安全以及是否具有足夠的韌性。真正能守護居住安全的關鍵,不是預言,而是「預防」!發哥(戴雲發)表示,雲霄飛車晃得更兇都不怕,為什麼地震會讓人恐慌?因為你不知道建築撐不撐得住!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每年頻繁地震加上極端氣候帶來的複合式災害威脅,使得「建築安全」不再只是專業界關心的議題,而是全民必須認識與面對的挑戰。真正的「好宅」,不僅要住得舒適,更要抗震、耐用、有韌性,才能在災難來臨時,成為守護生命與財產的第一道防線。

台灣建築的現況與隱憂

目前台灣建築仍面臨幾項難以忽視的安全隱憂。

一、設計不易與施工同調,設計圖面上的理想,常在現場施工時因技術、管理或成本壓力產生落差,導致結構品質不如預期。

二、老舊建物比例過高,許多民眾仍居住於無法符合現行耐震、防火標準的建築中,面對強震來襲時的潛在風險極高。

進一步觀察法規與市場環境,更能發現一個根本性的困境:「因為長期缺工的關係,大多以工人好做為常態。」現行建築法規雖持續修正,但市場上往往只較容易做到設計法規的「紙上安全」,而在提升建築施工品質部分,因為缺工不易做到且營造成本也會因此大幅增加,這也是業界常面臨到的困境。若能大家一起來推動建築安全品質透明化呈現的建築觀念,民眾才能更容易分辨自己是否買到一棟真正安全的房子。

打破困境 從三大面向提升建築安全

一、施工資訊透明化:建築的結構資訊應該像食品標示一樣透明公開。推動施工品質透明化呈現之建築安全履歷制度,透過公開呈現讓購屋者能夠清楚了解建築物的結構「骨架」品質是否安全可靠,而不是只能憑銷售話術判斷。

二、全民建築素養教育:提升民眾對建築本質的認識,不僅關注美觀與機能,更能辨識出建築安全的細節。例如理解柱、梁、樓版的基本作用,以及為何「一樓挑高」若結構未強化,就可能成為「軟腳建築」在地震時最容易倒塌的致命弱點。

三、政策引導與獎勵制度:從政策面引導市場朝高品質發展,而不僅僅只是事後檢驗與修正。

安全建築 是社會韌性的基礎

從建築耐震權的角度來看,建築本身就是社會面對地震時的第一道防線,當強震來襲時,若建築能夠保持韌性、穩固,不立即倒塌、不嚴重損壞,這樣不僅是直接保護了住戶,最直接的效益是避免人員的傷亡,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它能大幅降低整體社會的大規模連鎖災害風險。

當地震來襲時,房屋所承受之地震力傳遞途徑是先由柱子傳到大梁,再由大梁傳至小梁,最後由小梁傳至樓版。因此,柱子可說是房屋中最重要的抗震結構體,在「遇到強震時,即使損毀,也不應立即崩塌」,這是房屋結構設計的最高指導原則。也就是說,就算遇到強震,也要盡可能做到柱子絕對不能崩塌,或至少也要延緩崩塌的時間,讓住在房屋裡面的人有足夠的時間逃生。但當建築物的柱子施工品質不良,於大地震中就可能會造成柱子斷折,使得房屋瞬間倒塌,導致住戶來不及逃出,最終造成慘重的傷亡,故不可不慎。

多起地震災害的統計顯示,建築物倒塌事件中,高達九成以上集中在一、二樓柱子爆裂所造成的「軟弱層倒塌」,通常指的是大樓的低樓層處,如一樓或一樓到一樓夾層是地震時大樓常容易發生倒塌的位置。尤其是一樓為挑高大廳,或被改建為超商、大型賣場、餐廳等建物,或現在中南部地區常見樓高五至七樓且設計停車空間設置在一樓的「新加坡式建築」等更要特別留意,避免發生「軟腳效應」。與其說地震造成人員傷亡,倒不如說,不安全的建築才是造成人員傷亡最主要的原因,既然無法避免地震的發生,更應重視房子的結構韌性與安全品質。

為了有效提升建築物的耐震能力,可針對大樓的軟弱層柱體,採用「創新建築4.0耐震系統工法」進行結構加強,即在柱內增設柱鋼筋及最穩定的圓形箍筋,以強化柱核心的圍束及韌性,此工法可使建築物韌性有效提升,如同在原本的骨架中再加入更強韌的支撐,降低建築物因大地震來襲時瞬間倒塌之風險。

用行動取代恐懼 讓韌性建築成為安全的依靠

回過來看日本7月5日地震預言,我們該問的不是「會不會發生大地震?」而是「我們的房子撐得住嗎?」發哥提醒大家:「與其恐慌地震,不如從提升建築結構安全開始。」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唯有從災前預防著手,打造真正具備韌性的安全建築,我們才能從根本上降低災害的破壞力,讓每一棟建築真正成為台灣社會穩固而值得安心放心居住的支柱。



資料來源: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705700010-43060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目錄

  • 房地產新聞
  • 產業經濟新聞
  • 區域相關新聞
  • 園區快訊
  • 公司訊息